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舞1
紙馬舞2
紙馬舞又名跳紙馬,是流傳於文山、馬關、硯山等地的壯族祭招性喪葬舞蹈。在文山縣,又主要流行於攀枝花下寨、水車寨、新平壩、高末一帶的壯族土支系居住區。
紙馬是用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再以紙裱糊繪製而成。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鑽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參加舞蹈者,多為8名成年婦女。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拼鬥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奏、有節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鬥。舞場上馬鈴叮噹響,灰塵四處揚,真如在戰場上打鬥一樣。
馬關縣的壯族跳紙馬舞,一般由二人或者一人來跳。舞者雙手提著套在身上的紙馬,圍著死者的棺材舞蹈。其動作以抖、踢、跳、轉為主,摹仿著馬抬頭、搖尾、踢腳等姿態繞圓圈。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林江、地蘇、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加芳鄉-帶。該舞在春節期間最為盛行,寄託了群眾渴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扁擔舞又叫“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特別是中、老年婦女打扁擔,更為出色。打扁擔時,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扁擔舞均可,在一條長板凳上互相敲擊。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扁擔舞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出場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
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動作剛勁有力、優美穩健,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扁擔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同時也是舞蹈的節奏樂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您可能還會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認識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鳳凰舞(壯語為舞鳳凰)是橫縣壯族民間舞蹈的一種,流行於靈竹、陶圩、六景一帶的壯族地區。它的表演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一的鳳凰舞,如“花鳳舞”、“鳳凰舞”、“舞鳳”等,即由一或二人穿鳳凰道具、服飾進行表演。鳳冠用珠子串成,晶亮閃光,長垂的鳳尾色澤豔麗,腳上還穿帶有羽毛的鞋襪,表演中,時而停立啼鳴,抖翅、舔羽,時而又沐浴、飲水,展翅飛翔,形象逗人喜愛。另一種形式是與其他獸類合舞,如與獅子、麒麟合舞的“三穿花”,與仙馬合舞的“彩馬綵鳳舞”等,表演者均著鳥獸服飾,互相穿插對舞、這類舞蹈均在春節期間挨家挨戶上門拜年表演,或在廣場演出。
現在流傳於靖西、德保縣的“幹各舞”,表演時由一人扮演幹各鳥,穿上插氛有羽毛的服飾,一手操縱鳥的兩個翅膀,使之上下舞動,猶如展翅飛翔,一手操縱鳥頭,使之答答作響,示意向人們恭賀新禧。還有一人扮老頭,在一旁揮舞馬鞭伴唱,烘托節日氣,祝願人們吉祥如意。是以一雌一雄為表演隊。雌者為鳳,雄者為凰,均用竹子結紮而成,用宣紙裝補裱,繪以五彩顏色,還加上羽毛裝飾,形態似雞,栩栩如生。鳳凰舞由一男一女擔當,女的舞鳳,男的舞凰。鳳凰平展的雙翅,套於演員胯部,用綵帶掛於演員肩上。鳳凰的前面,也由一男一女手捧彩扇擔任引鳳凰角色,後面由兩支嗩吶及鑼鼓,配以傳統簡單的樂曲伴奏,演員均穿上具有壯族特色的彩服,紮上頭巾,以行進十字舞步為主,邊舞邊行,甚是好看。鳳凰舞是壯族人民吉祥喜慶的象徵,故當地壯族人民每逢喜慶佳節如春節、歌圩,婚嫁、豐收皆請鳳凰舞之,以禱求吉祥。
勤勞智慧的壯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仍舊不忘尋找樂趣。惟妙惟肖的壯族撈蝦舞就是壯族人民在捕魚撈蝦的時候,創造出來的。撈蝦舞不僅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族人民生活的寄託。那麼,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惟妙惟肖的壯族撈蝦舞文化吧。
撈蝦舞流行於廣西德保縣一帶,它一般表現的是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 ...
火貓舞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置疑,火貓舞就是人扮成貓的樣子,進行表演。火貓舞不僅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舞蹈,也體現出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你想看一看火貓舞嗎,那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妙趣橫生的壯族火貓舞吧。
壯家的辛勤耕耘,肥碩的稻穗隨風搖動,無邊的稻田滿目金黃、豐收在望時,人們一面將興高采烈地做 ...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文化,“板鞋舞”其實就是壯族的一種娛樂消遣的東西,也是屬於壯族的民間技藝與舞蹈。姑娘與小夥們都能穿著長長的長板鞋歡快的舞動起來。那麼,大家瞭解不瞭解關於壯族的板鞋舞呢?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領略一下壯族板鞋舞的魅力吧!
“板鞋舞”起源於明朝廣西那地土司 ...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 ...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 ...
壯家的春節習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情濃而意深。
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閤家歡聚,喜慶團圓。大 ...
音樂較勁好對手:舞娘蔡依林
音樂較勁好對手:舞娘蔡依林
速配指數88分
Jolin一直是大家公認周董的最佳情人,不論在才華年紀或是人氣都很匹配,兩人的速配指數也是排行第二,雖然處女跟魔羯是絕配情侶,不過由於周董的女人緣太好,依舊是兩人感情的致命傷,太陽婚神處女的Jolin並不像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