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雪山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鎮簡介

大雪山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鎮簡介

  本期拉祜族文化帶來的是大雪山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鎮簡介,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位於永德縣東南部,臨滄市以西,。東和東北與耿馬縣、雲縣接壤,南與耿馬縣相望,西與崇崗鄉、班卡鄉相連,西北與永康毗鄰,北與亞練、烏木龍鄉連線。

  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位於永德縣東南部,臨滄市以西,。東和東北與耿馬縣、雲縣接壤,南與耿馬縣相望,西與崇崗鄉、班卡鄉相連,西北與永康毗鄰,北與亞練、烏木龍鄉連線。鄉政府駐地(勐旨)海拔940米,離縣城德黨157公里,距臨滄市110公里。

  基本概況

  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位於臨滄市以西,永德縣東南部,東和東北與耿馬縣、雲縣接壤,南與耿馬縣相望,西與崇崗鄉、班卡鄉相連,西北與永康毗鄰,北與亞練、烏木龍鄉連線。鄉政府駐地(勐旨)海拔940米,地理座標是東經99°44″,北緯24°01″。距市府臨滄110公里,離縣城德黨157公里。國土總面積379.11平方公里。

  自然條件

  全境地勢向東南傾斜,從北部最高點海拔3504.2米的大雪山主峰到南部的南汀河與忙卡河交匯處最低海拔630米,地勢急劇下降,海拔相對高差2874.2米,平均坡比1∶6,平均坡度為9.64°。依此地勢,境內南北向山脊、河谷廣泛發育,期間的坡麓地帶和河谷地區為全鄉主要的生活棲息地。

  全鄉氣候環境總體由印度洋曖氣流及青藏冷涼氣流所控制,屬於低緯度高海拔的亞熱帶河谷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小區差異突出,垂直分佈典型,立體氣候明顯,民間流傳著:“大雪山頭雪花飄,南汀河邊割橡膠”,“一山分四季,隔裡不同天”的說法。年平均氣溫23.3℃左右,年≥10℃的積溫約7386.9℃,年平均降雨量1014.1毫米,平均相對溼度76%。全鄉有位於南汀河兩岸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區面積10757.47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27.33%;有位於大雪山一帶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冷涼山區約555.16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14.1%。

  境內土壤型別主要為亦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等,大多數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層深厚,自然肥力較高。動植物種類繁多,優勢樹種有櫟類、雲南松、思茅松、木荷、鐵杉、核桃、華山松、青松、樺木、柏木等。

  境內自然景觀主要有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萬丈巖瀑布、大巖房石佛洞、戶婆仙人洞、南汀河亞熱帶風光等。

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的人文地理

  “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太在乎別人的感受,等於為別人活著。你照顧不了所有人的感受,你只會讓自己不好受。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是為了自己。”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拉祜族文化看看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的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民風民俗

  大雪山鄉民間風俗較多,規模形式不盡相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流傳下來的主要有婚禮、節日“打歌”;國慶節趕集;三月清明掃墓等。少數民族風俗保留比較完整的是傣族,每年4月中旬(傣歷新年),傣族人民都要舉行跳擺、潑水、燃放自制的煙花等歡慶活動。

  文物古蹟

  滇緬鐵路遺止:民國30(1941)年開修昆明至緬甸的鐵路線經過大雪山鄉南汀河西岸,自螞蝗箐村大洪巖山腳至大平掌村丙中壩寨子腳共30公里,因戰爭原因,1943年5月,停工並炸燬多處路基,滇緬鐵路終未建成,當年修築的白石頭河口鐵路橋墩至今猶在,當年開挖的路基斷斷續續,位於盤姑路23公里處的涵洞如今還清晰可辨。

  戶婆溶洞:戶婆溶洞位於戶婆大寨寨子邊一公里處的一個小尖山樑,從戶婆出發,循一山小路,由北向南,越梁不坡,左拐一彎,方抵巖腳洞口,是唯一的通道。溶洞口有一常年不枯不漲的井泉,可供飲漱,溶洞為玲瓏一壁,最大的是仙人洞,口小似門,僅容一身,內室似殿堂,可容百人。1950年至1951年,大雪山的敵酋之一楊志春,曾兩次隱匿洞窯,出沒擾民。人民解放軍兩次越險圍剿,將其擊潰。至今人們常到洞中游玩朝拜。

  萬丈巖瀑布:萬丈巖瀑布位於大雪山鄉石虎山與黃竹林山間的南景河中游峽谷,海拔2504米。南景河自大雪山主峰向南而下十公里處,流經峽谷懸崖,揚起高60米許,寬10米的飛流銀川,年均流量達1700萬立方。

  十里遠眺,瀑布猶如仙女起舞,飄飄然,酷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因急墜而下產生大氣壓,30米處猶如降細雨,再近則呼吸困難,水聲隆隆,兩者對言,非吶喊不可。瀑布幽居深谷,神奇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為大雪山造就的天然景緻。

  老鴉窩溫泉:老鴉窩溫泉位於白石頭河北岸老鴉窩寨子南邊新勐公路下三十米左右的緩坡,海拔1100米,屬含硫量較高的天然溫泉,溫泉分若干處噴發溢位,水溫57.5℃。自古以來,大雪山、烏木龍一帶村民,每逢農曆二月八,背、馱行李食品,扶老攜幼,絡繹不絕,來此朝拜、洗澡,以此消病去邪。

中華民族:拉祜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絃”。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鍊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習俗

  每逢節日或過年,家家都要賧佛和敬祖。在各種祭祀,屆時要洗澡、換衣,在專人指揮的“三鳴炮”儀式獻祭品後把祭品分到各戶,以保證各家各戶都能得到“福分”。

  拉祜族中的苦聰人在狩獵時,習慣將獵獲的獸頭獎給第一槍射中者,前腿獎給發現獵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獻茶。獻茶時,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誠,茶水中無毒,讓客人放心。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

  忌諱有: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戀和社交比較自由。婚嫁的當天,男女雙方都要殺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後破成兩半,一半仍要帶回;女方家的豬頭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

  食俗

  拉祜族過去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主食當地生產的大米和包穀。喜用雞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穀做成稀飯,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種稀飯,其中雞肉稀飯為上品。

  拉祜族日常喜歡將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鮮薄竹筒內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後還能開胃。獵獲物的下水和雜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內煮熟分食。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據說獵物的護心血有補血消除勞損的妙用。

  拉祜族不僅會醃菜、醃肉、磨豆腐,還會釀酒。在民間,男女均嗜飲酒,並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習慣。平時喜飲烤茶,烤茶是將大茶入罐烤至焦黃,待香味飄出後對入水稍煮即飲。

  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節慶

  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有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徵太陽和月亮,小粑粑象徵星星和五穀豐登,在農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讓它們和主人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村寨里宰牲畜,戶主都要給各戶分一節大腸和幾勺鮮血,民間有不見牲血不吃肉之說。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輕人都要背葫蘆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搶新水,然後便開始正式過年,喝酒唱歌。一般過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為小年。小年的活動內容基本與大年相同。

  嘗新節 男女分別在稻田和包穀地裡選一些顆粒飽滿、成熟較早的稻穗和包穀做新米飯,並以鮮菜瓜果、殺豬煮酒,邀舅舅、叔伯和親友共同聚餐。

  在重要的節日和社交場合,也有送豬頭的習慣。


--簡 介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 ...

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的節慶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拉祜族擴尼哈尼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 擴尼哈尼 。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 ...

祭太陽神

  瀾滄縣拉祜族太陽神廟,建在背東向西的山坡上,除了在右頭頂上留著智慧之辮的祭司能進去之外,任何人嚴禁入內。 祭太陽神廟時在立夏日,拉祜人說,這是一年中太陽賜光最多的一天。凌晨,婦女們手持竹籮,內裝爆米花,圍著寨心樁邊跳邊撒,敬獻神靈,祈禱年豐。跳完,男人們敲著鑼鼓,手持長刀,列隊向山坡行進,先到太陽神廟下方 ...

取名趣事

  瀾滄山高皇帝遠,江河密佈,人煙稀少,生活在這裡的各種土著民族,特別是拉祜族,宗族觀念淡薄,他們幾乎沒有姓,大名也是上學或工作以後才起的,至於小名,大家都差不多,同名的就更多了,拉祜族小名的由來是和他們對葫蘆的頂禮膜拜有關的。   在拉祜地區,拉祜人認為他們的祖先不是人,而是天神艾莎種葫蘆造出來的扎迪娜迪。 ...

雲南的春節習俗

  主要分佈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稱,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春節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 ...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