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城市或者每個民族世代傳承下來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的表現。本文就為你介紹關於唐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和你瞭解的是不是一樣,這些文化遺產是不是你也都知道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評劇:

  評劇原名蹦蹦戲、落子戲,又名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是近百年來新興的北方戲曲劇種之一,源於唐山市灤南縣。評劇是灤南縣繩各莊村民成兆才先生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礎上,借鑑、吸收皮影戲、河北梆子、京劇等藝術成就逐步發展而成的。評劇發展大致經歷了“蓮花落對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評劇的繁榮興旺”、“評劇的改革出新”等幾個時期。

  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於明代末期,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樂亭大鼓:

  樂亭縣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地處灤河沖積平原,東南兩面瀕臨渤海,是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故鄉。

  樂亭大鼓在繼承歷代文化成就的基礎上,由當地民歌發展而成。《中國書詞概論》記載:“清初年,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最愛唱‘清平歌’,後來,有位弦子李,先以三絃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正,使其韻調悅耳動聽,較之舊曲大有不同,於是齊呼之為‘樂亭腔’。”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樂亭城南大皇糧莊頭崔佑文進京供奉,帶樂亭著名藝人溫榮入恭親王室獻藝,溫榮的技藝深得王爺歡欣,當即封了頂子賜了座,並賜名“樂亭大鼓”。

  玉田泥塑:

  玉田縣位於河北省東部,地處燕山餘脈南麓,環抱在京、津、唐中心地帶,以“古人種玉”的傳說而得名。

  玉田泥塑從清光緒年間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搶救、復甦以及開發等幾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民間泥塑正處於繁衍流傳的成熟、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一華里,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於京、津、東北等地的商販爭相購買。

  玉田泥塑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有了所創新和發展。1993年12月,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塑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從品種上分,有神話故事、飛禽動物、古裝戲劇、現實生活等四大品種。在上述品種中,口吹類佔350多種,手動類佔80多種。

鄭州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結果:252個

  經過兩個月的普查,鄭州市發掘出25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其中一些專案有望衝擊國家級目錄。

  近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釋出了普查結果,普查中專家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專案因為人為原因影響了申報的成功。

  這些新發掘的專案中,經過專家們的指點,包括“許由的傳說”、“溱洧婚俗”、“列子的傳說”、“黃河號子”等有望衝擊國家級名錄。

  從7月初開始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普查,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意在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狀況。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目前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57項。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拜祖大典、鞏義小相獅舞、滎陽萇家拳和新密朝化吹歌等5項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明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就是不是物質的遺產,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一種風俗。本期秦皇島文化將帶你走進秦皇島,帶你認識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鼓吹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樂器形制極為特殊且種類繁多,樂曲豐富多彩,深具古韻。歷史上鼓吹樂名人輩出,他們在冀東和東北久負盛名,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鼓吹樂中的嗩吶與其它地區的嗩吶構造不同,演奏方法也不同,在全國都是極具特色。撫寧鼓吹樂中藝人的“借字”、“雙搬家”及創作樂曲的技法、板式、速度、加花減字的變奏方法,是我國民間音樂中的寶貴財富。可以說,撫寧鼓吹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學、律學、音樂史學、民俗學等,都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孟姜女傳說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流傳廣泛,遍及全國。山海關是孟姜女故事流傳的核心地區,早已婦孺皆知、家喻戶曉,而與之相關的歷史遺蹟眾多, 如萬里長城、孟姜女廟、姜女墳、孟姜女哭倒長城等處,它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孟姜女傳說傳遞了不畏強權和對愛情忠貞的精神,它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民間流傳了2500餘年,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縣普遍開展的一種自娛性較強的民間舞蹈,產生年代久遠,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昌黎地秧歌產生之初,受封建禮教的桎梏,各行當均由男性扮演,直至元代因受蒙古文化的影響,在角色、結構、服飾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地秧歌隊伍中“醜”角所戴的“纓子帽”就是從蒙古服飾延續而來的。昌黎地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其明顯的個性,從活動形式上看,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從表演內容來看,大多數的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中的角色分為“妞”、“醜”、“ 擓 ”、“公子”四個行當,各行當的表演各具特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昌黎地秧歌發展的鼎盛時期。1956年,昌黎地秧歌節目《跑驢》,參加了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辦的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得銀獎。從而使昌黎地秧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走向了世界舞臺,各地盛傳出“從南京,到北京,跑驢荷花燈”的佳話。

  昌黎民歌是一種民間小調。演唱內容有勞動號子、故事傳說、愛情、生活四種類型;演唱形式有秧歌調、單口唱和對口篇三種形式。昌黎民歌因地區不同,演唱內容的分佈也不同,東部沿海,盛興勞動號子、漁民號子;南部地區以秧歌調為主;西部與評劇的發源地灤縣交界,單口唱和對口篇較多。無論是在高雅的藝術殿堂還是在平凡的鄉間舞臺上,都流淌著昌黎民歌的優美旋律。

  昌黎皮影戲是一種產生年代久遠的民間藝術,是冀東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冀東皮影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皮影藝術產生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昌黎皮影戲創出了自身別具一格的唱腔。昌黎皮影戲有其獨特的演出形式,臺前一張影窗、臺中上掛明燈,由二人操縱用驢皮刻制的影人,此二人稱之為上線和下線,操縱者依據唱者所唱的內容舞動影人,唱腔由銅管的四胡伴奏,並由鼓、板、鑼等打擊樂器加以烘托。昌黎皮影戲在演唱時用手緊掐聲帶部位,掐嗓演唱,這樣不僅使唱腔聲調柔媚、娓娓動聽,更能使音域拓寬,能達到三個八度。昌黎皮影戲的唸白以老奤方言為標準,極具昌黎地方語音特色。

  周賀華,1940年9月出生,14歲開始學習地秧歌,師從著名昌黎地秧歌表演藝術家周國寶、張千、秦煥、倫寶善等人。主要學習其叔叔周國寶的“周派”秧歌丑角,同時又學習了其他派別的風格,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周賀華得到周派真傳,是昌黎周派秧歌的正宗傳人,學藝期間又受到黃濟世老師的精心指點。作為昌黎地秧歌的代表人物和周派秧歌傳人,周賀華一直活躍在地秧歌表演舞臺上,成為宣傳昌黎地秧歌的“形象大使”。

  于振江,1944年出生,河北省舞蹈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十大民間舞星之一。于振江1953年學習地秧歌,師從於昌黎地秧歌著名錶演藝術家周國寶學習丑角表演。1984年開始組建自己的秧歌隊並開始收徒授藝,徒弟有100餘人。為發展和傳承昌黎地秧歌藝術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秦夢雨,1938年10月出生,他出生於秧歌世家。12歲他又正式拜秦來為師,專攻醜行。秦夢雨善於綜合各種表演流派,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表演技巧,由於他的紮實的基本功和超人的表演技能,在醜行表演中推崇他為醜行第一。秦夢雨認為昌黎地秧歌是老百姓心中一塊寶要世代相傳下去,於是他廣招賢徒,毫不保留地傳授昌黎地秧歌。他不計報酬,不計得失,不知疲倦的傳徒授藝,是昌黎地秧歌得以不斷的發展和傳承。

  張向東,1947年9月出生,少年時期學習皮影戲操縱和演唱。學習演唱師從冀東皮影著名老藝人厲景陽,同時拜著名皮影操縱大師齊永衡等學習皮影操縱技藝。他在學習期間兩項技藝都是突飛猛進,演唱“小生”唱腔唱段如“哪吒鬧海”、“王金榜哭山”、“田恩進寶”、“二度梅中的春香鬧學、梅壁宿店”等一鳴驚人,同時操縱劇中人物中一個換“冠帶”迅速動作又引來觀眾的滿堂喝彩,被譽為“小箭桿王”,深受皮影藝人和廣大觀眾的認可。冀東皮影操縱藝術是全國各流域皮影表演中的一絕,張向東自學藝數十年來,無論是否在皮影本行,都不忘操杆基本功的練習,表演風格獨特、逼真。


揚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揚州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它擁有著歷史長河留下來了許多文化,有著很多財富並不一定要存留下來,有很多精神財富是可以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本期小編就帶你去揚州文化了解一下揚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   民間美術:揚州剪紙,揚州玉雕。   傳統手工技藝:揚州漆器髹飾技藝,雕版印刷 ...

嘉興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側重於保護個別少數民族,當然“非遺”也是主要保護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產物。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自然而然少不了這些眾多的歷史產物。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一起隨小編來嘉興文化中看看吧。   海鹽騷子   海鹽騷子是浙江省海鹽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作為明代四大聲腔(戈陽、餘姚、海鹽、崑 ...

盤點:浙江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的積澱需要時間的見證,而浙江文化的發展就是歷經歲月的長河累積下來的,人們世代在這裡生活著,有著屬於各地方獨特的風土人情,加上浙江的好山好水共同營造出浙江良好的環境和基礎,下面就為大家盤點那些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表演   戲曲:越劇[嵊州]、調腔[新昌]、平調[寧海]、崑劇[永嘉]、婺劇[金華 ...

盤點:貴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雖然建省的時間不長,但是這一地區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有的如今瀕臨消失。預示就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那麼貴州文化中都有什麼出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永珍,從宇 ...

“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

  據報道,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申報的“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2006年以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為主體申報的“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且是國內最大 ...

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東方文化網訊:據悉,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增的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曹雪芹傳說、手工藝品曹氏風箏、宏音齋笙管制作技藝和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至此,海淀區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7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51項。加之此前已入選國家非物 ...

潮劇申報“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佈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