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在哪個省哪個市
重陽節各個省市獨特習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縣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
鄉土風情:婺源 經典的村莊
婺源的村莊
或許很少有地方像婺源的村莊一樣入詩入畫:梅林、桃溪、菊徑、清華、賦春、曉起、荷田……簡潔而又有意蘊,彷彿從唐詩宋詞,抑或水墨丹青的意境中,還原於婺源這方山水。
——婺源的靈魂是山水村莊與生態和諧,還有蘊藏山水村莊之中的生態文化。
婺源的村莊,無論線條與色調,還是審美意象,都儼如一幅幅濃縮的國畫——古木修竹與民居翹簷入筆入線,山水起伏宛如潑墨潑彩,纖塵不染的天空恰好留白,雖然畫境中沒有出現鳥影,卻似乎能聽到婉轉的鳥鳴。
婺源的村莊,深巷與石庫門中透出的和諧與安寧,像唐詩宋詞一樣古老而深遠,像一年又一年綿綿的春雨一樣滋潤而經久……彷彿千年、百年遵循著詩詞的韻律,走入五言七絕的某個意境中,不曾回來。“龍騰金竹上,漁潭鶴溪邊”、“裡詩春外詩春春春賦春、上高倉下高倉倉倉南谷”……這些以婺源村名連結的對子,不僅呈現唐詩宋詞的意蘊,還有民間的智慧。
婺源的村莊,是山水的後代——以山為主體,以水為脈絡,以古木修竹為點綴,以一種平和與恬靜,生棲於山水之濱,宛如那一山濃綠,一水的清幽,無法化解與分離。山水給村莊以靈性,村莊還山水於生氣。
《山海經》中述記的婺源,是界於皖、浙、贛的一方福地。婺源北部的大鄣山還有“三天子都”之謂。說起婺源,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婺源是朱熹的故里(當然,也會想起江永、詹天佑、程門雪……)。朱文公是繼孔子後集儒學大成者,他的倫理道德文章,影響大宋朝野,儼如婺源民間版本的《聖經》。朱子作為一代儒學大師,對婺源世風習俗的影響根深蒂固。在朱子理學與新安文化的孕育中,衍生了婺源村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衍生了婺源人“謙和禮讓,民風淳樸”;衍生了婺源“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的鄉野之風……歲月濾盡了歷史的滄桑。在山的逶迤與水的流淌中,婺源的村莊依然透著一種由文化滋生的厚重與品位,儺舞、燈綵、抬閣、徽墨、徽州三雕、徽劇、硯雕技藝等,綿延傳遞出最美鄉村的文化記憶。無論民居之中的房梁窗欞,還是祠堂之上的斗拱雀替,都雕花綴朵地烙著儒文化的印記,拂去歷史的風塵,依舊是精雕細刻的“漁、樵、耕、讀”圖,依舊是一個個歷史的典故,依舊是一種祈願與祝福,而村莊與村人演繹的,依然是寧靜與質樸,依然是嚮往與和諧,依然是勤勉與奮發,崇尚農耕文明與讀書之風。
一路山徑,一程水路。往返於徽饒古道的婺源人,深諳距離產生的美感——三五里之間,有路亭茶亭連綴著,便有了一個村莊,便有了異樣的音調鄉語,便有了鄉土文化。秋口鎮秋溪村茶亭“對面那間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兩頭俱是大路,為名為利,各人自去趕前程”的聯文,卻讓我倘佯茶亭之後,有了永久的回味。青山碧水,粉牆黛瓦,配以四季樟綠楓紅,禾青稻黃,構成了村莊清晰、明快的色調。村裡頭扎藍布方巾,身穿碎花羅裙的村姑,一如青花瓷一樣素靜淡雅。倘佯在這樣的村莊,看到的是明清建築,拂面而來的或許是唐宋遺風。在婺源靈秀村莊的周圍,有一種植物從陸羽的《茶經》中走出,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經年氤氳瀰漫著一種自然的醇香——這種被稱為茶的植物,在婺源農家與文士之間立德怡情,衍生出了“敬、和、儉、靜”的茶禮、茶俗,讓婺源的鄉野村莊多了一種儒雅與境界。
兩脈山,一條源,數幢房舍,多棵古樹,還有山地、田疇、阡陌、深巷、斷牆、瓦礫、菜園、籬笆、炊煙,參差融合在一起。我一直被這樣的村莊所迷戀,因為這是我生命最初的家園。我曾叩訪婺源一個又一個的村莊,彷彿都曾相識,即便佇立村口,彷彿村中的每一條街巷,甚至院落與房屋,都在意象之中。多年以後,我終於找到了村莊與村莊的契合點,這就是我心中的家園。望著村莊一行行油光的石板路,以及延伸消失在山林中的古驛道,我似乎聽到了先人外出商旅或為仕後回鄉的足音……
雲深不知處,山水藏人家。婺源的村莊,是江南山水田園村莊的經典。在經典的婺源村莊裡,我找到了家園的寧靜、質樸、溫暖與慰藉。
婺源彩虹橋
婺源彩虹橋,歷史悠久,建於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
彩虹橋的魅力,不僅在於橋體與青山、碧水、古村、驛道的完美結合,而且更重要的體現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學合理的選擇了建橋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寬的河面上;分解洪水衝擊力的半船形橋墩設計;根據洪水主流速橋墩之間的差異分佈;條石砌法的緊密牢固;橋面設計理念的長遠、實用,易於後人維修,充分體現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延續的哲學思想。歷經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樸、厚重、積澱感強。
彩虹橋與登雲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連線,解讀了古徽州橋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發達。人生的最佳境界,無論讀書、做官、行商……登青雲,踏上一道吉祥、美麗的彩虹,飛黃騰達,何等風光、瀟灑、光宗耀祖。兩橋橋名的巧妙組合,正是古人對子孫後代的祝願、祈盼。橋下的一池碧水, 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與何震泛舟於此,見這裡秀美風光,文彭欣然在臨水石壁上題刻“小西湖”而得名。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著古人利用水能帶動水車舂米、磨粉。一道簡單不起眼的石碣(石壩),幾百年來保護彩虹橋周邊的生態環境,被譽為“生態保護神”……
彩虹橋的神靈為何物婺源人在古代建橋有個習俗,建橋墩時,在臨水的側面會鑲鉗進一頭鐵鑄的水牛,以鎮住洪水,保護橋墩。彩虹橋第三個橋墩,至今依然完好地儲存著一頭鐵牛:牛頭伸出石縫,警惕地雙眼,注視著流經的每一次洪水。八百年來,彷彿怒吼著同一個聲音:洪魔讓道!據說,這八百多年的小水牛是有靈性的,見到、觸控他,可保人健康、平安。可愛的小水牛,乘竹筏才能見到,撫摸它。
站在橋上,往上游眺望,有五座連綿的山峰,形式筆架,稱為筆架山。山腳下是碧波盪漾的文彭小西湖,明嘉靖年間,吳派篆刻祖師文彭,應他的學生何震之邀(婺源人,徽派篆刻的祖師。篆刻史上稱為“文何”),乘竹筏逆流而上,見這一帶碧波瀲灩,風光旖旎,蜿蜒的古驛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邊的廟宇、村落、古橋、河道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讚歎:“此乃小西湖!”
婺源:農耕文化放異彩
圖為7月16日舉辦的豆腐架民俗表演。洪德平攝
江灣是江西婺源旅遊的核心景區。近年來,婺源縣以良好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豐富有 機農業為依託,挖掘江灣村旅遊文化內涵,提升農耕文化並與旅遊巧妙結合。在莊稼成熟季節,擇吉日舉行豆腐架慶豐收鄉風民俗表演,用“五穀”果蔬裝扮豆腐架,展示古老鄉風,重現活力 ...
婺源傳統禮俗【生辰】
婺源風俗,小孩出生後,女婿需向岳父母報喜。報喜禮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壺,鮮做麻果(用糯米飯舂成,又稱麻餈)若干,活雞一隻。岳父母即須以糯米、雞、雞蛋、紅糖及其他補品、嬰兒衣服回贈;其中回贈的雞是有規矩的,如女婿送來的是公雞,回贈必須是母雞,反之亦然,不可搞錯。第三日,要請接生婆和親友吃喜酒,稱為 ...
婺源楹聯小揖
楹聯,又名對聯,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藝術品種。它有許多研究、對仗、平仄、虛實相稱,字數同等,一幅好的楹聯不僅有藝術性,且有哲理性,有的還含有典故、傳說。這就必須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或雅或俗,或高深古奧,或平白如話。歷史上的文人、詩家、墨客對楹聯均甚愛好,佳聯問世,可傳誦數百年而不衰。
婺源人喜寫楹聯,又喜 ...
當地特色: 婺源儺舞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樸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 ...
婺源歲時習俗
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開大門,放鞭炮後,要焚香燒錢,祭拜四方,接著給長輩拜年;早餐叫"利市",意為新的一年開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廳堂的桌上擺一桌盒,內裝有各色乾果、糕點、糖 果,其中板慄、柿餅(或柿幹)是不能少的(慄、柿與利市諧音),邊喝茶,邊吃慄、柿等果點,接下來吃"四 ...
婺源風俗:婚姻嫁娶篇
在傳統的人生風俗中,當事人體會最深的恐怕要算婚禮了。生子固然是大事,男婚女嫁也不可輕視,生子是延續世系的標誌,結婚則是延續世系的手段。1200多年來,我縣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風俗禮儀。婺源人聯姻,除少數豪門鉅富外,通行一夫一妻、白頭偕老。重門當戶對、輕嫁妝聘禮,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所謂明媒正娶。嫁娶 ...
婺源村的靈魂:水口
婺源人建村選直,多采用方輿術,方輿術者,風水也。
因此,選擇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臨冊,有山有水 ,既有來龍,又有去脈。
方輿術者認為:水田乃地之門戶,溪水之流向和佈置, 事關村的福禍吉凶。有關資料表時:“雄悍之山,多居水口 ,如勇土把關守寨,有無可侵犯之勢。一峰獨聳者,謂之華 表;兩山對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