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崇明縣生活習俗之居住

崇明縣生活習俗之居住

  本縣習慣同族聚居,自成一宅,人多不敷居住時另闢新宅。農村住宅多分散。舊時,赤貧之家以蘆芭搭建的環洞舍棲身,家境稍好的住草房,再好些的住蘆壁瓦辮和磚壁瓦辮的半瓦房(椽上鋪蘆芭,上鋪瓦片),純磚瓦房不多,樓房更是絕無僅有。房屋結構有三路頭(用三根橫樑,以下類推)、五路頭、七路頭、九路頭之分。住宅以南向居多,東向次之(城鎮例外)。房屋佈局,有一字形、轉角式、三廂房、三進兩場心等形式。一般是正埭五間,也有七間的。中間是堂屋(俗稱前頭屋,為同宅親屬公有)。正埭前面兩旁相對而立的為廂房,接兩廂房,建與正埭平行的前埭,便形成四廂房。前埭中間為廳,或稱外門道,兩旁是書房。如再向前發展,又建廂房及外廳,便成為三進兩場心,有裡外兩道牆門。廁所建在住宅東北角或西南角。農家環宅開溝,稱宅溝,溝上架橋,溝沿旁植果樹、榆、柳,宅後種竹,最外層圍以株楊。民國以後,城橋鎮、堡鎮鎮等地個別官紳富戶建造花園洋房。

崇明縣生活習俗之飲食

  舊時,本縣農村人民習慣飲用河溝水。解放後,逐步改飲井水。70年代起,城鎮和部分鄉村飲用自來水。本縣東部雜糧地區居民多以玉米、元麥粉為主食,很少食米。產米地區居民也不全部吃米,富裕人家往往也摻食少量雜糧。解放後,產米區擴大,人民食米比重逐年提高。80年代,絕大多數居民已不吃雜糧,食用麵粉也僅為調劑口味。農村一日三餐,農閒一稀二千,農忙三頓乾飯。本縣人民向有醃醬瓜、鹹菜的習慣,飼養家禽、捕捉魚蝦螃蟹,以作葷榮。盛夏。農戶喜用糖、醋和水拌瓜片,降暑佐餐。本地人一般不愛食辣。特色菜餚有炒肉瓜(肉絲與醬瓜絲合炒)、面拖蟹、拌金瓜。喜慶酒席,普通人家原先都是四盆六碗或六盆六碗,如再加海參、魚肚,名之為"赤腳兩海",也有備"三海"、"四海"的(海,指海味)。70年代以後,農村辦宴也同城市一樣,喜用冷盆、熱炒、大菜、點心、全雞全鴨。酒席點心,結婚用團圓、雲片糕、喜糖;小兒週歲、老人做壽用炒麵、壽桃或圓子。

崇明縣生活習俗之服飾

  舊時,本縣盛產土布,農民多著自紡、自織、手工縫製的土布衣服,少用綢緞、機織布。民國初,清式長袍、馬褂、大胸襟衫、多摺裙等尚在少數富家流行,衣料多為綢緞、呢絨,貧民仍穿土布短打衣裳。布色以青、藍、黑、白為主。布紋有雙線、蘆蓆紋、方格、回紋、魚鱗、雁行、螞蟻等。款式有對襟、大胸襟、套裙、套褲等多種,老人喜愛圍大轉裙。夏天,婦女穿夏布衫裙。冬天,男子戴氈帽,穿蘆花靴、土布襪,外出戴風兜。雨天穿釘鞋,撐布傘或穿戴蓑衣箬笠。30-40年代,商人、教員、學生等穿長衫、旗袍、學生裝,中老年男子瓜皮帽,婦女戴美人帽、昭君扎,兒童戴狗頭帽,殷富子弟偶穿西裝革履。解放後,流行中山裝、列寧裝、人民裝。衣料初以藍布、紗卡為主,以後逐步改用線卡,穿毛線衣的漸多。夏天,青年喜愛穿白襯衫、藍長褲,冬天披棉大衣,老人愛穿對襟棉襖,女子系裙的漸少。60年代中期,一度流行軍服、軍便服。70年代後期,土布基本淘汰,棉布料退居次要地位,化纖躋身市場,各類尼龍、滌綸、滌卡等深為人民喜愛。拉鍊衫、茄克衫、西裝、連衫裙、喇叭褲、直統褲等流行,皮茄克、滑雪衫、呢大衣、牛仔褲等相繼時興。


苗族生活習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稱蒙,川東南苗族自稱仡熊,漢文史書稱紅苗、白苗、 青苗、花苗等。四川約有五十三萬餘人。主要居住在宜賓地區、瀘州州市、黔江地 區,尤以古藺、敘永、興文、珙縣、筠連、彭水、黔江、秀山、酉陽等縣最集中。 涪陵地區、樂山市、攀枝花市、重慶市、涼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雜居、小聚居分 布。 ...

鄂倫春族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 ...

高山族的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型別,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 ...

西藏喪葬習俗水葬

  在西藏,水葬可以說是天葬的一種輔助葬俗。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區,盛行天葬的地帶,水葬只用於鰥寡孤獨及乞丐等經濟地位低下者,葬儀也較為簡單。將死者屍體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將整屍投放河裡。在這裡,水葬被視為低等級葬俗.   在藏文化邊遠區,特別是藏南深山峽谷缺乏老鷹的地帶,水葬成為當地人的主 ...

西藏喪葬習俗天葬

  就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說,又有印度、中亞舶來說.一般公認天葬分兩個階段,西藏先實行的是一種無意識“棄屍於野”的”原始天葬”。到十一、十二世紀,隨著佛教思想的影響,天葬逐漸儀式化,進入“人為天葬”時期,而後數百年間天葬儀軌日臻完善。天葬也成為藏區眾多喪葬習俗中最流行、占主導地位的葬俗。   一套完整的喪 ...

西藏喪葬習俗塔葬

  塔葬被藏族視為最高等級的葬俗,只有大活佛和極個別貴族才能享此殊榮,將肉身經過防腐處理儲存在金銀塔內.受人供養。   在藏區,對施行塔葬的遺體的防腐處理方法較多。一種是先用摻香料的藥水浸泡洗滌遺體後,多次敷鹽巴以吸乾體內的血和黃水。這些粘滿活佛血和黃水的鹽巴叫 頓擦 ,被藏族視為聖物,既能包醫百病,又能去災 ...

西藏喪葬習俗火葬

  火葬也是西藏較早產生的一種葬俗。早期可能受中國西部、西南部少數民族火葬習俗的影響.但後來隨佛教的傳入,西藏的火葬儀軌明顯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習俗的烙印。   人們認為火葬在藏區屬較高等級的葬式,一般只用於高僧活佛和貴族。其實這只是相對前後藏、安多等缺少樹木的地方而言,但在森林樹木眾多的西藏東部、東南部,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