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於宋君的於是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聞之於宋君的“之”的用法是代詞,指“穿井得一人”的傳聞。“聞之於宋君”這句話出自文言文《穿井得人》。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用: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之”作動詞用: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
3、“之”作助詞用:
①“之”作結構助詞“的”解: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有的可不譯。
②“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結構助詞。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③“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國都裡的人都在互相講述著(丁家穿井得一人)這件事,使得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國人:指居住在國都裡的人。道:講述。之:代指丁家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知道,聽說。告誡人們要注意實地調查,不要輕信流言蜚語。
翻譯:令諸侯知道,我們的君主重視鳥卻輕視大夫。
出自《晏子諫殺燭鄒》,該篇出自《晏子春秋(外篇)》,這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齊景公因為燭鄒沒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給燭鄒委婉的列舉了三條罪狀,其實並不是讓齊景公殺了他,而是婉轉地提醒他,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使齊景公聽了晏子的 ...
1、“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出自《詩經》大序。意思是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2、原文: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 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的於是向的意思,是個介詞,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整句話意思是宋君派人向丁氏詢問這件事。出自春秋戰國末年思想家呂不韋的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出自《穿人得井》,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原文意思:
宋國的丁氏,家裡沒有井,出去 ...
1、作釋義勞動;勞作。天下難事必作於易,諺語。比喻凡做事,應當從易到難,從簡到繁,踏踏實實幹,才能取得成就。
2、出處:《老子》六十三章: “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河上公注:“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意思是,要想克服難點,必須先從容易處 ...
君子之交淡於水:君子之間因心懷坦蕩,所以無須存有戒備之心。不用講究太多禮節及客套語,不用太過謙卑。可以輕鬆自然,心境如水一樣清澈透明。
君子:古代指道德高尚的人,也稱品行好的人為君子。
出自《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1、意思是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2、出處:戰國·列子《愚公移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3、白話釋義: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