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思想》出自《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內容:“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思想》出自《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內容:“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1、《禮記·哀公問》記載孔子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朱熹在《儀禮經傳通解》做注道:“人為國本,是以為政之道,愛人為大。”愛人為大就是愛民為大,人為國本就是民為國本。孔子認為國家政府的行政應以愛人民為首要目標。
2、《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國家大治的時候,天下是百姓所公有的。
3、《論語·堯曰》記載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主張應國家政府應引導鼓勵民眾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國家政府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