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不同地域都有著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有可能是家鄉的傳統美食。傳統的環境,而這些文化記憶是長期積累,慢慢演變而成的,每個地方的文化記憶都能能夠代表這個地方的獨特。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本期的北京文化之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比如北京現在把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併後改名東城區,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方便與易於理解。但也有海外華人認為:成立了新的大東城區,為什麼不能稱之為崇文區呢?成立了大西城區,同樣可以叫做宣武區。崇文、宣武,是非常有文化的說法,它比一個東城一個西城的命名高雅優美、泱泱大度,而且內涵豐富不知多少倍,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這才是古老與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區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再如原來西城區西四一帶的地名極有文化內涵,如報子衚衕、帥府衚衕、太安侯衚衕、武王侯衚衕,“文革”中將之與東四一帶的地名統一,就是說只剩下了一條二條三條等,文化記憶便這樣湮沒了。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還有許多這樣類似的例子。原來位於西城區絨線衚衕的四川飯店曾是一處多進的四合院,充滿北京特色,現在四川飯店被搬到恭王府內,絨線衚衕這裡變成了中國會館,這感覺一下子就變了,現在恭王府的四川飯店已經倒閉。
原來位於東城區王府井附近一條衚衕裡的康樂餐廳,是見於典籍的京城名餐館,後來搬到安定門去了,也不再是以前的康樂餐廳了,苦撐了幾年,康樂餐廳已經倒閉,一個老字號就此完結,多麼可惜啊。還有把同和居從西四搬到月壇,從四合院變成了樓房,變化也很大,也是從此走向沒落。這些情況簡單通俗地講就是一挪地方就沒了原來的風水。風水的說法包含著迷信,也包含著人文與經濟與環境的種種關係的研究,萬萬不可粗枝大葉地對待啊。
其實,很多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都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從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商業地理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家老餐館的選址、菜系,乃至食客,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蘊涵其中的。簡單的一個行政命令或決策,就將這家餐館從天安門搬到西單,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門頭溝,基本上搬一個“死”一個,就是這個道理。
有關北京城市變遷、文化傳承的話題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受到知識分子的關注。我們遺憾地看到許多有關北京文化的記憶正在一步步消失。在北京進行市政規劃時,希望在北京市各級領導、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文化的弦,因為有些東西有些事,是不能亂動的。
這裡還有一個觀念必須弄清楚。在劇烈的革命過程中,我們的認識是破舊立新,是棄舊圖新,是新永遠比舊好。但是文史的價值,文物的價值,文化傳統的價值卻並非如此。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延續下來,一個久遠的文化記憶保持下來,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閃閃發光,一批地名、街名、老字號、老產品、老的風俗習慣延續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事,這是文化愛國主義與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要愛惜與儲存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是時候了,應該明確這一點。
【老北京文化】你還記得多少民謠
在豐富的北京文化中,北京的民謠也是一直陪伴著老北京人民成長的記憶。民謠不是流行而是流傳,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老北京的民謠也積累沉澱的更多。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老北京的民謠,一起來看看吧。
1、火車一拉鼻兒
粥廠就開門兒
小孩給一點兒
老頭給粥皮兒
搽胭脂抹粉兒的給一盆兒
2、廟門兒對廟門兒
裡頭住著個小妞人兒
白臉蛋兒紅嘴唇兒
扭扭捏捏愛死個人兒
3、南山頂上草一棵
為人不說兩老婆
說的多了光打仗
打起仗來鬥呵呵
有心要把大的打
大的來的年數多
有心要把小的打
點胭脂搽粉兒來哄我
大的小的一齊打
滿家孩子亂吵窠
大的小的都不打
街坊鄰居笑話我
4、人家趕集我也趕集
人家騎馬我騎驢
回頭看見推車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5、酸棗兒樹樹葉兒尖
公母倆吃飯把門關
蒼蠅叼走一個飯米粒
一追追到太平山
太平山上有座廟
公母倆跪下就禱告
求一簽算一卦
傷財惹氣你回去罷
6、平則門,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帝王廟,搖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打個火,抽袋煙,過去就是毛家灣;毛家灣,紮根刺,過去就是護國寺;護國寺,賣大斗,過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賣大糖,過去就是蔣養房;蔣養房,安菸袋,過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過去就是火藥局;火藥局,賣細(鋼)針,過去就是老牆根;老牆根人兩頭多,過去就是窮人窩。
7、東直門,掛著匾,間壁就是俄羅斯館;俄羅斯館照電影,間壁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鐘,間壁就是雍和宮;雍和宮,有大殿,間壁就是國子監;國子監,一關門,間壁就是交道,道口,跳三跳,間壁就是土地廟;土地廟,求靈籤,間壁就是大興縣;大興縣,不問事,過去就是隆福寺;隆福寺,賣葫蘆,間壁就是四牌樓;四牌樓南,四牌樓北,四牌樓底下喝涼水;喝涼水,怕人瞧,間壁就是康熙橋;康熙橋,不白來,間壁就是釣魚臺;釣魚臺,沒有人,間壁就是齊華門,齊華門,修鐵路,南行北走不繞道。
老北京的衚衕文化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乾淨倒是乾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衚衕,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衚衕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衚衕”有11條,“井兒衚衕”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和荼兒衚衕;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衚衕、銀絲衚衕、銅鐵廠衚衕、鐵門衚衕和錫拉衚衕。走在這類名字的衚衕國,人覺得塌實 。
老北京的門神文化
門神是我國,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最為突出的。僅將北京舊時傲立於千家萬戶大門上的門神書錄於後。
一、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鬱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裡。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 ...
老北京建築文化趣談:透過磚頭看窮富
至於老北京富人用磚,則講究磨磚對縫,就是把磚磨得像鏡子那樣平……插不進一把刀子。
磚,建築材料的一種,在今天再普通不過,但在老北京,磚可不是便宜東西,從磚上最能看出一家的窮富。
國人周代已開始用磚,而且是空心磚,設計樣式頗摩登,與現代空心磚相去無幾。但古代的磚多用於陵寢,因為太貴了,非特殊場所用不 ...
失去固有文化老北京傳統小吃變味了
小吃本是伴著衚衕而生的,那街頭遠遠飄來的嫋嫋香氣,那踩著青石穿衚衕走小巷尋覓的感動,那和老掌櫃把酒寒暄的親切,是北京小吃特有的氛圍。
北京傳統小吃:驢打滾
北京傳統小吃:冰碗
北京傳統小吃:豌豆黃
北京傳統小吃:褡褳火燒
如今因拆遷,管理者把眾多北京老字號小吃店 ...
帶你瞭解老北京飲食文化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區都有自己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在北京文化中,飲食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一說到北京,就會想到北京的美食和故宮等名勝古蹟。北京飲食文化內涵豐富,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項。一起來看看老北京的飲食文化吧。
一般說北京文化,多是講由三大部分組成——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 ...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歷史文化
北京是有著千年歷史的著名文化古城,而北京在歷史中有很多特色都是世界知名的,北京是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而北京也是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的樞紐。下面的北京文化給大家帶來老北京的特色歷史文化,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北京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五代都城,在從金朝起的800多年裡,建造了 ...
令人懷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在眾多的老北京文化中,有一個令人覺得懷念、溫暖、溫馨的地方,那就是衚衕。相信老北京的衚衕很多人都知道,它集中了近代西洋建築的精華,行走其間,令人心生懷舊之情。下面的城市文化為大家帶來令人懷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的衚衕大多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發展北京胡同的 ...
老北京的衚衕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