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開齋節的由來+開齋節是怎麼來的
回族開齋節的由來 開齋節是怎麼來的
回族開齋節的由來 開齋節是怎麼來的
根據,伊斯蘭教的記載,在穆罕默德傳教之前,每到逢萊麥丹月都會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後來的時候穆罕默德將這個月定為齋戒月以此紀念,這個時候教法學家解釋到,齋戒其實就是為了讓富有的人知道貧窮的滋味,讓他們不要揮霍無度要勤儉節約,而省出來的錢要拿去救濟窮人。
據現在為止,已經歷經了1400年的演變,開齋節已經成為了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在開齋節這一天,穆斯林們都沐浴淨身,到清真寺去參加宗教的活動,而且還要盛裝出行,到處走親訪友的,互道平安問好,當地人的用語就是“塞倆目”。祈求來年順利幸福。
其實開齋節的意思就是在這一天所有的穆斯林都要從各個地方趕回來參加這個節日,問候身邊的朋友關愛老人、窮人、孤兒以提高每個人的修行與品行。
回族齋月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我國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亦稱為“大爾德”,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回民則稱為叫“小爾德”。它與古爾邦節、聖紀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穆斯林習慣稱它為“萊麥丹月”。由於回曆是純陰曆,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
相傳,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穆斯林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族穆斯林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訇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絕大多數回族穆斯林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但是,由於回族穆斯林中的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穆斯林又分散在全國各地,入齋的時間也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回族穆斯林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入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入了齋月,男滿十二週歲、女滿九週歲以上的回族穆斯林,要求都要封齋,也叫把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月經期和產期都不封齋。
開齋節由來習俗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宰牲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之一。中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又稱拉瑪丹節,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回族群眾稱之為“大爾德”。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的意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伊斯蘭教歷的9月,穆斯林習慣用阿拉伯語稱呼為“萊麥丹”月,“萊麥丹”是練的意思,即練思想、練意志、練身體,也稱“齋月”,通常也稱“封齋”、“把齋”。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伊瑪目宣講教義。
伊斯蘭教法規定在節日進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為:①拂曉即吃食物,以示開齋;②刷牙;③沐浴;④點香;⑤穿潔美服裝;⑥會禮前交“菲土爾·賽德蓋”(開齋施捨);⑦低聲誦唸贊主詞。
開齋節由來
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後,每逢此節,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情參加節日活動。
聖訓教導,穆斯林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個星期的主麻日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即開齋節和宰牲節。根據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聖遷移到麥地那之後,發現當地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的習慣,一年有兩次慶祝活動。穆聖說:“當我來到這裡時,你們延續過去矇昧時代的傳統保留兩個紀念日。真主啟示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日將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
開齋節是真主降示啟示定為合法的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人類僕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個節日,標誌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其中一項項獲得圓滿結束:齋戒。真主給完成齋戒的人無限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
從《古蘭經》和聖訓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一年中的兩個爾德節與任何民族的節日或習慣的節日很不相同。《古蘭經》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供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各族開齋節區別
從稱謂上講,維吾爾族稱開齋節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就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小爾德”,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稱它是“過年”。
從重視程度上,回族將開齋節視為最大的節日,但維吾爾族認為古爾邦節(宰牲節)是最大的節日,所以在新疆,政府規定:古爾邦節穆斯林放假三天,非穆斯林放假一天;開齋節穆斯林放假一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
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慶祝形式不盡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贈或款待親友;有的請阿訇誦經祈禱;有的聚會聯歡等。
開齋節習俗
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後身著潔淨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曠野舉行會禮,並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以後相沿成俗。
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這種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時,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裡也都打掃得千乾淨淨,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還舉行叼羊、賽馬、射箭等活動。節日時的馬也與平日不同,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和馬尾上用紅色綢束上幾團野雞毛;馬鞍和套頭的皮帶上,系滿各種花飾。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裡喜歡錶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裡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裡一些回民喜歡遊公園等等。
回族古爾邦節由來 回族古爾邦節是怎麼來的
回族古爾邦節由來 回族古爾邦節是怎麼來的
回族古爾邦節由來與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向真主安拉獻祭自己兒子的故事有關,安拉被易卜拉欣的忠誠所打動,用羊代替了易卜拉欣兒子的獻祭,後來“獻祭節”被流傳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古爾邦節。
回族古爾邦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的“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我國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
回族古爾邦節有著怎樣的歷史傳說
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是伊斯蘭教傳統的年節——古爾邦節。
在我國,與伊斯蘭教密切關聯的回族把它當做自己的民族節日,並以各種方式熱烈慶祝。“古爾幫”,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亦稱爾德.阿祖哈。“爾德”的意思是“節日”。“古爾幫”或“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因而又稱為“宰牲節”。
據古代阿拉伯宗教傳說:“先知”伊布拉欣夜裡夢見了“真主”安拉,安拉啟示他要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爾乃以表示對安拉的虔誠。當伊布拉欣遵命執行而舉起刀子的一瞬間,安拉派遣行使帶著羊趕到現場,命令以宰羊代替獻子。從此以後,阿拉伯人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創立後,承認先知伊布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歷太陰年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公曆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幫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重大的節日。節前,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淨淨,忙於宰殺牛羊,精製糕點。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節日這天,不吃早點,穆斯林們便沐浴禮拜;各家宰羊,殺駝或屠牛,分發貧民,接待賓客,饋贈親友。在清真寺裡舉行聚禮,聽阿匐朗育《古蘭經》等教義。
有的成群結隊,到親友家中拜訪,主人按照傳統的禮節,擺出豐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點和瓜果等,親密暢談,盛裝的青年男女盡清地在許多庭院中、廣場上載歌載舞,沉浸在無比歡樂之中。
回族古爾邦節吃什麼
油饊子
油饊子是新疆維吾爾等民族的節日食品,形狀美觀、色澤黃亮、酥脆爽口。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上,家家戶戶的餐桌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烤饢
烤饢既是新疆各族人的主食,也是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更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食品,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饢的品種大約有50多種,主要有肉饢、油喀、窩窩饢、片饢和芝麻饢等。
土饢
饢的種類有很多,除烤饢外,還有一種叫“土饢”的,在新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饢,吃到饢。在如此重大的古爾邦節上,自然也是少不了它哦。
開齋節的由來 開齋節是幹嘛的
開齋節的由來
根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會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10年萊麥丹月,穆罕默德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啟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於是穆罕默德便將這個月定為開齋節,以示紀念。
開齋節是幹嘛的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開 ...
開齋節的由來 開齋節的來歷
開齋節別稱肉孜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舉辦時間為伊斯蘭教歷10月1日。
根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會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10年萊麥丹月,穆罕默德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啟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於是穆罕默德便將這個月定為開齋節,以示紀 ...
開齋節幹什麼 開齋節期間不允許幹什麼
開齋節幹什麼
開齋節,顧名思義,就是解除齋戒,可以吃喝了。開齋節作為一年中兩個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節日之一(另一個為宰牲節,即古爾邦節),慶祝的準備與持續時間很長,放假天數就至少有三天。
從開齋節這天起穆斯林們不再過日夜顛倒的生活,恢復了白天吃喝的習慣。節日期間穆斯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來慶祝他們完成了 ...
回族古爾邦節由來 為什麼回族過古爾邦節要宰牲
回族古爾邦節由來 為什麼回族過古爾邦節要宰牲
古爾邦節起源於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易卜拉欣獨尊安拉並無比忠誠,他常以大量牛、羊、駱駝作為犧牲獻禮,作為敬拜安拉的一種方式,人們對他無私的虔誠行為大惑不解。而且當時易卜拉欣老來無子,甚是煩惱,即向安拉祈禱:倘若安拉給他一子半女,即使以愛子做為犧牲, ...
回族的由來
回族最早的先民是來自中東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以及元朝時來自答中亞的穆斯林士兵,後來又融入了中國本土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另有傣族、白族、藏族、蒙古族、滿族等)。這些人穆斯林被稱作“回回”,這也是回族名稱的由來。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臺灣省) ...
三八線的由來 快來了解了解吧
1、三八線是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就成為同為朝鮮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兩個政權的臨時分 ...
回族的開齋節與古爾邦節
河北省回族居民有四十多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0.8%,但他們居住區域較廣,全省各地幾乎都有。比較集中的是大廠回族自治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民信奉伊斯蘭教,開齋節是其主要節日之一。伊斯蘭教規定,教歷太陰年九月為齋月,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每逢此日,穆斯林沐浴盛裝,舉行會禮,相互祝賀。在"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