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西過年的獨特風俗是什麼

山西過年的獨特風俗是什麼

  山西過年的獨特風俗是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

  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而且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

福建莆田過年前後風俗習慣

  福建莆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謀生意、求發展。中國工藝品市場、民營醫院、建材工業有宏大的莆田人隊伍,僅民營業醫院莆田人開辦的佔全國70%。另外,莆田人自古過年都有獨特的形式,這與莆田歷史事件密切相關並一直沿襲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備古漢語一樣,很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

  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國春運第一天)到二月初二頭牙,莆田風俗有著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稱“祭牙”。這一節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後才延伸成莆仙民間普遍的節俗。

  相傳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米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陳米牙做生意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趕回家過年時,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後簡稱為“做牙”或“祭牙”,並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後來,一些生意人還把這一節俗延伸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夥計們。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情,二是決定所僱夥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夥計吃“尾牙”後,即算結束僱約,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夥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僱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

  受商家影響,莆仙民間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在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風俗。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遊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黃昏備辦乾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乾飯),在臥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二、掃巡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曆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淨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乾淨,再讓太陽曬乾。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這就叫“掃巡”。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汙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俱、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透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三、除夕辭年祭天地

  莆田民間除夕子時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辭年”。

  天地崇拜在中國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中由來已久,原始社會人類面對難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認為自然界中有一個主宰者,從而產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靈”,並因而產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許多祭拜天地的儀式。而這些儀式,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祈福消災,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統治者是玉皇,民間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認為天。宋代皇帝還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為“地母”。這樣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麼多,一般只認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據說每年除夕子時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間,所以老百姓都在這個時候備辦祭品上供,感謝他對自己的庇佑,期望來年他再給自己帶來好運。

  “辭年”的祭品十分豐富,花果茶酒齊備,“六齋”、“十味”、線面、“龜”、“團”、雞、鴨、魚鮮,還有“隔年飯”,擺滿供桌,燭火高燒,香菸繚繞。還要擺上“五果”,這是一種小米糕,印成圓形和方形兩種,寓意天圓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燒“貢銀”、“天金”。傳說家家“辭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貢銀”,所以祭畢茶酒要“噴銀”(倒在燒“貢銀”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換個位置,這些祭品可以再用來祭祖宗。祭祖時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飯”,還要燒“紙錢”或“銀寶”、“銀紙”。

  “辭年”習俗延續至今,除夕子時起,家家燈火輝煌,鞭炮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稱為過年、做歲、三十暝(夜)、圍爐等,有的年份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過年,亦稱三十暝。

  莆田人過年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為使年過得熱鬧、旺意,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各家都要備辦“紅團”“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紅柑、茶酒等,並要殺雞(鴨)、殺豬(羊)、魚等,稱為三牲,以備祭天地、神、祖先等辭年之用。

  莆仙人辭年大致在臘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間的某個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為多。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開始辭年時,要在院前擺一張繫著金錢繡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擺著五果、六齋、三牲和貼著福、祿、壽紅紙花的幹線面,燃放爆竹後,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來年幸福。然後在供桌前燒貢銀、銀紙,並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束。

  莆仙人看重親情,除夕夜圍爐時,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趕回家裡團聚。在圍爐時,如果有人確實無法趕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給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間圍爐時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蟹(要十腳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蝦(諧音和,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甜丸子(莆仙方音稱軟粿,意即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的),上述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講究古例的人家,還把木炭燒紅放要烘爐裡,置於餐桌下面,表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

  圍爐後,上輩人要給16歲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壓歲錢;也有子女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壓歲錢的;還有丈夫給沒職業的妻子壓歲錢的。過年分壓歲錢的意思對小孩子是已增一歲了,對上輩人是孝敬,對妻子則是夫妻恩愛。壓歲,其諧意是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

  五、探亡日與白額春聯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黴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約10釐米),用來表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六、做大歲

  在歷史上,莆仙地區是“衣冠南渡,如閩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擴散地之一,“風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至今仍遺存著十分獨特的年俗,如大年三十晚上不動刀,擔心招來殺氣,正月初一早晨不能掃地,擔心掃走財神等。莆仙還有一項特別的風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歲”。

  關於莆田初四“做大歲”,有一段悲慘的歷史記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燬殆盡,死亡3萬餘人。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抗倭英雄戚繼光兵到,興化城才得以光復,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

  為紀念莆田這段悲慘的歷史,莆田民間約定正月初四“做歲”,(因農曆二月農事正忙,若在二月初四“做歲”,時間也拖得太長),並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同時將正月初二日作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

  正因為有這段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也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即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約10釐米),以示心有餘哀。

  貼白額聯的習俗,在莆田民間又一傳說,清順治五年(1648)3月,明朝東閣大學士莆田人朱繼祚率義軍收復興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內不少百姓傷亡,家家都有喪事,門貼白聯。至年終,清政府強令家家貼紅聯,城內居民巧妙地貼上紅聯時,留下原來白聯的一截,以示對逝去的親人和明朝故國的懷念之情。

  七、元宵

  莆田元宵節與全國各地不太相同,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在莆仙地區,人們過元宵節總離不開燈,正月十五晚,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許多村鎮還舉行彩燈遊行,俗稱“大遊燈”。遊燈中各類彩燈琳琅滿目,爭奇鬥豔,有龍燈、鳳燈、荷花燈、麒麟燈、月兔燈等,燈上繪有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

  元宵節期間,莆田有“行儺吃元宵”的風俗。行儺吃元宵是民間以敬神為名,實為互相請吃,增進相互友誼的一種民俗。“行儺”意即神在民間的巡遊,“行儺仔”是元宵夜接待親朋好友作點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實心和用糖作餡的兩種,這些丸仔,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莆田元宵節期間,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舉行跳棕轎表演活動。跳棕轎即棕轎舞,是莆仙地區的一種民俗舞蹈。每隊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一米,寬不到三十多釐米,頂部飾以棕片的竹製或木製四方小轎,在廣場,沿街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表演時街道、場院燃起篝火,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著各色統一服裝,腰扎布帶,個個英姿煥發,抬著棕轎、踏著節奏,繞著篝火遊舞,人們一個接一個竄過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躍,週而復始,直到火焰熄滅為止。

  莆仙地區元宵節宗教色彩較為濃厚。從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分別按時間舉行元宵(每社一天),有的宮廟還舉行總元宵,如涵江鯉江廟、江口東嶽觀、拱辰外頭亭瑞雲祖廟等。總元宵實際上是“出遊”,有馬隊、妝閣、彩旗隊、車鼓、十音八樂、弄龍戲獅等,熱鬧非凡。

  莆仙沿海,特別是湄洲島上,有舉行媽祖元宵節的風俗。媽祖元宵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元宵期間,媽祖宮廟內有點“燭山”的俗例,媽祖元宵要一直延續到正月二十九日才結束。

  元宵中的“福首”人家。元宵,莆田農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它有別於其它地方。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傳統習慣,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靈。這種祭祀儀式從一直鬧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東巖山、文峰宮舉行“媽祖尾夜燈”才結束。

  在元宵活動中的,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據年齡輩份流輪選出“福首”。在人們的傳統習俗中,能當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氣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據說,做“福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每個輪到“福首”人家都會十分重視,村上幾個“福首”人家也會相互攀比,都想把排場搞得大一些。有的要花費幾萬元來籌備各種活動,還要籌辦幾十桌酒席招待親朋好友。元宵前幾天“僮身”就開始忙裡忙外,一些親朋好友也會場主動前來幫忙:有的忙於搭彩門、掛紅燈、裝彩車、擺宴桌,有的忙於殺豬屠羊、準備各種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動搞得熱鬧一些。元宵這一天,同族的親戚都會挑來裝有肉、面、蛋等賀品的“十盤擔”前來賀喜,族人在“福首”的帶領下來到祖祠的大廳中按照傳統儀式舉行祭祀活動。

  “福首”除了在家舉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裡廟會活動中充當主祭,亦稱“捧手爐”。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抬出來遨遊本村境內,遊行路線按各村習俗約定,稱為“行道”遊行。村裡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下,不分晝夜挨家挨戶繞境賜福。所到之處家家戶戶設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棕轎繞大埕不停擺動,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

河源客家過年的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山西的春節風俗

  春節,農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個重大節日。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 ...

山西過年能回家嗎 2021山西春節返鄉政策最新規定

  山西過年能回家嗎 2021山西春節返鄉政策最新規定   能。山西太原疫情防控規定,如果從河北低風險地區返回,需攜帶7日核心酸檢測陰性報告和14天自我監測,從其他地區低風險提供綠色健康碼和行程碼,還需向各城區報備。中風險地區返回需要14天居家隔離和2次核酸檢測,從高風險區返回,實行14天集中隔離和2次核酸檢 ...

202x年除夕是幾月幾號 過年風俗

  2022年除夕是幾月幾號2022年除夕是1月31號。   除夕是舊終,是日終、月終、年終;春節新始,是日始、月始、年始。人都重始終更求善始善終。特重視時間年的始終,所以特重視除夕春節的過法,形成了傳統的大節日,形成了習俗習慣,有許多宜忌。除夕前要打掃,去舊布新,要守歲,要以好面貌接迎新年。除有掃除,革除、 ...

杭州過年風俗習慣

  1、十碗頭,杭州人老底子過年時,很講究吃的菜,其中“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捲等。   2、貼春聯,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3、討口彩,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裡一 ...

老北京過年風俗有什麼

  老北京過年的風俗有:祭灶、掃房、做豆腐、去割肉等。其中掃房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新春賀歲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 ...

山西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

  1、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   2、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 ...

彝族過年風俗是什麼

  彝族過年的風俗是火炬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曆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穫糧食。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