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福建畲族先民的歷史足跡

尋找福建畲族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此地。

  徙居閩西南的畲族藍氏族人一致認為藍吉甫是藍氏入閩第一人。

  據說,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正值兵慌馬亂、民不聊生之際。18歲的藍吉甫隨同避難的人群從江蘇句容南下,途中與父母兄弟失散,隻身流落到福建福清五福鄉開基創業。藍吉甫娶福清姑娘林七娘為妻,生了3個兒子:長子常新,次子常美,三子常秀。

  淳祐六年(1246年),25歲的藍常新離開福清徙居建寧崇善坊,重開基業。妻子李氏,福清人,生了5個兒子,長子萬一郎嗣後離開建寧,肇居汀州寧化石壁,成了汀州藍氏開基始祖。至今,從閩西南到粵東、贛南乃至臺灣,藍吉甫的後裔滿天下。

  不過,筆者卻從《八閩通志》和《福建通志》中找到一則記載,足以證明藍吉甫入閩之前福建已有藍氏族人世居。泉州府晉江籍學子藍圭、藍丞兄弟於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得中進士,而後藍圭官居太常寺丞,藍丞歷任南劍州、汀州知州。北宋天聖八年比南宋寶慶元年早了近200年,明清福建省志中確鑿無疑的記載,徹底打破了多年來閩西南藍氏族人一致認為藍吉甫是入閩第一人的傳統說法。

  明代開始,古福州府(轄今福州、寧德)成了全國畲族最集中的地方。遺憾的是,至今都找不到一部完整的藍氏家族譜牒,能讓人準確無誤地知道他們明代以前生活在哪裡,其家族先祖的名諱行狀和世系排行。古福州府的畲族並不認同藍吉甫是他們的先祖,他們中的大多數寧願相信先輩流傳下來的一段話:“祖上世居廣東潮州,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共360口從王審知為鄉導官入閩,至連江馬鼻登岸,徙居羅源大浿頭。盤王端一船被大風漂流,不知去向。”

  據說這段話是有“歷史依據”的,因為《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王潮以從弟彥復為都統,弟審知為都監,將兵攻福州。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蠻夷皆以兵船助之。”但是,平湖洞在今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王氏從莆田攻打福州何來廣東入閩之說?能以“兵船助之”的當地濱海民眾與其說是畲民還不如說是疍民更為恰當!

  藍氏究竟是何時入閩的呢?明清以來,浙江南部聚居了眾多畲族先民,據悉大部分徙自福建東北部的福州、寧德兩地。近些年當地的畲族古籍被大量發掘面世,其中不乏藍氏家族譜牒的珍品。來自景寧、龍游、蘭溪等地的十多部藍氏族譜顯示,雖然他們的祖先從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遷入浙江,卻有共同的世系淵源和共同的始祖藍一可。現今流傳於世儲存完好的有民國三年的8卷和12卷兩種刻本,為敘述方便,本文將它們統稱為“藍氏一可公宗譜”。

  藍氏一可公宗譜的卷首共收錄新舊譜序26篇,創修於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創修時有唐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的“草錄一秩”作為參考。而後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共續修16次,其中宋代兩次,元代3次,明代5次,清代5次。前後相距674年,平均每隔42年續修增補一次。正由於先祖的堅持不懈,使得該族譜世系格外清晰,內容翔實,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畲族族譜中實屬罕見,對研究畲族歷史淵源和家族遷徙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開啟世系表可見,第一世為入閩始祖藍一可,諱滋生,生於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卒於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祖上世居南京,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徙居福建上杭縣大洋埠(又稱藍家渡)肇基創業。

  第十三世,羅源始祖藍允富,名玉斯,生於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卒於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祖上世居上杭,於唐末五代梁開平年間徙遷羅源縣南鄉九都清格林家莊開基立業。其兄藍允玫遷居南京,為當地高峰崗開基祖。藍允富生4子,次子藍力達於宋初由羅源移遷連江縣西鄉靈九峰傅莊,成為連江始祖。

  第二十世,古田始祖藍錫程,生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卒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藍錫程在大觀年間(1107年至1110年)曾任漳州通判,因受宦官迫害,隱居古田大坪源小茶嶺藍家山,從此派衍古田。該藍氏一可公族譜即由藍錫程長孫藍渭林於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主持創修。

  第三十世,福安始祖藍丹山,生於元大德十一年(1370年),卒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祖上世居古田,於元末至正年間徙居福安東門。傳至第三十四世藍相益,生5子,於明代分別離開福安。長子藍敬華、次子藍敬太、三子藍敬泉、四子藍敬連遷居浙江處州雲和、麗水等地,只有幼子藍敬棠留居祖地。

  綜上所述,該藍氏的歷史遷徙流程是:唐朝時,藍一可自南京遷至上杭;五代時,藍允富遷至羅源,藍力達遷至連江;宋朝時,藍錫程遷至古田;元朝時,藍丹山遷至福安;明朝時,藍敬泉兄弟遷至浙江。

  由於該世系表是最終移居浙江的藍氏族人所編纂,按修譜慣例只詳盡記述本支祖,對支派點到為止。不過從中仍可以得知,唐代有第四世藍譽文移居廣東潮州,第六世藍芳永、藍芳遠移居安徽,第八世藍進元移居四川雅安;宋代有第十六、十七世數支回遷上杭祖居地,第二十世藍錫傳移居安徽鳳陽,第二十三世藍鈞啟移居寧化石壁等等。

  如果上述藍氏一可公宗譜的記載真實可信,那麼畲族藍氏先民入閩就應該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他們原居地為南京,肇基地是上杭,這倒應了閩東北、浙西南畲族《高皇歌》中常見的一句話:“都是南京一路人。”

  羅源一帶的藍氏畲民信誓旦旦地認為他們的先祖早在唐末五代王審知主閩時期就入遷當地,看來這也不見得是空穴來風。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在福州稱閩王,據藍氏一可公宗譜記載,其第十三世藍允富正是在開平年間(公元907年至公元911年)徙遷羅源開基立業。

  江西贛州是中原人氏入閩的集散地,至今贛州客家祖祠中還年年供奉藍氏的神主牌,或許藍一可是第一撥入閩,藍吉甫是第二撥入閩,或許藍吉甫只是藍一可後裔中的一個支系。隨著日後更多畲族古籍的發現,藍氏入閩之謎將會找到最終的答案。

畲族文化詳解:福建畲族分佈在哪裡

  畲族,我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是我國正式公佈確認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一千多年來,從原始居住地四散遷徙,現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四省。今天,我們要透過畲族文化來了解的是畲族在福建的分佈情況。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

  福建省分佈情況:

  福建省有375193餘人,佔畲族總人口52.87%,數量位居中國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佈在福州、三明、漳州、寧德、龍巖等地區的十一個縣市內。

  寧德市:金涵畲族鄉

  福安市: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

  福鼎市(畲族姓氏有金姓):硤門畲族鄉,本市境內有藍、雷、鍾、李、吳、楊、金七姓

  霞浦縣:水門畲族鄉、鹽田畲族鄉、崇儒畲族鄉

  連江縣:小滄畲族鄉

  羅源縣:霍口畲族鄉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

  漳州市(畲族姓氏鍾姓):詔安縣港頭畲族村

  漳浦縣(畲族姓氏有藍姓):赤嶺畲族鄉、湖西畲族鄉

  龍海市:隆教畲族鄉

  上杭縣:廬豐畲族鄉、官莊畲族鄉

畲族分佈在哪裡?南方四省福建多

  畲族,我國南方的遊耕民族。他們自稱“山哈”,指山裡客人的意思,這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 經過歷史變化,畲族的遷移也使得其聚居的分佈地不同。那麼,現在畲族主要是分佈在哪裡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中國畲族總人口709592人(2000年),分佈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福建最多。

  福建省有375193餘人,佔畲族總人口52.87%,數量位居中國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佈在福州、三明、漳州、寧德、龍巖等地區的十一個縣市內;

  浙江省有170993人,佔全國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佈在溫州、麗水、金華三個地區的十多個縣內;

  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鷹潭龍虎山、鉛山縣、貴溪、吉安、永豐縣、全南縣、武寧縣、資溪、興國縣等,人口約76500餘人;

  貴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佈在麻江縣、凱里市、福泉市和都勻市;

  廣東省有28053多人,分佈在潮安區、饒平縣、河源、海豐縣、大埔縣、增城區、惠陽區、博羅縣等14個縣市區內;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寧國市,人口約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佈在桂東縣、汝城縣、炎陵縣等,人數為2891人。

  畲族居住十分零散,一般是幾戶或幾十戶的聚居村落,與周圍的漢族交錯雜處,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格局。

  畲族的歷史分佈:

  7世紀初隋唐之際,畲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畲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後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後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裡,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


淺談:民族文化長河中的歷史與文化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的瞭解中,其歷史和文化是最受人關注的,也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畲族變得更加獨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的歷史與文化吧。   畲族歷史:   來源傳說: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

文化詳解:雷姓的歷史淵源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現主要分佈在南方四省。在畲族的歷史中,關於畲族四大姓氏來源的說法也略有不同。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畲族的雷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淵源呢?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畲族雷姓的來源:   鍾姓史話鍾姓雜談相傳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炎帝神農氏再傳到帝嚳高辛氏 ...

的起源與歷史由來

  畲族歷史上是個頻繁遷徙的民族。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他們現今的居住地較多,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人們對畲族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壇啊。下面給予來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說。   畲族的起源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是高辛帝(即 ...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文化

  畲族文化源遠流長,它在中國的文化上添了一筆色彩,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深遠。畲族是個遊耕民族,它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它擁有獨特的傳承方式。你瞭解畲族的文化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畲族的民族文化都有些什麼,而畲族文化又怎樣影響深遠。   一、宗教信仰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 ...

少數民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 ...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