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溶解於水。
1、分別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2、分別滴入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3、分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4、分別滴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渾濁出現的是食鹽,有棕黑色渾濁出現的是純鹼(因為純鹼顯鹼性,生成得是氧化銀,而不是碳酸銀)。
5、若是在自己家中,分別用手捻一點,有滑膩感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注意,此方法不能用在實驗室,因為實驗室中的任何藥品都不得用手接觸。)
分別溶解於水。
1、分別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2、分別滴入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3、分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
4、分別滴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渾濁出現的是食鹽,有棕黑色渾濁出現的是純鹼(因為純鹼顯鹼性,生成得是氧化銀,而不是碳酸銀)。
5、若是在自己家中,分別用手捻一點,有滑膩感的是純鹼,否則是食鹽。(注意,此方法不能用在實驗室,因為實驗室中的任何藥品都不得用手接觸。)
秋分與春分的區別 從這4大點區分春分和秋分
秋分與春分的區別 ——含義的區別
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秋分:
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秋分與春分的區別 ——時間的區別
春分:
每年公曆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一日中白晝長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一日中白晝短於黑夜)。故春分也稱升分。
秋分: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秋分與春分的區別 ——氣候的區別
春分: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秋分與春分的區別 ——節氣三候的區別
春分:
玄(元)鳥至:燕來也。
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開始閃電。
秋分: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和春分的相同之處——計算公式
春分:
[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春分的C值=20.646。
舉例說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秋分: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042,20世紀=23.822。
舉例說明:2088年秋分日期=[88×0.2422+23.042]-[88/4]=44-22=22,9月22日是秋分。
例外:194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元宵和湯圓如何區分
我國傳統的“年”,分為小年、除夕、春節、元宵節這幾部分,在老人看來,只有過了元宵節,這個年才算是完整的過完了。而元宵節後,全國的人民,包括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又再次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奮鬥中。
作為一種我國傳統節日的時令食品,元宵通常由糯米制成的,包有餡料,甜的如芝麻、紅豆、花生等,鹹的有鮮肉等。人們選擇在元宵這一天來吃元宵也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的希望,希望家庭團團圓圓,湯元宵也有很多種稱呼,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
滾元宵,包湯圓,首先在製作方式上,元宵是將餡料製成整齊的形狀,然後放在糯米粉中不停翻滾,餡料被滾成球狀也就成了元宵。而湯圓則是用糯米和水製成湯圓皮,像包餃子一樣包住餡料製成的。
北方的“元宵”與南方的“湯圓”雖然樣子很像,而且都是元宵節的代表食物,但實質上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食物。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兩者外觀也不一樣。元宵做好後表面會有“茸頭”,即表面有浮粉,下鍋煮時麵粉融入水中,湯呈乳白色。元宵煮後迅速膨脹,個頭比湯圓大。而湯圓皮是用幹糯米粉加水和成麵糰,再包上餡料,抱團性較好,表面更光滑,煮制湯水清澈。
湯圓與元宵,就像是南方人與北方人的性格一樣,一個細膩一個粗獷,一個綿柔一個豪爽。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元宵和湯圓是一種食品,其最早也叫“浮元子”,後來才被稱為“元宵”,一些做生意的人還美其名曰“元寶”。而在元宵節這天吃湯圓,有團圓美滿的美好寓意。這種食物主要是以糯米粉為主要食材,然後再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為餡,包制而成用圓形的。
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本義與形狀都與“團圓”緊密結合,寓意著人們團圓幸福的生活。
人們如果仔細品嚐這兩種圓子,會發現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之後,湯會比較濃,有點像糯米麵粥,其表皮則比較鬆軟,餡料硬實有“嚼勁”,果香和米香濃郁。而湯圓的口感,則要比元宵更細膩爽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製作元宵或湯圓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這種食材由於黏性高不容易被消化掉,而且兩者的餡料大部分屬於高熱量高油脂型別,因此患有胃腸道疾病、腎病、慢性胰腺炎、消化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和兒童、體重超重者,應少吃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