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宜春板龍燈

宜春板龍燈

  每年的的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即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游走。引來萬人空巷,場面非常壯觀。

上饒民俗節慶板龍燈

  每年的的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即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游走。引來萬人空巷,場面非常壯觀。

燈板龍--節日龍燈

  流行於樂清、永嘉等地。這是一種國內罕見的而又獨具一格的木質龍燈,民間相傳,至少已有八十多年曆史。它是由一條條厚薄不同的狹長木料(俗稱“檔身”或“檔板”)連結起來,在板與板的連結之處還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為栓。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屈伸自如。檔板上裝篝燈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多有圖案,或雕或繪,現樂清縣柳市鎮呂岙村還儲存了一條光緒年間製作的燈板龍,這條木龍是已故著名木雕藝人葉阜如製作的,龍身共十八節,節和節之間用一條板連線起來,名叫“燈板”。龍頭、龍尾全部用樟木之類的優質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們為了把龍燈裝飾得更加美麗,每節雕上樓臺亭閥和許多小型圓雕的戲劇人物,整個有近六十組戲曲劇目,如《牛郎織女》、《白蛇傳》、《濟公傳》、《西遊記》等。雕刻精工,並且描繪上彩,成為彩木雕。每節之上,裝有燈籠,入夜燈亮,巡遊於村落,燈光映著人物和花鳥,配合整個龍燈,顯得更富麗堂皇。


龍燈

  九華山及附近鄉鄰逢年或重大節日活動時,以舞龍燈、獅子燈慶賀助興。龍燈以竹篾紮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長約1.5米,內燃蠟燭,少則九板、多則數十板(均為奇數),每板1人扛舞,並敲鑼打鼓隨行.龍燈是民間慶賀喜慶的一項大型集體活動,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十分熱鬧。 ...

“咔”敲擊聲

  你知道什麼是“咔板”嗎?年輕人也許一頭霧水,而老撫州人也許會眼前一亮:“曉得、曉得,不就是熱天穿的木拖鞋唄。”   確實,“咔板”就是木拖鞋,當年風靡撫州城的流行拖鞋。“咔板”是用四五釐米厚的硬質木版裁出兩個腳掌形(類似旱廁蹲位上的兩塊踩腳的水泥),再在每隻“咔板”腳弓處的位置釘上一條約五釐米寬的帆布條, ...

讓人懷念的“咔”敲擊聲

   你知道什麼是“咔板”嗎?年輕人也許一頭霧水,而老撫州人也許會眼前一亮:“曉得、曉得,不就是熱天穿的木拖鞋唄。”   確實,“咔板”就是木拖鞋,當年風靡撫州城的流行拖鞋。“咔板”是用四五釐米厚的硬質木版裁出兩個腳掌形(類似旱廁蹲位上的兩塊踩腳的水泥),再在每隻“咔板”腳弓處的位置釘上一條約五釐米寬的帆布條 ...

徽菜“刀香”

  在徽州,臘肉有個別緻的名字,叫“刀板香”。我喜歡“刀板香”這三個字,似乎能透過文字聞見刀板上食物的清香。看看,這名字多美,它的色澤更美,豬肉醃製後淡黃色的質地裡,隱隱有微紅、硃砂、橙紅的肌理。南瓜色的肉皮、黃玉色的肥肉和紫紅色的瘦肉相連著。細膩的肉質透過筷尖,能看到密密的紋路,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五花肉蒸熟 ...

  竹板琴   提起竹板琴,可能會覺得有些生疏,在常規的民族管絃樂隊的編制裡一般較難看到它的身影,但竹板琴特有的音質和音色以及它所傳遞給聽眾的那種清純甘甜有如山泉水一樣的氣息,使得它在民族樂器的王國裡獨樹一幟。   竹板琴通體完全是用毛竹製作而成,它最初是產生在我國傣族人聚居的地區,其他像東南亞的印尼、柬埔寨 ...

春節習俗-耍龍燈

  新春佳節,在我國廣大城鎮,有“耍龍燈”的習慣。   “耍龍燈”也叫“舞龍”,又稱“龍燈舞”,是流行於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采,線條剛柔相濟。在歷史條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 ...

大沽龍燈

  大沽街舞龍表演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當地漁民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啟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受大沽口一帶漁民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   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左右的“水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