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陽民俗—青龍節

安陽民俗—青龍節

  河南省有很多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日益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

  農曆的二月初二,民間認為是龍欲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人們會到田野裡採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以此來表示對龍的尊敬。河南農村的婦女在這一天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刀剪傷龍體。

  在豫東和豫南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這天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裡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然後焚香燃炮,以這種隆重的形式來慶祝豐收、並祀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還要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十分盡興。

安陽民俗—閨女節

  六月初六,又稱“望夏節”、“炒麵節”、“閨女節” 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農曆傳統節日-青龍節

  ☆青龍節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陝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絡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燻蟲、擊梁闢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現在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蠍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蠍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蠍豆不僅可以闢蠍,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蠍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現在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二月二日的節日風俗,許多都與龍抬頭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抬頭,據說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麵條,名為“龍鬚麵”。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糰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麵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麵條叫龍鬚,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髮,小孩子這天入學謂佔鰲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麵或豆麵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麵缸裡,祝願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序。

  二月二的節日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麵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著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確保糧倉。棗莊、單縣的人們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說:“二月二,不幹活,坐下來,吃大饃。”

  過去人們一般把春龍節作為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扛活的長工開始上工,謂之上工日;一般農家開始試犁。海陽等地習俗,扶犁人先拜犁具,並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到田間象徵性地耕一耕。龍口的風俗是二月二日起農作,事先擇毋倉試犁。傳說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這天要祭土地神,大約也與春季生產即日開始有關。魯西北地區還有二月一日接太陽的習慣。


到浙江過端午 十足民俗中國

  浙江自古人傑地靈,山水靈秀,幾百年的時間裡承載了悠久而濃重的中國文化。那裡的端午不僅有龍舟、粽子,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民俗!帶上家人,一起去看看吧。   極其深遠的歷史淵源,是全國首個“中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即將於6月3日至7日舉行的2011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由 ...

安陽民俗做九兒

  【做九兒】生子後第二天,男家備熟雞蛋8~10個,上著紅色,取意雙雙對對,向嬰兒的外公家報喜。蛋上用墨或鍋灰點一點者為生男孩,不點者為生女孩;也有以送雙數雞蛋者表示生男,單數者表示生女。1949年後,多為口頭報喜。嬰兒出生後第九天,外祖父母家備鬥米、鬥面(各約5公斤)、雞蛋100個(實為99個)、紅糖、衣物 ...

安陽民俗過小年

  在豫東和豫南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這天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裡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然後焚香燃炮,以這種隆重的形式來慶祝豐收、並祀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還要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十分盡興。 ...

桃花源民俗嘗新

  在桃源一帶,至今還盛行“嘗新”。“嘗新”,即指六月上旬稻穀成熟後,在開鐮收割之前,擇一吉日,家家戶戶先打下些新稻穀,整成新米做成飯。再搞些蔬菜瓜果做成菜,還要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買酒稱肉。中午時,擺酒設宴,將第一餐新米飯連同酒菜一起,擺在正堂,讓神和祖先先嚐,感謝他們的保佑,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這種在農村廣 ...

昆明民俗:開門、關門

  關門節和開門節,是信仰下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的宗教節日。傣族的關門節和開門節等典型、更有代表性和更具濃郁的宗教色彩。關門節,傣語稱“毫瓦薩”,意為進入傳授佛法的時期,定於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曆六月中旬)。歷時三個月的傳授佛法結束的那一天(即傣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便是開門節。開門節傣語稱“奧瓦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南靖縣鳳安村火燭民俗上演 村民祈求風調雨順

  2月19日傍晚,南靖縣豐田鎮鳳安村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火燭節”民俗活動再度上演,吸引十里八鄉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湊熱鬧。   筆者看到,當地村民用八抬大轎抬著開漳聖王陳元光、隨從輔信將領李伯瑤和鳳安開基祖陳良爾的雕像排成長隊,敲鑼打鼓,村民們手持一把把長長的火燭,從鳳安口自然村的廟前出發,沿著村道繞上一圈,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