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不信者,行不果。
2、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3、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4、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
5、天下兼相愛則治,相惡則亂。
6、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
7、天下有利則治,無義則亂。
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
詞句註釋:而,錶轉折,卻。
譯文: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餘的,指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土地。
2、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詞句註釋:仁:對人親善,友愛。知而不爭:知道這道理卻不對楚王進行勸諫。
譯文: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明智的。知道這道理而不對楚王諫諍,不能說是忠心的。
1、官無常責而民無終賤,有能剛舉之,無能則下之:出自《墨子尚賢上》,這幾句用於說明任用官員要以才能為準繩,任能而罷庸;
2、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出自 《墨子兼愛中》,說明為政應遵循為天下興利 除害的原則;
3、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出自《墨子親士》,表達“尚賢”的思想主張;
4、兼相愛,交相利:指不分親疏、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人們互相幫助,共謀福利,反對互相爭奪;
5、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出自《墨子兼愛上第十四》,主張天下相親相愛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必然導致混亂的思想。
琴曲《墨子悲絲》,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絲》等,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墨翟所作。曲意深刻,音韻悲愴,音調悠揚,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這裡流露出一種潔己自愛的感慨之情。
春秋戰國,諸侯紛爭,弱肉強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心懷悲惘憐憫之心,積極針對現實問題,提 ...
墨子的經濟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歸正:一、墨子的義利觀。墨子和儒家不同,公開言“利”。孔子“罕言利”,孟子說“何必曰利”。墨子公開言“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利”。他認為對言論思想的是非,應根據三條標準來判斷,稱之為“三表”。第一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第二表“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 ...
“尚賢”主張出現的社會背景是,西周時期的世官(世襲世代為官)制,到西周晚期出現的薦舉屬下或家族兄弟子侄為官,再到春秋末期至於戰國出現的薦賢,墨子學說中的“尚賢”主張,正是在適應社會思想的變化和社會需要中提出的。墨子認為為政的目標有三:國家的富強;人民的眾多;刑政的安定。若達到這三個目標,國君就得“尚賢”。 ...
墨子,名翟,戰國初期人。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自立為墨家學派。墨家學派紀律嚴明,是一種宗教團體式的特殊私學。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因而很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他的社會教育主張是“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兼士”,併力圖把缺乏兼愛精神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數百弟子大多來自社會下層,他們以“為萬民興利除 害”為使命,在亂世中為拯救民生孜孜奮鬥。墨子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反對“別相惡,交相賊”。他認為要達到“富且貴”的目的,一定要“順天意”,而 “順天意”就是實行“義政”。在《墨子·天志》中,墨子提出了這個觀點:
...
兩者各有千秋。
白起做為手遊《王者榮耀》中的坦克類英雄之一。白起的反擊之鐮、血之迴響、死神之鐮和傲慢嘲諷四個技能。使得白起有著非常高的生存能力,它戰鬥在第一線為隊友爭風擋雨,提供更好的輸出機會。白起這個英雄雖然沒有指向性技能,技能釋放比較簡單,但是對於時機的把握要求很高,特別是嘲諷和拉人這兩個技能需要 ...
墨子的家鄉不詳。
他的家鄉有三個可能性:
1、宋國說在今河南商丘。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目夷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
2、魯國說在今山東滕州。
魯國說是清朝末年才開始有的說法,清末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多數山東籍學者贊同墨子為春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