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麵粉400g、玉米粉50g、黃豆麵50g、小米麵50g、清水適量。
2、各類麵粉全部放入盆中,加清水拌麵糊。
3、攪拌成稠稠的醒一會。
4、灶上扣鏊子小火燒熱。
5、一勺麵糊放在鏊子上開始烙。
6、熟了自然起邊,一張雜糧煎餅完成。
7、攤上雞蛋,將雞蛋鋪勻。
8、撒辣椒油、蔥花捲起來即可食用。
1、普通麵粉400g、玉米粉50g、黃豆麵50g、小米麵50g、清水適量。
2、各類麵粉全部放入盆中,加清水拌麵糊。
3、攪拌成稠稠的醒一會。
4、灶上扣鏊子小火燒熱。
5、一勺麵糊放在鏊子上開始烙。
6、熟了自然起邊,一張雜糧煎餅完成。
7、攤上雞蛋,將雞蛋鋪勻。
8、撒辣椒油、蔥花捲起來即可食用。
1、配料
(1)中筋麵粉500克、玉米麵25克、蕎麥麵25克、黃豆麵50克、水900克、食用鹼1克、蔥花適量、蘿蔔乾適量、生菜適量、甜麵醬適量、脆餅適量。
2、做法
(1)將所有乾粉稱好。水中加入0.5克食用鹼調勻,再倒入麵粉中調麵糊。
(2)調好的麵糊勺一勺,提起勺子順著勺子滴落下來的麵糊濃稠即可。
(3)麵糊靜置40分鐘,中途攪拌兩次,這樣可以使沒有溶開的小麵疙瘩全部溶開。
(4)先大火燒鍋3分鐘預熱。調中小火攤麵餅,先勺一勺麵糊入鍋右把手的鍋邊,用刮板沿著鍋邊逆時針攤開劃圈,攤到最上點再刮到中心至下面,然後順時針劃圈往左上角至最上點,整個麵餅攤完。
(5)打入一個雞蛋。用刮板壓成蛋液,再劃圈攤開。
(6)等蛋液凝固了,用鏟子沿著鍋邊將整張麵皮鏟松,使麵皮底部與鍋面脫離。
(7)放入蔥花、蘿蔔乾、生菜。從下邊往上卷至餅的1/2處,刷上一層甜麵醬。
(8)放上脆餅,脆餅從中間劃刀處對摺。往上捲起,用剷刀從中段切開,不用切斷,完成。
準備食材:麥子、高粱、玉米、穀子、地瓜、香蔥、香菜、食用鹽、味精、胡椒等。
1、磨製麵糊:把麥子、高粱、玉米、穀子、地瓜乾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製麵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對半子”後磨出來的麵糊容易攤制,攤出的煎餅也柔軟好吃。有些地方把地瓜幹在磨製成面後,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裡的黑水浸出。有的用地瓜幹直接浸泡,這個細做可是麻煩之至。地瓜幹要在水裡泡一天左右,等到水分將其徹底化後,就用刀將其剁碎。然後同泡好的玉米混在一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這一過程很費時費力。水磨為顆粒粗大的圓型花崗岩磨盤製成,有上下兩塊疊在一起。盤的兩個接觸面上都鑿出了條紋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開了兩個小洞,可以將料混著水一勺一勺的加入。推動上片磨盤就可以將料碾碎,從上下磨片的磨縫裡流出的就是做煎餅用的煎餅糊。推磨可以用馬、牛或驢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盤一個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個人才能推動。普遍採用機磨。一般是頭天晚上磨製麵糊,第二天一早開始架鏊子、生火、攤煎餅。
2、架設鏊子:架設鏊子的過程可簡可繁。簡單的架設方法直接用三塊磚把鏊子撐起來就可;複雜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個爐灶,用風箱鼓風。鏊子架設好後即可生火。農村一般採用玉米秸或麥秸作為柴禾。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後,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
3、攤制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當鏊子燒熱以後,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一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竹劈子(由於使用起來比較困難,年輕人學習不會,後來逐漸被耙子所代替)帶著向前走,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於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一週,煎餅就成。為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塊木板稱為刮批)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為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一過要非常的快,也就是二三十秒鐘,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後,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徑一般在半米到80釐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製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和火候。 滾制煎餅滾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幹或玉米為原料的煎餅。將面在面盆內活成麵糰。鏊子燒熱後,雙手抱麵糰在鏊子上均勻的滾動一圈,面就在鏊子上留下薄薄一層面團的痕跡,這層痕跡烙熟揭下就是煎餅了。這樣的煎餅比較厚。這種製作方法制作的煎餅比較鬆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厚度跟麵粉磨的粗細有關,粗麵粉相對就厚,細麵粉就薄。往往放到旁邊的蓋墊上,然後一張張煎餅摞起來。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摺疊成長方形,放到甕裡存放。晾涼後煎餅變得薄而脆,由於加熱過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餅可以在常溫下儲存很長時間,在過去是出門遠行的必備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