search

唐太宗以史為鏡的故事

唐太宗以史為鏡的故事

  唐貞觀十七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其含義為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唐太宗以人為鏡以史為鏡全名言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鑑戒。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唐太宗以人為鏡的事例急

  唐太宗以人為鏡的事例:

  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容忍魏徵的故事論證了什麼

  唐太宗容忍魏徵的事例論證了以下幾個方面:   1、論證了唐太宗是一個心胸開闊,能夠虛心納諫的君主;   2、論證了熟為人知的道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3、論證了寬容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史書記載,貞觀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 ...

的詩句

  1、《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2、《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3、《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 ...

下一句是什麼

  以史為鏡下一句是:可以知興替。整句為,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唐太宗說魏徵的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列傳》。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 ...

句是是什麼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白話文翻譯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 ...

可以正衣冠是對哪位大臣的評價

  1、以銅為鏡,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是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 ...

魏徵的故事簡短

  1、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作為給皇帝挑錯的人魏徵與李世民之間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這位大臣也更是讓李世民愛恨交加。   2、魏徵“敢說話”,面對皇帝從不膽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著玄武門事變而奪來的。在李淵打天下時李世民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李淵卻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為太子。這讓李世 ...

納諫的故事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他能夠認真聽從臣子的建議。一次,宰相房玄齡在路上看見掌宮裡建築的竇德素,就問他最近宮裡在修什麼工程。竇德素就把這件事告訴太宗,太宗生氣地責備房玄齡。諫臣魏徵對太宗說:“房玄齡是管理國政的人,他了解宮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幫助您;如果不對,他就應該請求陛下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