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民俗概述

壯族民俗概述

  壯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中,透過社會約定俗成儀規。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歷史積澱。這些民情風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徵的一個構成基本要素,成為連結這一人們共同體的一種紐帶。壯民族風俗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圍繞生產,調節生活。壯民族是以稻作著稱的農耕民族,歲時節慶活動大多是隨著生產季節和農作節奏來開展的。如迎春牛對歌、開耕節、牛魂節(脫軛節、敬牛節)、拜秧節、谷魂節(嘗新節)、餈粑節,古時還以收割慶豐收作為迎新歲節日,即所謂"壯年"。這些圍繞著各個重要生活環節活動的儀俗,儘管表現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帶有生產動員和期望豐稔的含義,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調節勞動生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祟尚互助,團結協作。由於稻作生產季節性強,在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下,農作過程有賴於群體力量。“凡耕穫,皆通力合作,有古風”(《鎮安府志》),“有無相資,一無所吝”(《赤雅》)。一家有事百家幫,一人有難眾人當,這是壯族社會的傳統習尚。不少地方在進行重要的生產生活活動時,往往以各種民間的互助組織形式出現,如“輪牧”、“陪工”,以及“婚姻會”、“長生會”、“建新會”、“水利會”、“築路會”等等。透過這些風俗媒介,發揮團結互助的精神,抵禦各種困難,求得共同的生存發展,增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

  (3)生活歌化,樂觀向上。壯民族自古素以能歌善唱著稱,南朝粱代吳運《晏城(郡治在今廣西賓陽境)志》就有“鄉落唱和成風”的記載。明代鄺露《赤雅》稱:“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人們以唱歌活動作為節慶和社交的重要禮儀,並把習歌善唱視為聰明才智的一種標誌,且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迫求。"壯鄉無論男女,皆以唱歌為其人生觀一之切要問題。人面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孤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豬之頑民"(近人劉錫藩《嶺表紀蠻》),故此,歷來節期群體會唱的“歌圩”盛行,社交以歌代言,男女依歌擇配的風習延續至今。歌化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性和樂現向上的民族品格。

  (4)社會開化,舊習漸變。壯族具有開放性的品格,其社會亦是非封閉性的,自秦漢以來,就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廣泛雜居,密切交往,互相通婚,包括風俗在內的民族文化亦相互吸收融合、變化、發展。例如:壯族的“招郎上門”(即入贅)婚俗,對“重男輕女”和“隨夫從一”的封建觀念及其婚制,有一定的反抗意義,而壯族與漢族的普遍通婚,更有利於吸收先進文化技術並在“互化”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同時,壯族的“不落夫家”故俗亦逐步得到改變。再如,漢族的春節等不少歲時習俗早已成為壯族共度的節慶,亦賦予其民族的形式和內容,春節在舞龍舞獅的同時,還有“打礱”(扁擔舞)、唱山歌等傳統歡慶活功.源於醮會求嗣的“搶花炮”俗儀,現已變成壯族民間的傳統體育專案;源遠流長的壯族三月歌會“浪花歌”即“歌圩”活動,如今已發展成為壯族地區各民族共同歡度的“三月三”歌節盛會。

  壯族風俗作為一種民間傳承文化現象,它的產生、演變和發展,是由一定歷史階段的物質生產水平所決定和社會生活結構所制約的。隨著時代的前進,那些古俗陋習已逐漸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原始信仰意識以及某些理規遺風在邊遠地區仍有殘存。由於各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加之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差異,壯族社會風尚呈現新舊交替、紛繁多姿的現象。

藏族民風民俗 概述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在稱呼藏族朋友的時候,可以在後面加一個“啦”字,“啦”是敬稱,這樣顯得尊重他,特別是初次見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這是很不禮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時,在室內要盤腿端坐,腳底不要朝著人,不要東張西望。

  藏族禁忌殺生,佛教徒在這方面更為嚴格。雖他們也吃牛羊肉,但不親手宰殺。藏族人不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還不吃魚肉。

  喝酥油茶時,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會把茶雙手捧到你面前,這時才能接過來喝。另外不要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巴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場所參觀時,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轉經筒,經輪不能逆時針轉動。

  不要隨便摸藏族人的頭,這點非常重要。在藏族的傳統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長輩外,別人是不可以隨便摸自己的頭的。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請大家牢記。

  到寺廟參觀,不要吸菸、摸佛像、翻經書等。對於喇嘛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動手撫摸。遇到寺廟內舉行法事活動,要保持安靜。不要在寺廟內和寺廟附近大聲喧譁,更不能打獵和殺生。

  還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細節,比如不要用印有藏文的紙擦東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能混雜而坐;看到門口生一堆火,或者門口插上樹枝,上面貼一紅布條,這表示這戶人家裡病人,切勿進入。

壯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春節這是一個全民族的盛大節日,雖然春節以漢族習俗為主,但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雖然跟漢族人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有所相似,但是也少不了獨具當地民族特色的過節文化,壯族就是這麼一個吸取優秀文化來融入自己壯族文化的民族。

  每年春節來臨之前,大凡有壯族人居住的地方,當地的集市貿易場所,人頭攢動,喧囂沸騰,到處可見蜂擁而來採購年貨的村民老小。

  人們不但要忙著採購年貨,還要忙著掃塵。壯族人在臘月二十至三十這段時間,稱這“掃塵”日,因為“塵”和“陳”諧音,意在除東布新,把舊年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寄託壯族人辭舊迎新的祈禱。在“掃塵”日裡,家家戶戶都認真打掃屋裡屋外,灑掃庭院塵垢,蔬浚明溝暗渠,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子窗簾,營造新春歡樂氣象。

  到了臘月二九這天,家庭主婦們,開始忙著包粽子,做年糕,爆米花,烤芝麻餅……年輕人和小孩則趕集買新衣新鞋新帽,鞭炮和對聯必不可少;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為了吃而忙祿的一天,這一天,家家都宰殺雞鴨鵝豬,張貼春聯,隆重祭祖先拜神靈。

  晚上,大人們圍坐在火塘旁。邊說笑邊守歲,孩子們則盡興地遊戲,就是通宵達旦不眠,也無人干涉,入夜至11時,各家各戶便在門前掛起長長的鞭炮,待雞鳴便點燃。自古以來,一直延續這樣的習俗,雄雞啼叫第一聲才能燃放鞭炮,如與雄雞啼叫第一聲同步點燃鞭炮,視為來年最吉祥,稱為“壓雞嘴炮”,這樣,每啼一聲,燃放一陣鞭炮,直至天明。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也是最熱鬧的一天,天剛初亮,老人們便給小孩子穿上新衣新鞋,孩子們則甜甜地向大人們拜年道賀,接著,大人們把嶄新的壓歲錢放到小孩的口袋裡,並讓他們到廳堂的供桌前,跪下向祖宗磕頭,進行新年的勵志教育,並特別交待,今天出門,見到村人,一定要道幾句吉祥語。

  上午十點多鐘,盛裝打扮的人們,開始走出家門互道新年吉祥,舞龍舞獅隊開始隨著鑼鼓的咚個咚咚鏘,在村裡歡快的舞動,鄰里相互串門問候祝福,孩子們給大人們拜年,大人回以壓歲錢,村與村的青年男女,更是三五成群,相約到村外的田野裡,盡情歡樂,以歌傳情。幸福的情侶,常常是在這樣歡樂的日子裡,結成百年之好。

  大年初二,是出村探親訪友的日子,這一天,凡出嫁的女兒們,紛紛攜夫帶子,肩挑手拿各色禮品,趕回孃家看望父母。鄉村的小路上,處處可見喜氣洋洋的村民,聽到陣陣歡聲笑語。託黨的福,現在生活好多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車,汽車,帶上自己的愛人和孩子,風風光光地去往孝敬的路上。


“男人節”——演繹傣族、壯族民俗傳奇

  “男人節”——演繹傣族、壯族的民俗傳奇   地處中越邊境線上的者米鄉是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山鄉,這裡居住著傣族、壯族、拉祜族等6個少數民族。每年的農曆二月初,者米鄉的傣族、壯族同胞都要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男人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為抵禦外來侵擾、保衛家園,男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拿 ...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 ...

請問壯族有什麼民俗特色

  1、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   2、服飾: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3、勒惹: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 ...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是什麼

  導讀:廣西少數民族眾多,但是主體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民,因此壯族的傳統節日成為了廣西特有的節日,有些節日還會安排放假供居民慶祝。其中有假期的節日是三月三,那麼你知道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嗎?想知道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是什麼,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說差異:廣西各地的“三月 ...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 ...

廣西桂北的七月半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