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土家族獨特的傳統婚俗“哭嫁”

土家族獨特的傳統婚俗“哭嫁”

  土家族哭嫁或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習俗,但是,土家族褲腳是土家族姑娘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要學習的一種傳統技藝,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麼,大家對於土家族的傳統的“哭嫁”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來

  土家族哭嫁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明《思南府志》載,在秦漢以後即有土家族人在此開墾耕耘、繁衍生息。古時,土家族的婚姻比較自由,只要男女雙方願意,並徵得族中土老師的准許,便可訂親、婚娶。隨著封建禮教的發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樣,也逐漸被包辦婚姻所替代,講求“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門當戶對”等條件。

  與此同時,土家族姑娘對包辦婚姻不滿而衍生的哭嫁現象就逐步表現出來並發展成內容豐富的文化現象。直至解放後,包辦婚姻的現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戀形式如何發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揮淚慟哭卻亙古不變。即使在民族交往頻繁,文化滲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來賀慶的親朋好友獻上一曲曲悲歡離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過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孃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之情。會哭的姑娘則一個月內不哭重複,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傷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哭到半夜,新娘家裡擺上夜宵讓十姐妹吃,新娘以此為題還要哭一段,以感謝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約之言的婚配年代裡,媒人包辦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罵媒人,表達對舊式婚姻的不滿。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聽其音是哭,究其譜卻是唱,其意蘊豐富。

  土家族哭嫁的內容因為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的,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哭嫁歌》。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以保靖縣馬王鄉、永順縣普戎鄉、龍山縣坡腳鄉等地流存的幾個“本子”較為完整且有特色。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許多樸質無華卻感人至深的詩句。比如:

  忽聽金雞一聲叫,

  好像亂箭穿我心,

  嗩吶吹起“娘送女”,

  鎦子打起“大開門”……

  嗩吶一聲淚一滴,

  扯娘羅裙扯爹衣。

  苦命女兒送上轎,

  親生骨肉兩離分……

  就是鐵石心腸的人,聽了這樣聲聲呼號、字字血淚的哭訴,恐怕也難免潸然淚下吧。

  土家族哭嫁是是一種內涵豐富的土家族文化,也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婚俗現象,從過去的可能“真哭”到到現在的不哭不能出嫁,真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

湘西土家族婚俗 送香袋 塗抹模米 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們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絲布作袋面,紅布做袋裡,上面繡著“鴛鴦戲水”等圖案。如果小夥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於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親十拿九穩。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當天晚上,有鍋灰塗抹“模米”的風俗。“模米”是代表新郎來迎親的那個小夥子,一般“模米”沒有特殊標記,還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將其找出來。姑娘出嫁時,全村的姑娘都來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會積極辨認誰是“模米”,以便用鍋灰塗抹他,因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時實在辨認不出,姑娘們就將男方來的小夥子全部塗抹,據說,被塗抹的小夥子越多,日後女方愛上男方的小夥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後也能相親相愛。新娘在婚禮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誰家的姑娘不善於哭,就會被認為才低賢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將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過來。而且哭的時間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開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轎時,才算結束。

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技藝:哭嫁

  通常嫁人是一件喜事,本來是要高高興興出嫁,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卻是一種習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話,是不允許出嫁的。

  那麼,土家族哭嫁習俗是怎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來

  土家族哭嫁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明《思南府志》載,在秦漢以後即有土家族人在此開墾耕耘、繁衍生息。古時,土家族的婚姻比較自由,只要男女雙方願意,並徵得族中土老師的准許,便可訂親、婚娶。隨著封建禮教的發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樣,也逐漸被包辦婚姻所替代,講求“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門當戶對”等條件。

  與此同時,土家族姑娘對包辦婚姻不滿而衍生的哭嫁現象就逐步表現出來並發展成內容豐富的文化現象。直至解放後,包辦婚姻的現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戀形式如何發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揮淚慟哭卻亙古不變。即使在民族交往頻繁,文化滲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來賀慶的親朋好友獻上一曲曲悲歡離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過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孃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之情。會哭的姑娘則一個月內不哭重複,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傷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少數民族的婚俗之仡佬族歌的唱法

  仡佬族的哭嫁歌是一種告別禮儀,是姑娘出嫁時候必唱的,四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這個習俗傳統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是仡佬族當中的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前與家族內外至愛親朋所進行的告別禮儀。完成哭嫁這一禮儀過程的方式是以哭伴唱、以歌抒懷,因此它是 ...

土家族的文化意義

  1、土家族哭嫁歌從創作、演唱、傳承諸方面看基本上是女性的活動,可以說是在土家族社會中一塊獨特的女性空間。它以聲悅耳, 以情動心;它自然祥和,醇厚濃烈,樸素親切。是土家族歷史、生活、信仰、價值觀的外露;是土家族特定需求的反映,民族心理的反映,民族生存關係和生命觀念的顯現;體現著民族的情感和性格特點。   2 ...

保安族的傳統婚俗

  保安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前早婚現象比較普遍。   一般是男十七歲,女十五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現在早婚現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託媒訂婚習俗仍然盛行。一般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認親,最後結婚。財禮各自繁多,用費較大,就拿手茶(乾禮)一項,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婚禮大都選擇在伊斯 ...

三百年傳統婚俗重現塘河

     “新娘”出閣前“哭嫁”      圖為坐在轎子裡的“媒婆”   24日,在重慶市江津區舉行的“中國第二屆七夕東方情人節”現場,當地居民現場演繹了塘河古代婚俗。在現場的56對民族情侶和1對跨國愛侶對該婚禮習俗表現出濃厚興趣,躍躍欲試。   頭頂紅蓋頭的“新娘”在“出閣”前的“哭嫁”讓眾人嘖嘖稱歎。小編 ...

泰安獨特婚俗

  在泰安有一種獨特的婚俗,夜裡娶媳婦。據說,無論是屬虎的、屬龍的,都有犯相,都有忌諱,比如,雞忌虎、馬,白天嫁娶,屬雞的,難免會碰上屬虎的和屬馬的,這是犯大忌的。而夜裡嫁娶,即使碰上了,黑燈瞎火的,看不清楚,權當沒看見,也就不會有"倒黴"的事了。因此,幾百年來,在泰安市郊,這種習俗沿襲至今。 ...

蘭州民間傳統婚俗

  提親。一般男方瞅好女方,摸清女方情況後,請媒人攜4色禮品上門提親。 女方若願攀親,便回答"話在著",退禮品表示回絕。女方同意後,也要打聽男方家庭情況、骨脈(即是否有狐臭)。如家道寬裕,沒狐臭,便回話可以提親。 此時,男方再託媒人提4色禮和紅頭繩包紮的連瓶酒,到女方家正式提親,俗稱" ...

土家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土家女哭嫁習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離別,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禮前三日開始,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