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峨眉山與佛教

峨眉山與佛教

   

  峨眉山能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與其古時的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代被名為“普賢道場”,則成為了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法無邊,弘揚佛理,燈火盛燃至今。

  然而,當人們翻開峨眉山佛教史的第一頁,即佛教何時傳入峨眉山時,頓時就會發現,其說法太多、太多,真不知該相信那一種。目前,學術界和佛教界意見均不統一,可以說還是一個謎。但是,談得最多的是東漢說和晉代說兩種。

  東漢說的提法,早期是以“蒲公追鹿”的故事為依據。記載最詳的是明人胡世安的《譯峨籟•宗鏡記》。故事大概內容是說:漢永平中,癸亥六月一日,有一位姓蒲公的採藥者,在山中見一鹿,非常驚奇,便追至絕

蓮花與佛教

  踏進寺廟,低眉微笑的菩薩跏趺於蓮花座上;救苦救難的觀音腳踩花,對著大千火宅灑下甘霖。道場印製的善書,在商家店面外的騎廊隨手可取,封面上一朵紅蓮伴著低垂的荷葉,少了開在湖塘的豔你,多了幾分善意。誌哀的白包上也赫然一組黑色線條勺勒的蓮花蓮葉,是告慰家屬、也安慰逝者之靈。

  淨土世界一蓮花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於植物生育的特重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藝術多年的陸豔冰解釋,對修淨土宗的信徒,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皈依處。在淨土思想的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溼生等輪迴,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裡“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淨土世界。

  《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妙法蓮花

  佛教有不同派別,也讓蓮花生出各種意義。有別於淨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古老的南傳佛教聖典《經集》,也採用蓮葉上的露珠與蓮子,形容不為諸種情慾所汙染的生命。蓮蓬上成熟的蓮實,必須剝去黑而堅硬的外殼,才是人們食用的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陸豔冰說。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間弟子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認識的本心、佛性。蓮蓬上供蓮子居住的一格格蓮室,曾被喻為人體的竅門。

  佛陀講經,要人行菩薩道,渡自己,也要渡眾生,讓人人成佛。蓮花努力開花不只是為了開花,而是開花才能顯出蓮子。一片片的蓮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門接引眾生,透過不同法門,人們得顯出藏在其中的佛性,進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蓮

  蓮座,乃為佛陀結跏趺坐講經開釋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了幾個為何趺坐蓮花的原因,除了蓮花在眾花中最大最盛、代表莊嚴妙法,蓮花柔軟素淨,坐其上花卻不壞,更可以展現神力。蓮花其實已昇華為天上之花,與人中之花有別,“人中蓮花大不過尺,天上蓮華大如九車蓋,是可容結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別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蓮花?因此陸豔冰認為“起於印度的佛教也受早於它的婆羅門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間思想影響。”

  “……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經典上記載,印度教創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蓮花上誕生,受此影響,佛教諸佛也在蓮花上說六波羅密。“佛因隨世俗,不得不採用梵天的蓮華坐,”林良一在文中寫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種影象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剛座、獅子座與蓮花座三種造型,前兩者由具威嚴的帝王寶座轉化而成,佛陀與弟子談話的非正式場合出現;但當世尊宣講重要經典如《法華經》,“一定趺坐於蓮花座上,”目前就讀華梵學的陸豔冰說。

  “佛也繼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為蓮華化生創造偉業的主人公。”經典裡眾生可以藉由“蓮花化生”,乘著蓮座進入淨土,恐也由此一脈相傳而來。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據《佛陀本生傳》記載,釋迦佛生於二千多年前印度北邊,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

  其水清澄,眾花覆上

  蓮花成為創生必備花朵,可以從生態上解釋。在阿育王時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經典裡,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經》記載:“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要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水流遍滿……”

  水澇不現,雲霧消除,有清涼風的創世紀,山與山間的河流上,覆滿蓮花。志上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水,今天植物學界已經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現地球的開花植物之一。是否人類老祖先也早掌握蓮花是“活化石”的相關知識?

  印度文化中,蓮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義之外,蓮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學教授蔣勳對佛教源起的印度,有這樣的看法: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國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溼而炎熱的空氣中,展現熱帶植物特有的慵懶與嫵媚。修讀梵文的陸冰也在經典裡讀到,在婆羅門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開柔軟的蓮花。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聽起來也就極為浪漫。

  林良一更認為,佛教蓮花所具象徵意義,除了源自古代印度宗教思想,遠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甚或希臘都已廣泛使用蓮花象徵、出現蓮花紋飾,並與佛教互相影響、變化。“若依照時間順序,埃及蓮花意涵創造、再生的能力更早出現,”陸豔冰也研究埃及文化裡的蓮花特徵。

  生命如睡蓮開合

  當中國大地上一朵朵的荷花謝了,蓮子成熟,水澤乾了,蓮藕可掘,人們得享蓮花帶來的可口。不產蓮花(荷花)的埃及,在泛濫的尼羅河畔開啟文明,睡蓮一朵朵漂浮於河畔與大河網系下的湖沼。在今天植物學者眼中,臺灣自非洲進口的睡蓮,仍是與落地生根一樣“好生好長”的植物。

  以睡蓮為國花的埃反,視睡蓮的開合,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統治尼羅河上下游的古埃及帝國,期望生命的不朽,將肉身製成木乃伊,幻想生命可以“如睡蓮的開合”,因此睡蓮常被用在葬禮,祈祝死者只是如睡蓮暫時閉合,仍有復活希望。

  西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一年完成的埃及但克哈門王陵墓,在一九二二年被挖掘出土,這個埃及少數未被破壞的古墓葬,彷佛睡蓮王國:蓮形的神殿柱頭;死者航行於幽冥大海的模型船,搖槳亦是支半開的睡蓮;牆壁上,做埃及豔后般打扮的美麗女子,手執含包半放的睡蓮,回頭往坐其後方的女伴鼻上遞送過去,被視為線條僵硬嚴謹的埃及雕刻,因為這樣的動作,彷佛傳出了柔軟的睡蓮香味。特別的是,大部份睡蓮造型都含羞半開,是在特意強調睡蓮開合的能力?

  由水中深處冒升至水面的睡蓮,像造物主潛藏的生命力,暗示著創造的本源,不僅許多神話與蓮花有關;崇拜太陽的埃及王國,也出現太陽神以童子之姿坐蓮花之上的圖案。

  誰影響誰?

  讓人好奇的是,有人認為蓮花座的產生,與荷花有平面的蓮蓬、方便盤坐有關。只是從生物學上看來,埃及不產有蓮荷的蓬花,因此,是原本不產荷花的埃及受到印度影響,才出現蓮座?或是埃及睡蓮創生的想法傳進睡蓮、荷花俱生的印度,豐富了人們想像,印度神只才開始盤坐荷花之上?甚或三千年前的埃及其實是有荷花的?

  甚至今人認為佛教受到它之前的宗教影響,又有沒有可能是佛教建立後,回過頭去影響印度教、婆羅門教?為了凸顯與佛教的關係,婆羅門教就有釋迦牟尼佛是其主要神九次化生的說法。

  根據佛經描述的蓮花,有白有青有赤有黃,不同顏色有不同意義,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覺”。亞洲只有一種開白色系的蓮花,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者認為,佛經中提到的蓮花,是許多不同品種。如“眾生於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裡的七寶蓮花,是由兩種荷花、五種睡蓮組成。

  根據佛書描述,如常被比喻為清明目光的青蓮花,就被推斷為花瓣形狀比荷細長的睡蓮。但佛經中的黃色荷花,會是隻產在北美洲的黃色荷花?那又是如何到了印度,成為天上蓮花的一員?

  荷花為避免被小蟲啃食,莖上長滿小刺,佛典為與睡蓮分別,還稱荷花為“有棘的蓮”。譬如“睡蓮、有棘的蓮,在水中、在泥中、正如在慾海裡。”

  今天佛教信徒以“蓮友”相稱、交談時“口吐蓮花”……,信仰生中提到蓮花,其實已經是睡蓮、荷花不分。對信徒,是睡蓮、是荷花,並無大礙,因為這些“天上蓮花,能隨緣,視需要開花,讓眾心喜悅,說它們是假卻又是真,其實都在一心,所以稱之為妙蓮華,”翻譯自佛經上的記載。

  色雖鮮好,出處不淨

  荷花:皎潔;信用;佛;君子。歷史博物館副長黃永川的《中國插花藝術》書上簡潔的寫著。

  佛教進入中土後,原本餵養眾生的荷花漸漸確立潔淨的象徵。在魏晉出現許多《芙蓉賦》,所謂“浴靈沼之清漱,結根柢於重壤。”士大夫的蓮花超逸脫俗,潔身自處,雖與當時社會人心因有清明社會相關,正好也與佛教“不著世間如蓮花”思想契合。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文中蓮花出汙泥而染喻君子,民國文人錢鍾書就認為作者的“靈感”得自佛家說法。佛教探求解脫人生苦難,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蓮花出汙泥而生鮮美花葉,正如佛教解脫過程。《中阿含經》裡,釋迦也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

  中國文人認為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游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為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游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後陸游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的故事可以說是佛、儒、道的結合吧。

  汙泥是“福田”

  相對於文人的出汙泥不染,佛教蓮花出汙泥的意義更廣。

  大乘佛教,強調在世間尋求解脫,在五濁世界行菩薩道,菩薩以眾生為福田,汙泥就是福田,所謂即此即彼、即惡即善、即染即淨、不離兩邊,因此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溼淤泥,乃生此花”,花與根其實融合為一,無染與淨之別。

  在內修、靜定、沉思的修行之外,汙泥其實也是鍛練,是非理性的忍辱、犧牲,如經地獄煉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與昇華,迸發出生命最慘烈而華麗的光焰。不經火焰,如何化為紅蓮?

  中國蓮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義》裡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觸犯天條國法,罪及自身、禍延父母,為了贖罪,剃骨還、割肉還母,靈魂卻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由蓮花所化,脫胎換骨,就此乘著風火輪,成為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間崇拜之神。

  蓮花的自身屬性再綜合各家說法,正如大乘經典《華嚴經》三字,一朵蓮花,已經成為一個莊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影象”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儀式豐富的密宗佛修道場,蓮花是觀想的物件。一般佛堂裡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蓮友認為常念持蓮觀音名號可遠離慾望。觀音多種化身裡,還有臥於蓮花叢中的蓮臥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

  佛教來到“東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發表過有關佛教蓮花紋飾報告的陸豔冰表示,中國藝術裡的蓮花形式非常多樣,與古埃及較為單一的睡蓮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雲岡的一座石洞裡,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蓮花圍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個個靜定的佛像;荷花花瓣、葉片形狀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長、壓平、塑成方形,總可以看出是蓮花紋飾。蓮花紋、蓮瓣紋、蓮葉紋,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紋、西番蓮紋、葡萄紋飾,“都是由蓮花延伸演變或加入蓮花紋的綜合體,”陸豔冰說。

  白蓮下凡,萬民翻身?

  禪宗在中國開花結果,荷花重要性不減,但佛教生活題材不再華麗,蓮花圖案化色彩也減低。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裡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金魚,要人連年有餘。民間流佈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裡有所謂“化生兒”,手持蓮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節,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與連生貴子有無關係?也讓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產生興趣。就連“中國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養花』的義式,”黃永川在插花藝術書上寫道。

  到今天,中國人即使不懂《妙法蓮華經》等禪理,卻都知道盂蘭日要點蓮花燈;送子娘娘也讓金童玉女坐著蓮花投胎人間。一小方蓮座可以消業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難想像。明朝以來的白蓮教也以蓮花為其教派名稱而高喊:“白蓮下凡,萬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為幫助修行而出現各式蓮花圖案,以之代表佛號、或在儀式中使用,若因此執著於佛號,反而失卻修行本意。“佛典從未叫人搶著訂購蓮座!”一位師父說,淨土教派認為人人只要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進入淨土。

  香色俱妄保清淨

  真要計較起來,植物學者還會說佛家對蓮花的解釋,有許多已背離真正蓮的生命形態。蓮花開時,胚珠,即蓮蓬,形態雖約略初具,其實尚未發育成果實,這朵蟲媒花還須媒人幫助受粉,才得以成熟蓮子,因此說它華實齊生,不盡然正確。研究水生植物的楊遠波表示,蓮蓬平臺狀的特殊造型,是要方便蟲兒站、接觸花粉,當然不是為了刺激人們想像安坐其上的。

  至於睡蓮、荷花的閉合,含羞草不也有相同的“功能”?研究睡蓮的臺大園藝所研究生陳沁源說,植物的開合,是因為身上運作順利的水份,受到外界天候、乾溼度、甚至人的碰觸等干擾後的反應。

  雖然少了對植物精確的認知,可能讓人想像更豐富,但《金剛經》要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現象上產生我執、牢牢不放。

  放下蓮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苯教與佛教的區別

  1、原始苯教和原始佛教有本質區別:苯教信仰萬物,佛教信仰佛陀。

  2、苯教是西藏地區的原始本土宗教,當佛教傳入中國西藏的是時候,與苯教經過一段時間的鬥爭,或者說是取長補短,形成了現在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不是小乘佛教,也不是大乘佛教,自己一教派。中國佛教分為大乘小乘藏傳。

  3、松贊干布在西藏廣傳佛教,取代苯教。苯教後來也發現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開始效彷彿教的一些內容。現在藏族應有信仰苯教的信徒。

  4、從苯教所供奉的神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神來源於佛教,有許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來塑造的。即便是作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饒像,在一些寺廟中也是按釋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寶”供奉也是從佛教中學習而來的,所不同的是苯教的佛寶是丹巴辛饒;法寶是指丹巴辛饒的苯教經典和理論;僧寶是指丹巴辛饒的弟子。

  5、活佛制度是藏傳佛教的基本特徵之一。但一些苯教寺廟也相繼將活佛制度引進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才初開始設定活佛,並追封歷代主寺高僧為本寺活佛。

  6、但苯教的活佛制與藏傳佛教仍有一定區別,這主要表現在活佛職位的繼承方式上,苯教顯得比較混亂。如有的寺廟象藏傳佛教一樣,透過轉世靈童來繼承;有的寺廟活佛則透過娶妻生子而實行世襲。有的苯教寺廟還沒有活佛系統,寺廟的最高主持為堪布。

  7、在苯教中,堪布的襲職方式依然十分混亂,但仍能看出它與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的明顯聯絡。如:有的寺廟堪布採用世襲(堪布不能結婚,由其侄兒世襲),有的寺廟堪布實行轉世,有的寺廟堪布則透過抽籤襲職,還有的則是由上一任堪布預先指定等。


印度教佛教的區別

  1、起源不同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宗教,其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釋迦 ...

道教佛教的最大區別

  1、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是世界觀不同。   2、佛教是無神論,道教是有神論。對待生死的態度不同。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主張不同。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切來說都是苦海。對來生今生的態度不同。佛說來世 ...

耶穌佛教的關係

  1、他們一個是東方的神,一個是西方的神,兩者產生的時間完全不同,沒有歷史傳承,也沒有任何淵源。   2、一個是西方的基督,神的兒子,一個是佛教中的佛祖,至聖。沒有什麼交集。佛祖的出生年代較耶穌早了565年。在佛祖涅槃486年後,耶穌聖者才出生。   3、基督教比佛教晚了差不多500多年,但目前的基督教徒認 ...

孔雀佛教的關係

  佛經中說孔雀能食用對其他動物有毒的事物,這不僅不會讓它致命反應讓其羽毛更加鮮豔美麗。 因為它自己能夠自我解毒,佛經中以此作為比喻來說明大乘佛教的菩薩能將貪嗔痴等毒轉為道用,從而成就無上正等覺。寓意:所謂的煩惱貪慾實際上就是對不同眾生、不同根基的眾生來講。比如說特別鈍根者、懦夫,遇到貪心的時候,沒辦法轉為道 ...

臘八粥佛教的秘密關係

  對於臘八粥,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其實,臘八粥就是我們中國在臘八節的時候都需要吃的一種食物、一種美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臘八粥與我們中國的佛教其實有著一定的關聯,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它們有著什麼樣的秘密關係。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臘八粥與佛教的秘密關係是怎麼樣的吧!   漢 ...

佛教文化:蓮佛教的關係

  佛教源於印度,佛教文化開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與儒家、道家學說互相影響,轉而發展成中國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釋迦牟尼認為世人的苦皆因貪、嗔、痴而生,便以無我為核心,推崇佛法,為求解除人們心中的枷鎖。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徵。佛教有“花 ...

道教佛教禁忌的五葷三厭是什麼東西

  我國的宗教總是有太多太多的戒律,例如佛教不能吃肉。不過,佛教和道教也有相同禁忌的東西,那就是五葷三厭,那什麼是五葷三厭呢,能在道家和儒家推崇,還能被外來宗教所引用,口不說非禮之言,戒食五葷三厭。本期宗教文化為你介紹。   五葷三厭為中國古代的“齋戒”飲食的禁忌,最早為道家、儒家所推崇,後被外來宗教引用。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