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土家族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

土家族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

  “打粑粑殺年豬”是土家族過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是春節到來的序幕。一般這兩者都會在同一天進行。俗話說“殺單不殺雙”,所以通常都會在農曆臘月的奇數日來進行這項活動。在土家族文化中,這活動有什麼特點,需要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吧。

  殺年豬:

  殺年豬叫做吃刨湯。在古代“湯”是熱水的意思,這裡指燙豬用的熱水;而殺豬用鐵刮刮去毛的過程在民間稱為“刨”。所以吧剛殺的豬肉放到熱水中煮熟就成為刨湯。刨湯是火鍋的形式,一般都是自己家做的酸湯煮沸簡單的放入新鮮的豬肉、雜碎和田地裡的蔬菜,就會成為一桌豐盛的美食。

  因為農家自己養的豬是吃糠咽菜長大的,絕對天然的有機食品。而不是市面上的飼料豬、催熟豬,以及打水豬肉。所以吃刨湯,能吃到鮮美的豬肉原味。

  打餈粑:

  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餈粑、黃糕粑、清明粑、包穀粑、荷葉粑、二塊粑、米花、花米飯等等。但是最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家必備的白餈粑。打餈粑的準備要從前一兩天開始,家中的女人開始挑選、清洗糯米,並用清水浸泡一到兩天,男人則開始準備打餈粑的用的粑錘,粑錘木材的選擇很講究,木材質地要均勻細密、否則敲擊過程中會裂開,木頭的重量也要適中,太輕了打起來沒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費力。

  準備好了粑錘,還要準備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頭做的,講究的家庭還會在上面雕刻各種圖案花紋。也有木頭做的,木頭做的粑槽保溫效能很好,餈粑不容易冷,但是木頭做的不夠耐用。在山村裡粑槽基本是每家都有一個,不用的時候都是擺在屋簷下的,留心的同學們可以去貴州村寨遊玩時看到。

  打餈粑是一件力氣活,由男人們來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錘揉爛,才開始輪番上陣反覆捶打,直到糯米變成黏黏的餈粑為止。打餈粑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一件又費力氣又考技術的差事,打餈粑時,手不能把粑錘握得太緊,太緊的話很容易就會把手磨出水泡。

  還有粑錘落下的時候要瞄準了,要不就會錘在石頭粑槽的邊緣上,這時你的虎口就受苦了,兩三天都拿不了筷子吃飯。餈粑打好以後就在手上抹上煮熟的雞蛋黃和熟菜油的混合物,這樣餈粑才不會粘手,將餈粑從粑槽中取出,包上炒熟的紅豆沙,捏成扁扁的圓形,放到簸箕裡陰涼處漸漸變涼變硬,就可以長時間儲存了。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大肉”

  一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的民俗。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 紅燒肉 在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就有了“臘月二十六,裡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一。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同時,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春節習俗:古代中國人順應規律的思維方式

  春節是中國人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掛燈籠、吃餃子等。這些習俗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從中可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和一些基本理念,發現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順應規律

  春節通常在立春前後,既是一年四季的開端,也是萬物更新、大地回春的節日。按照中國傳統的歷法,無論從時間還是從氣候的角度來說,春節都是名副其實的新一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

  陰陽對立轉換學說,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重要思維模式。古代中國人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萬事萬物均有其陰陽屬性,陰陽和合,萬物才能生長變化。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如此。如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男屬陽,女屬陰;上屬陽,下屬陰;火為陽,水為陰;等等。如果違反陰陽基本原則,就會造成誤會或衝突。古代中國人的這種陰陽分類方式,通常稱為“二元分類宇宙觀”。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具有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可分性。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這一學說的基本理念是使萬事萬物達到陰陽均衡和諧。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萬事萬物都需要均衡和諧。陰陽偏盛或陰陽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現。在自然界,陰陽失衡意味著自然災害頻發;在人類社會,陰陽失衡意味著社會不穩定;在個人,陰陽失衡意味著身體不適。陰陽失衡必須用抑強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諧。

  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冬至之後,天氣寒冷,是因為陽氣太弱、陰氣太強的緣故。因此,必須增強陽氣的力量,壓抑陰氣的力量。春節期間許多與火有關的事物均與這種調節陰陽的觀念有關,是扶陽弱抑陰強的表現。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乞求興旺發達、紅紅火火。還有點長明燈,就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點燃燈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滅,點燈守歲成為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體現了人們對長壽安康的祈求。放鞭炮是“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最早也是祭祀太陽的,後來增添了驅除邪穢、接神迎神等新的意義。所有這些活動,目的都是增強陽的力量,以使陰陽平衡。所以,春節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現象變化發展規律的節日,是體現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節日。

  崇尚平衡

  大多數中國傳統節日都有特殊食品,從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崇尚平衡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人看來,每種食品都是用具有陰陽屬性的物質製作的,在不同的時節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諧象徵。以陰陽相合的食品祭祀,人與自然才會和諧;人吃了這種象徵陰陽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

  餃子、年糕、元宵等是春節的象徵性食品,這些食品也是屬於陰陽和合的食品。比如,餃子由餃子皮和餃子餡製作,餃子皮為陰,餃子餡為陽。餃子外形如偃月,象徵月亮,裡面的餃子餡則是圓形的,象徵太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徵陰陽和合。此外,餃子的“餃”和“交”諧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餃子,又象徵和諧交融。元宵也一樣,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製作,餡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為陰、餡為陽,因此,元宵也象徵陰陽平衡。後來,元宵又被賦予“團圓”、“圓滿”的象徵意義。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節吃年糕南方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習俗。年糕歷史悠久,最早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也有陰陽平衡的象徵意義。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摻和製成,黏性大的糯米為陰性米,黏性小的粳米為陽性米。其次,不少地區的年糕加上紅棗、紅豆、綠豆等,多種不同屬性的食品摻和在一起,起到陰陽調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黃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徵。第四,年糕的製作一般離不開石臼和石錘捶打,石臼象徵陰性,石錘象徵陽性,用石臼、石錘製作年糕,也是象徵陰陽和合的活動。

  追求和諧

  春節是一年的開端,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萬事如意,春節期間中國人大多祭眾神和祖先。透過春節的祭祀和祈福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中蘊涵著三元結構思維模式。除夕年夜飯前通常必須先舉行祭祖儀式,在祖先神龕前擺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飯三碗、酒三杯、茶三杯,點三支香,跪拜時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與“三”有關的習俗在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賓接客禮儀中,有三揖、三讓、三辭等習俗。宗教場所春節期間也有一些與“三”有關的祭祀活動,如舉行三心、三生、三福活動。三心,即同心、洗心、靜心;三生,即放生、養生、護生;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禱行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萬物、地上萬物、人類社會、個人均衡和諧,同時也是祈求天上諸神、地上諸神和祖先保佑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從結構的角度來看,與“三”有關的事物和現象屬於“三元結構”或“三元結構思維模式”。三元結構思維模式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是人們祈求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方式。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也蘊涵了五元結構思維模式。古代春節除夕有接五路神習俗。五路神即財神、福神、貴神、喜神和太歲神。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許多地區有祭祀五路財神習俗。最初為泛指的東南西北中五路神,意為出門五路,處處皆可得財。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祭財神。有些地區春節期間還有五祀習俗。五祀之神,有的認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認為是祭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神。

  為什麼要接五路神?為什麼要祭祀五路財神?所有這些,都與以五行學說為基礎的五元結構思維模式有關。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木、火、金、水、土五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學說十分複雜,其中主要有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和五行並存和諧的信仰。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均需要五行因素相互均衡,才能維持和諧狀態,缺少其中一個因素,個體或社會就會處於危機和不穩定狀態。

  從這些習俗和思維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春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多彩。我們應愛護祖先的智慧,自覺保護和弘揚春節文化。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殺只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哪?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蒸饅頭”祭祖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貼春聯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準備做主食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五磨豆腐和糊窗戶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

春節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初九的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這個時候也是人們一年中最能閒下來的時候。現代人對於很多傳統的過年習俗知道的很少,過年的“禁忌”很多人也不瞭解。其實,過年時候“禁忌”也特別多。但並不是迷信,而是人們為了求得吉祥平安的古老習俗。   過年日常語言   方面,凡是“破”、“壞”、 ...

鄂西北農村春節習俗除夕夜 “守歲”

  每年臘月三十日叫除夕,意思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也許是最忙的一天,也是最興奮的一天。   女人的本職工作自然是張羅團年飯。   男人帶著小孩撕掉舊對聯、門畫,貼上新的對聯、門畫、中堂、年畫。   接著是祭祖。男人把事先買好的火紙用錢鑿鑿上銅錢的印記,提上香裱、菸酒、鞭炮,帶上孩子,給祖輩們上墳。 ...

春節習俗踩高蹺

  每當春節到來,在我國許多地方流行另一種舞蹈就是踩高蹺。看,一個個化了裝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蹺,手執扇子,舞來舞去,有集體對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們翹首仰望,歡聲雷動。在南方,高蹺屬《插秧歌》的一種。唱者踩高蹺是避免秧田泥水濺身,手執扇子是要重心平衡,勞動氣息十分濃厚。清代恩竹樵寫過一首《詠秧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