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貼春聯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貼春聯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準備做主食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殺只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哪?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樣一說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年謠稱:“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是說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採購。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餘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說到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殺雞,不同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像是天津,講究只能用公雞,因為要取漂亮的外觀和其雄赳赳的氣派。另外,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上吃,需擺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必須是整隻放,不能切塊;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這天要準備雞肉外,還要準備其他的各種肉類,蔬菜等等吃食,為的就是能準備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分享。 臘月二十七這天,除了要宰雞為年夜飯做準備外,人們還要去趕大集,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另外,人們在這天還保留了一個傳統,那就是要洗澡。 二十七這天,除了要宰雞為年夜飯做準備外,人們還要去趕大集,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另外,人們在這天還保留了一個傳統,那就是要洗澡。 傳統民俗中在臘月二十七、二十八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因此,無論貧富,人人都為了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而沐浴更衣,這樣也就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蒸饅頭”祭祖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 2.土家族先民貧困,年三十日還要給富人做工,提前過年,以便同家人團圓。 3.舊時每到年關,官軍遍來驅趕百姓,土家人提前過年,吃團圓飯,以便逃生。 4.土家先輩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 臘月二十九風俗:上墳請祖上大供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五磨豆腐和糊窗戶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大肉”

  一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的民俗。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2014-1-15 19: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小除夕、趕過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 ...

春節習俗古代中國人順應規律的思維方式

  春節是中國人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掛燈籠、吃餃子等。這些習俗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從中可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和一些基本理念,發現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順應規律   春節通常在立春前後,既是 ...

春節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初九的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這個時候也是人們一年中最能閒下來的時候。現代人對於很多傳統的過年習俗知道的很少,過年的“禁忌”很多人也不瞭解。其實,過年時候“禁忌”也特別多。但並不是迷信,而是人們為了求得吉祥平安的古老習俗。   過年日常語言   方面,凡是“破”、“壞”、 ...

鄂西北農村春節習俗除夕夜 “守歲”

  每年臘月三十日叫除夕,意思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也許是最忙的一天,也是最興奮的一天。   女人的本職工作自然是張羅團年飯。   男人帶著小孩撕掉舊對聯、門畫,貼上新的對聯、門畫、中堂、年畫。   接著是祭祖。男人把事先買好的火紙用錢鑿鑿上銅錢的印記,提上香裱、菸酒、鞭炮,帶上孩子,給祖輩們上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