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年初五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五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五的禁忌是什麼

  大年初五的習俗有哪些

  1、祭財神

  祭財神不僅是南方的傳統,在我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會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也稱五路神,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2、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衣”。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

  3、掃房子

  大年初五,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

  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4、接路頭神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

  5、要放鞭炮

  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人們要用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意思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6、要吃餃子

  在大年初五這一天,每一家每一戶都要包餃子、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我們在包餃子的時候,都要捏每一個餃子的邊,這個邊相當於小人的嘴,所以也就相當於捏小人的嘴,這樣可以避免那些閒話傳言什麼的。在這一天,家裡的婦女一般會找幾件衣服來拆一拆,俗稱“拆小人”,這樣可以減少黴運。

  大年初五是什麼日子

  牛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最後在第七天創造了人類,而第五天就是對應著牛,所以大年初五又叫牛日。

  圓年:有些地方又把年初五日叫做“圓年”,圓,意味著圓滿結束的意思,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於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破五:正月初五又稱破五。意思是很多禁忌到了年初五就可以解除。

  財神聖日:正月初五財神節,接財神回民間。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大年初五的禁忌是什麼

  1、禁止動土

  到了初五這天,有勤快的人兒想著休息幾天想幹活,雖然勤勞是美德,但是今天萬萬不可以。因為初五這天按照舊例不宜做事情,否則會破財。“五忙日”,禁止動土,否可能會有災害發生

  2、不宜串門

  已經串了好幾天親戚,我們也該休閒下來歇一歇。在初五這邊就是不錯的選擇,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破五”。初五不串門其實就是避免見到窮神。但是現在除了一些老人家還忌諱這些不準走親訪友,怕會帶來晦氣。

  3、忌遷居、忌糊窗槅

  正月忌遷居、忌糊窗槅,否則以為不吉利。

  4、忌更換、洗滌衣被

  舊說正月更換、洗滌衣被,不吉。

  5、忌剃頭

  舊時正月裡忌諱剃頭。俗說剃頭傷舅。據舊方誌雲,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得以更改。國民剃頭,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傳已久,遂誤作“死舅”。

大年初五的習俗有哪些

  1、 大年初五被稱為“破五”,在中國年俗中這一天人們要燒鞭炮,打掃衛生,進行“趕五窮”,意是把髒東西都趕出去,表達人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2、在正月初五的時候,很多地方要進行“趕五窮”。大家會早早起來放鞭炮,放鞭炮的時候要從屋裡開始放,邊放邊往外走,有驅趕牛鬼蛇神的意思。

  3、除了放鞭炮還要把家裡打掃乾淨,將家裡的垃圾都扔走,在民俗做法中,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四,一般是不允許打掃衛生的,尤其在大年初一,連屋子裡都不允許打掃,說是那天是掃帚神的生日,動用了掃帚會把“掃把星”引來家裡。所以這幾天的垃圾只能放在家裡,到了初五,大家再統一打掃衛生,扔掉垃圾也寓意趕走家裡的“窮鬼”。

  4、在“破五”之後,大家就整裝待發,準備開工,要在新的一年裡勤勤懇懇工作,希望經過“破五”大家就可以勞有所得,過上富裕的生活。

立春習俗有哪些

  立春與屬相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以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一歲之首卻具有固定性。歷代王朝也都是一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歲首的,也就是干支紀年的更迭之時。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我們俗稱的屬相其實就是干支紀年法,而歷代都將新年的起始定為正月初一。且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當天卻還是一0時作為一天的交界點,試問如果當天8點立春,那麼7點和9點出生的人又該都是什麼屬相?而到了明年的這一日又是23點立春那這兩人的屬相又該怎麼辦?有的年有兩個立春,有的年沒有立春那又怎麼辦?可見中國曆來都是以一年的歲首作為屬相更迭的起始點,而近來以立春換屬相的說法純屬以訛傳訛。

  編輯本段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產。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冬小麥,保墒增溫分櫱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餵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眾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編輯本段民俗迎春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裡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麵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捲”。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衚衕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除夕習俗哪些

  名稱解釋   “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閩南語音譯成漢字。至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膽猜測是:本來是從“火堆”上跳過去,但必須進屋到達“天公燈”才算完成一趟,接著又返回來,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動路線:下圖以俺厝為例,畫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線。   儀式過程   ① ...

春節的習俗哪些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 ...

中東旅遊禁忌哪些?英國旅遊的習俗哪些

  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2莫誇獎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這種糾紛的根源所在 ...

二月二的習俗哪些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眾不 ...

天津春節習俗哪些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 ...

陝北春節習俗哪些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 ...

老北京春節習俗哪些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