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回族服飾民俗的特點

回族服飾民俗的特點

  回族的服飾民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飾中,頭飾是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如回民從過去到現在,男子的白帽、戴斯達爾和婦女的蓋頭等傳統範圍是最廣泛的,無論是在江南水鄉,還是在北方的黃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頭飾的習俗是很明顯的。這一習俗與中國漢族的服飾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族服飾習俗中,衣服的傳統範圍最廣,特點最明顯,而頭飾習俗次之,甚至可有可無。由於回族重視頭飾習俗,其帽子、蓋頭、戴斯達爾等選料頗講究,注意乾淨、整齊。

  第三,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衛生,不穿妖豔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豔色,不著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這種特點與回族的來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聯絡。

  伊斯蘭教崇尚黑、白、綠三色,中國史書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之稱,“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的漢語音譯。至今世界各國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綠三色。

  我國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最喜悅和最清白的色。伊斯蘭教創立後,穆罕默德曾對教民說:“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回民體會到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

  回族還喜歡穿綠色和黑色服裝。回族穆斯林認為綠色是神聖的顏色,穆斯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一般都打綠旗。阿拉伯國家制作的供穆斯林祈禱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綠色。我國回族舉行阿訇“穿衣”儀式時,阿訇一般都戴綠色帽,穿綠準白(袍子)。回族年輕婦女還戴綠蓋頭,穿綠褲子等。回族還喜歡穿青坎肩,戴黑蓋頭,穿黑袍子等,給人以想象和純淨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習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國家風俗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女子訂婚時,一般都要視其男方的經濟條件,要適當的金銀首飾作為聘禮。伊斯蘭教允許婦女戴金飾這個習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還沿襲著。在土耳其,現在給女子訂婚時,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銀首飾。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善於經營珠寶和金銀首飾,經濟條件也好,所以,他們的妻子、女兒都佩戴首飾。這一點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三是受到中國漢族的影響,在中國漢族戴戒指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環。以上這些因素對回族佩戴金銀首飾都起了直接和間接影響。

  第五,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回族的服飾受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較大,除回族的頭飾和宗教人員、老年穆斯林的服飾外,聚居區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鎮的回族服飾特點不濃。西裝革履、中山裝、列寧裝、夾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種時裝均已成為回族的日常服裝,手錶已成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鎮的回族中青年婦女大都剪髮、著高跟鞋,已形成風氣,這些都是回族服飾發展演變的特點。

回族遊藝民俗的特點

  回族的遊藝民俗涉及面較廣,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諺語、民間戲曲、遊戲、雜耍等等。前面著重從幾個側面講了帶有民族特色的一些習俗。總的來看,回族的遊藝習俗,特別是音樂、舞蹈等,從內容到形式都發展緩慢,特點不突出,在民間普及率很低,沒有真正形成本民族的風格,其主要原因是受伊斯蘭教制約因素很大。伊斯蘭教禁止音樂。《米失戛特》裡說:“乃非爾和伊木奧瑪爾在路上聽見奏樂的聲音,伊木奧瑪爾用指頭塞住耳朵,走到一邊。乃非爾問他為什麼。他說當我年幼的時候,曾有一次在穆聖跟前侍立,穆聖聽見音樂,就用手指把耳朵塞起來。”我國最早用漢文記載伊斯蘭教的《經行記》也講到伊斯蘭教“斷飲酒,禁音樂”。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這些影響,在長期的發展中,特別是一些宗教人員傳播伊斯蘭教時,嚴格禁止音樂,不允許回民唱歌跳舞,不許男裝女扮和女裝男扮,不許化妝上臺演戲,有的甚至不許看戲、看節目,邊遠落後的山區有時連電視也不讓回民看。這樣回族的文娛習俗,除了說書講故事外,其他都不能堂堂正正地去表現,如流行在西北地區獨具風采的高腔山歌——“花兒”,只能背過宗教人員,遠離村莊和清真寺,到山裡去唱,不許在家唱“花兒”,也不許在村子裡互相對“花兒”。

  回族富有特色的宴席曲,也只是在三天沒大小的婚禮上唱一唱,且一般都是年輕人湊湊熱鬧。回族婦女彈口弦,也是在家裡彈彈,自我欣賞,消憂解愁,不能當眾去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這種禁止與封閉的文娛習俗,在有的地方有所改變,有不少回族文娛方面的人才,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如回民聚居的寧夏西吉縣、同心縣、吳忠市、涇源縣等和甘肅臨夏等地都有許多回民去上臺演出。不少回族“花兒”歌手還赴省區和北京演唱。寧夏和甘肅臨夏還分別排練了回族“花兒”歌舞劇《曼蘇爾》和《花海雪冤》等,真實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廣大回族人民的好評。在全國各地也湧現了許多回族文娛人才,其中有些是全國著名的,如京劇藝術表演大師馬連良,相聲大師馬三立,音樂指揮家李德倫,電影演員李默然等等。

回族婚姻民俗的特點

  回族婚姻民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回族的婚姻習俗,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如從婚姻觀上來講,回族主張凡穆斯林都要結婚,反對獨身,主張婚姻自主,求婚時須有兩個成年人聽見才有效。男方給女方饋贈聘禮,是男方履行的義務,而不是婚姻的有效條件:,聘金數量力而行,沒有規定等。這一切對提高回回民族的道德修養,對穩定社會秩序,保持和發揚良好的社會風尚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伊斯蘭教關於家庭關係的思想,對回族的婚姻習俗有消極的作用。如伊斯蘭教要求妻子服從丈夫,離婚的主動權也掌握在丈夫手中,恢復夫妻關係也以丈夫回心轉意為準,等等。

  第二,回族的婚姻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許多回族青年已深深認識到感情是維繫家庭和睦的主要因素,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他們擇偶時,除了考慮信教、家庭等因素外,主要看對方的人品。在農村往往把“誠實忠厚”作為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注意文化、技術等。在城市除了要求對方是回族外,注重德才兼備,同時注意性格和文化素養等,不看門第。有的不要彩禮,有的結婚不大操大辦。回族的婚姻家庭也正在發生變化,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越來越少,基本上都變為小家庭,這都是進步的一面。

  第三,回族早婚,訂小親和近親結婚的現象仍比較嚴重。特別是北方回族聚居的農村,這一問題非常突出,有的十一二歲就訂了小親,十四五歲訂小親者較為普遍。早婚現象也比較嚴重,據對寧夏南部山區回族聚居的六縣抽樣調查,早婚佔同期結婚者最高的縣達70%,最低的也達22%。

  回族近親結婚仍然不少,儘管《古蘭經》規定不準血親和近親結婚,我國《婚姻法》也明文規定“禁止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但在回族聚居的農村,姑表親、姨表親結婚者還佔一定比例。90年代初據固原計劃生育辦公室調查,全縣痴呆和患遺傳病的達167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3%;有的鄉弱智人口占1.3%。這些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回族人口的健康發展。這種習俗,應當積極地加以教育和引導,使回族群眾逐步提高認識,主動地去加以改進。

  第四,回族主張節儉辦婚事。《古蘭經》明確規定:“你們不要浪費!委實真主不喜歡浪費的人。”回族在歷史上一直倡導節儉辦婚事,並提出過具體要求。如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內有一“儉可養廉”碑,主要是針對婚姻中的大操大辦陋習作了具體規定和限制,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回族學者劉智在《天方至聖實錄》中談到婚娶時說:“謹合禮義,無奢華”;“設饌量力,不圖嗜好,不為誇富鬥勝”。

  歷史上我國回族人民在婚姻方面擁有節儉的良好習俗,是值得倡導的。但現在,由於受傳統的封建的婚姻觀念和陳腐習俗的影響,有些地方結婚費用、彩禮都相當高,變相買賣婚姻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結婚送禮越來越高。這一切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極為不利。宗教人士和村上的幹部都應積極做好這方面的開導和勸戒工作,以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五,透過回族的婚姻習俗看出,回民除了與本民族通婚外,在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通婚時,不但沒有被同化,反而透過婚姻同化了不少漢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這主要是回族在選擇非穆斯林做妻子時,堅持讓非穆斯林“進教”,在舉行婚禮時堅持讓阿訇念“尼卡哈”,婚後讓其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等。回族不管與別的什麼民族結合,但始終堅持“只准娶進,不準嫁出”的原則,保持了回族婚姻習俗,壯大和發展了回族隊伍,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回族經商民俗特點

  縱觀回族的經商習俗,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回族人民敢闖敢於,不死守家門,不願受窮,不甘落後,志在四方,敢於走出去闖蕩。“東進西出,北來南往”,天南海北,無所畏懼。有的逐步向城鎮和自然資源較好的地方擴充套件,由封閉式逐步轉變為開放型。如唐、宋時,回族先人集中在長安、泉州、杭州、揚州等地,元代回族人已遍 ...

回族服飾特點

  1、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衛生。   2、回帽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純色,也有帶伊斯蘭風格的花邊、圖案、文字,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   3、男子喜愛戴的圓帽分兩種:平頂和六稜形。講究的人會在圓帽刺上精美的圖案。   4、婦女常戴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顯 ...

回族服飾特點

  1、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衛生。   2、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   3、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 ...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回族服飾

            回族的民居受其他民族影響較大,服飾也如此,和雜居區其他民族相似。但在聚居區以及舉行宗教活動時,則具有自己素雅、端莊大方的服飾。女子一般蓄髮,挽髻或編辮,上頂一塊白蓋頭。蓋頭斜角對摺,露出面孔,將兩角拉攏扣在下頜下,讓其自然垂下披在身上。蓋頭也有用其他淺色、黑色及印花的紗稠、絲等料子製成 ...

回族服飾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服飾既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 ...

回族服飾和音樂

  回族男子喜愛戴白色或黑色無簷帽,熱天則身著白褂,外套以黑馬甲,黑白分明,乾淨利落。婦女戴蓋頭,不使頭髮、耳朵和頸脖外露,以顯本分莊重。根據各人的年齡和婚姻狀況,蓋頭有顏色區分,一般老年人戴白蓋頭,中年人戴黑蓋頭,青年女子或未婚女孩則戴綠蓋頭(綠色是吉祥色)。在城市裡,除少數老年人戴蓋頭外,多數回族婦女戴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