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1、朝鮮族老人節等。
2、彝族火把節、密枝節、賽衣節等。
3、阿昌族燒白柴、潑水節等。
4、德昂族關門節、開門節等。
5、東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6、侗族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7、布朗族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8、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等。
少數民族有哪些獨特的風俗
1、回族開齋節
回族是中國穆斯林的主體民族。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是一個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凡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酬報。因此,凡符合條件的回族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視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見月入齋,見月開齋。
通常以兩位最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後本坊阿訇宣佈入齋(或開齋)。入齋當天的凌晨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念邦克或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2、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3、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唸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專案。
4、苗年
苗年,苗歷的年之首,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各地區過的時間並不相同,從農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農曆十一月的第一個亥日(豬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個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舉行。融水縣苗族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這一苗年過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2008年6月7日, 苗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潑水節
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1、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除了傣族,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西定、巴達山區,那裡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春節期間,許多地方都會開展託球活動,活潑有趣。參加者圍成圓圈,先由一人將一隻用竹片做成的小球託上空中,然後按順序接球,並用手心將球託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罰唱一首歌。
2、曲靖
在曲靖一帶,居住著勤勞勇敢的布依族人。除夕前期,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除夕前還要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
3、昆明
在抗戰時期,雲南省政府下了個命令,門神改為岳飛、戚繼光,表達雲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這個“官方意志”獲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擁護,政府也印了大量門神圖發放,一時間,老昆明的家家大門上都是這兩位民族英雄威風凜凜的形象。而昆明至今也保留了這個習俗。
4、玉溪
臘月二十四,傳說是灶君老爺上天之日,玉溪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把鍋灶擦洗乾淨,用一小碗盛滿五穀和切細了的稻草秸,然後用香盞點上油燈恭送灶君上天。為了不讓灶君把家醜啟稟玉帝以遭懲處,家鄉人多用大麥芽製作的白糖作貢品,欲把灶君的嘴給封起來,讓他有口難言。
掛甘蔗、鋪松毛、吃長菜、餌塊、聚財、挑“聰明水”。
1、掛甘蔗
春節前夕,雲南各地的農貿市場和年貨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對比挑選之後人們都會買上兩根或者扛起一捆回家。甘蔗尾部要帶點根鬚,頂上長長的綠葉也不能去掉。到除夕夜十二點時,要把甘蔗根朝上葉朝下放在門後,表示“翻梢”,預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
2、鋪松毛
門前栽“松蓬”是老昆明人過年的習俗,以前過年時每戶人家都要從山上挖一棵松樹回來栽在門前,樹下用松毛做一個包,插上香,乞求來年的好運氣和家人平安幸福。在農村,過年有的家裡不只要門前栽“松蓬”,家裡地板上還要鋪松毛,一屋子的清新氣息。象徵新的一年清吉平安,這個習俗應該是在全國獨有的吧。
3、吃長菜、餌塊
吃長菜,是老昆明年飯中最重要的一碗菜之一,也是很多人兒時深深的記憶。寓意是長吃常有,長長久久。昆明人的長菜一般是青菜或者蒜苗一根根長長的煮出來。
4、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招致黴運。如果非掃不可,只能從外往裡掃。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而破財。
5、挑“聰明水”
春節是布依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除夕晚上,布依族同胞都會通宵達旦地守歲。新年初一清晨,姑娘們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新年水”,又稱“聰明水”。
少數民族的風俗舉例如下:
藏族習俗中,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
另外,西藏人死後有四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 ...
1、藏族習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彝族習俗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 ...
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後,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歲(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祇時,“隔年飯” ...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蒙古族的辭歲酒、藏族的跳神節、回族的開齋節、壯族的壓年飯和打鼓榔、苗族的鬥牛和打年鼓、彝族的摔跤和賽馬等等。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節日,是一年中最熱烈、最隆重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保持著獨特的慶祝方式。
蒙古族的辭歲酒:過年是閤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 ...
1、北方過年特有的風俗有祭祀、貼春聯、掃舊、貼年畫、貼掛貼、放鞭炮、拜年、扭秧歌、祭奠先人、送灶神等等,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
2、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 ...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有:
1、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2、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4、黎族:婦女 ...
辭灶、貼春聯、貼福、包水餃、炸年貨等。
1、辭灶: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彙報工作,以祈福納祥。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