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重視禮的原因是孔子認為“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孔子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重視禮的原因是孔子認為“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孔子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1、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七七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
2、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
3、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後來稱“周禮”。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