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孔子為什麼重視禮

孔子為什麼重視禮

  孔子重視禮的原因是孔子認為“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孔子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所謂禮指什麼

  1、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七七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

  2、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

  3、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後來稱“周禮”。

論語中可以體現出孔子重禮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是什麼

  孔子的禮實質是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孔子認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孔子的含義是什麼

  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透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後,而對一切事物所採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一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 ...

孔子關於的思想

  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觀標準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準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係,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愛民,這樣社會個體成員道德境界的提高與整個社會文明政治秩序的穩定與推進便是一個和 ...

孔子的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禮的思想首先是“克己復禮”,其次“以和為貴”,最後是“以禮治國”。   孔子的“禮”一直是我們推崇的文化,“禮”從古存留至今,是一種摸不著看得到的文化。它對我們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

孔子的仁與有什麼關係

  孔子的仁與禮的關係是: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意為“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是一種內在情感。   “禮”是春秋時代大思潮所提倡的,孔子也批判的繼承了這種思潮,“禮”可以理解為“禮儀”“禮制”等,是一種外在形式。 ...

孔子回答林放來看,之本源是什麼呢

  1、《論語.八佾》記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孔子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啊!講求禮儀,與其追求形式上的豪華,不如儉樸一些好;辦理喪事時,與其在儀式上面面俱到,不如發自心底真正的悲傷啊。”   3、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制 ...

孔子創作的是指哪本書

  孔子所作之《禮》,為《儀禮》,又稱《士禮》。專制時代科舉所用的四書五經中也有一本《禮》,這本書是《禮記》。形成很晚,是漢儒戴聖四處收集而成的資料彙編。但是,後代的君主們卻有意貶低孔子的《士禮》,將其排斥於科舉考試之外。而《禮記》卻因符合專制意圖而得到了朱熹等人的推崇。除《禮記》與《儀禮》外,還有一本講周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