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孔子的禮的含義是什麼

儒學禮含義

  禮學是自古及今一切關於禮的學術活動的總稱,是以禮為研究物件的一個專門的學術。而儒家所涉及的禮的層次是不同的。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而大的則指一切典章制度,還有高於一切典章制度的倫常。禮沒有確切的含義,禮學所指也往往不同。禮學可以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狹義的是指禮經學,而廣義的禮學包括禮經學、禮儀學和禮論。

簡述對孔子禮與仁的認識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天主教洗腳禮圖片,洗腳禮含義闡述

  宗教的形成,使人擁有了各自的信仰,不在那麼的盲目。基督教和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的三大宗教,可見基督教規模有多壯大、影響有多廣泛。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那麼基督教的洗腳禮有什麼含義呢?不妨來基督教文化裡看看。

  主耶穌親自設立:主耶穌在與使徒們吃最後晚餐之時,他知道神所定的日子到了,就站起來,把水倒在盆裡,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帕擦乾,猶太人洗腳的風俗,是由僕人為主人或客人洗腳。而主耶穌雖是主人,老師,卻親自倒水為門徒洗腳,這期間所要表明的意義,就絕不是風俗習慣而已。主親自示範設立這一典禮。

  1、表明主微底的愛和赦免

  “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於是在吃完飯的時候,他倒水替門徒洗腳。為人洗腳卻是卑微的工作,但做人父母的,因愛門徒,就為他們洗腳。而且此時使徒們尚因不明白主的是時候和神的指意,強烈地位之高低而相爭,但主依然洗他們的腳,並教訓他們要彼此相愛。這也是表明主完全的赦免,又要人不輕看他的寶血就恩,誠心悔改,他必拯救到底。今我們當遵守主的教訓,效法主的精神,以徹底的愛,彼此接納,造就,願意互相規勸,赦免,堅固彼此的信德。

  2、表明主要求門徒追求聖潔

  主說“凡洗過澡的人,又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然而不都是乾淨的”這表明主要求門徒,要不斷地追求過聖潔的生活。一個人接受主的洗禮,罪得到完全的赦免,那再領受主的洗腳禮,是領受主的愛和提醒,使自己靠著聖靈的力量,能漸漸達到聖潔的地步,彰顯主的榮耀。

  3、表明主的謙卑和服事

  在吃最後晚餐時,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代表主暫時離開榮耀的寶座,放下尊貴的身份;且又“拿一個手帕束腰”成為奴僕的打份然後為門徒洗腳,這一切均表明主謙卑,如經說“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幹,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主說“人自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主借洗腳禮親自為我們留下榜樣,並訓勉門徒,“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今日我們當校法主,存謙卑的心,甘心樂意地彼此服事,發揮各人的恩賜,使整體教會不斷髮展。

  4、要門徒與主有分

  當主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原本不敢接受主的洗腳,因他深知主是老師,那有學生接受老師的洗嗎?他很堅決的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但當主回答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且又強調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彼得立刻改變原來得態度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可見彼得深怕與主無分。這也是主設立的洗腳禮,與一般風俗的洗腳大為分別之處。接受主的洗腳能與主有分,就是要與主的恩典,應許和天國的產業有分。


孔子含義是什麼

  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透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後,而對一切事物所採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一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 ...

孔子所謂指什麼

  1、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七七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   2、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 ...

論語中可以體現出孔子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

孔子的仁與有什麼關係

  孔子的仁與禮的關係是: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意為“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是一種內在情感。   “禮”是春秋時代大思潮所提倡的,孔子也批判的繼承了這種思潮,“禮”可以理解為“禮儀”“禮制”等,是一種外在形式。 ...

孔子為什麼重視

  孔子重視禮的原因是孔子認為“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孔子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 ...

仁義智信孝是什麼含義

  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指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   義,是指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

孔子是什麼

  孔子的禮實質是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孔子認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