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裡的人都在互相講述著(丁家穿井得一人)這件事,使得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國人:指居住在國都裡的人。道:講述。之:代指丁家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知道,聽說。告誡人們要注意實地調查,不要輕信流言蜚語。
己所欲之,慎施於人意思:自己不希望加於己身的也不強加到別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也希望別人能得到。出自《論語》。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的意思是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這句話出自《荀子·儒效》,儒效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
聞之於宋君的“之”的用法是代詞,指“穿井得一人”的傳聞。“聞之於宋君”這句話出自文言文《穿井得人》。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用: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之”作動詞用: ...
聞之於宋君的於是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沈偉豪在高考後得知父親已離世痛哭浙江考生沈偉豪在家長和學校近千人的掩護下,終於完成了高考,卻永遠失去了在父親去世時刻孝親的機會。我們無法不為“扯謊者”對考生細緻入微的呵護而感動。在當前語境下,處在與沈偉豪直接相關的旁觀位置,很多人可能會作出相同的選擇。即使徵詢考生本人的意見,他很有可能會強忍悲痛參加 ...
1、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所言“王道”的意思是指孟子主張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稱為“王道”。
2、“寡人之於國也”文中的王道是指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與霸道相對。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3、儒家認為:聖人成了君王, ...
國:古代國都也稱“國”。國人道之的意思是: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這句話出自《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 ...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意思是國中之人談論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
“之”有以下幾層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5、代詞,這,那。
6、虛用,無所指。
從句式來看“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