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黃翅魚和養殖黃翅魚的區別如下:
1、魚眼。眼睛凸出黑亮是野生黃翅魚。
2、魚嘴。野生魚需要在海里啄食,魚嘴形狀呈現較尖特點。而採用飼料養殖黃翅魚會口吞飼料,則圓嘴型有利於魚兒進食。
3、魚鰭。野生黃翅魚胸鰭和腹鰭較黃,養殖魚鰭顯現粉紅色。
4、魚肚。鮮豔、魚翅充紅,野生黃翅魚上岸對溫度水質要求敏感一會魚翅就會充紅;養殖魚下腹部為粉紅色。
5、魚身。野生魚身較白、偏細長;養殖魚身較黑,也較為較圓。
野生黃翅魚和養殖黃翅魚的區別如下:
1、魚眼。眼睛凸出黑亮是野生黃翅魚。
2、魚嘴。野生魚需要在海里啄食,魚嘴形狀呈現較尖特點。而採用飼料養殖黃翅魚會口吞飼料,則圓嘴型有利於魚兒進食。
3、魚鰭。野生黃翅魚胸鰭和腹鰭較黃,養殖魚鰭顯現粉紅色。
4、魚肚。鮮豔、魚翅充紅,野生黃翅魚上岸對溫度水質要求敏感一會魚翅就會充紅;養殖魚下腹部為粉紅色。
5、魚身。野生魚身較白、偏細長;養殖魚身較黑,也較為較圓。
黃翅魚的養殖方法:仔魚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成魚則以植物性餌料為主,主要為底棲矽藻,也回食小型甲殼類。對餌料要求答不嚴格。仔魚期常因飢餓而相互殘食。攝食強度以水溫24℃以上最大。1齡魚體長16、9釐米,重150克;2齡魚體長21、8釐米,重325克;3齡魚體長26、2釐米,重550克左右。黃鰭鯛有明顯的生殖遷移活動,在產卵期來臨之前約兩個月,從近岸半鹹水海區向高鹽的深海區移動,產卵後又回到近岸。
1、增加池塘水位
越冬期間,水溫不斷降低。此時,要及時選擇晴好天氣增加池塘水位,有利於池塘水溫的保持。水溫越低,黃顙魚的叢集性越強,過淺的水位、過低的水溫,會使得越冬期間黃顙魚更加緊湊的聚集在一個個小坑裡,黃顙魚是無鱗魚,身上有3個硬棘,緊湊的聚集在一起時容易彼此刺傷皮膚,形成傷口,感染水黴。冬季池塘水位一般保持在2m左右為宜,水位過淺不容易保持水溫的穩定,水位過深容易造成池塘底部水體缺氧。
2、肥水越冬
養殖經驗發現,水體的肥度直接影響黃顙魚越冬期間的健康程度。越冬期間水體保持較好肥度的池塘,黃顙魚不容易發生病害,而越冬期間水體清廋、滋生青苔的池塘,黃顙魚往往容易發生水黴、腐皮等嚴重病害,甚至全軍覆沒。黃顙魚越冬期間要保持水體較好的肥度、較好的藻色,透明度25~30cm,根據水體肥度情況,選擇晴好天氣不定期潑灑生物肥、有機肥等肥水產品。
3、定期消毒、改底
黃顙魚越冬期間很少投餌,也很少開啟增氧機,更加不會換水,容易造成水體老化,在池塘底部滋生有害細菌,惡化池塘底部黃顙魚的棲息環境,容易引起黃顙魚發生腐皮病等病害。要求在黃顙魚越冬期間每隔1個月左右,消毒或改底1次,消毒與改底輪流進行。
4、適時開啟增氧機
越冬期間,水溫很低,上下水體分層,底層水體裡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有毒有害物質不容易擴散,池塘底部水質環境惡化。而在傳統的水產養殖越冬管理中,是很少開啟增氧機的,這是越冬管理的誤區之一。需要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適時開啟增氧機,增加上下水層交換,透過增氧機的曝氣作用把一些有毒有害物質揮發進入空氣,活化池塘水質,營造一個更好的池塘底部水質環境。
5、堅持巡塘
冬季水體水溫上低下高,出現逆分層現象,黃顙魚叢集滯留底層,正常情況下觀察不到魚類活動,容易使人產生麻痺思想。事實上,冬季溶氧下降速度比較慢,不象夏季變化突然,而是逐漸來臨的。因此,堅持每天中午巡塘,仔細觀察水層下魚類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巡塘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定期測量池水溶氧含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一般地補救措施有安裝潛水泵迴圈池水,開動增氧機等。
6、儘早投餌
在剛開始進行黃顙魚養殖的時候,因為缺乏經驗,養殖戶往往要到每年的3月底,甚至4月中下旬才開始投餵飼料。在實際養殖生產過程中發現,黃顙魚在水溫5-8℃的時候還能有少量的攝食。所以,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初,就要開始少量投餌,逐漸把黃顙魚誘食到飼料臺集中攝食。及早開食,儘量減少停食時間,有利於黃顙魚體質的儘快恢復,減少開春後死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