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塔吉克族

布林津塔吉克族

  巴羅提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 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 般在伊斯蘭曆每年8 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 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 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 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 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

  節日之夜,全家人圍 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 家長按輩份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 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 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後,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 上烤一下,再作祈禱,願真主降福保佑平安。 儀式結束 ,闔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餚。接著,便把家中 紮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後插到屋頂上,它被稱為“天燈”。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仰望“天燈”, 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 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

布林津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的妻子法圖買了一隻鍋子,就是沒有米麵可以下鍋。阿里心裡很不安:這麼多人吃不上飯,怎麼打仗呢?他把兒子哈賽和哈桑叫來吩咐道:“城裡有個‘多斯提’,是個木匠,你們兄弟倆去向他借些米來。”阿里把人名和地名講得清清楚楚,弟兄倆就出發了。這時,士兵們餓得心裡發慌,有計程車兵探進頭來問:“飯熟了沒有,我們都快餓死了。”

  法圖為了安撫人心,只好連聲說:“快了,快了,再等一會兒。”可是等來等去不見倆兄弟回來,法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到路口把各式各樣的小石頭撿回來,淘洗了兩遍就下到鍋裡。

  過了一會兒,哈賽和哈桑每人提了一個布袋回來了。法圖很高興地迎上去問:“借到吃的沒有?”哈賽怕士兵聽見,悄悄說:“借到了,媽媽你看。”法圖一看是一袋木屑,頓時失望了。這時外面的人喊叫的聲音越來越大了。法圖沒有辦法,只好把木屑倒進鍋裡。

  阿里和士兵們正在閒聊,一看哈賽和哈桑回來了,急忙進屋檢視。哈桑嘆了口氣說:“你的多斯提"不搭理我們。”阿里把鍋蓋開啟,看見盡是木屑和石頭。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不出辦法來。法圖只顧往灶膛裡添柴禾。

  過了一會兒,鍋裡忽然飄出一股米味和豆味。阿里感到很好奇。法圖急忙把鍋蓋開啟。哈哈,一大鍋稀飯。她舀了一勺仔細一瞧,木屑和石頭都成了黃米、小米、白米。各式各樣的石頭都變成了各種豆子,滿屋子都香噴噴的。她嚐了一口,十分可口。

  阿里高興地跑去通知士兵們:“穆民們,今天的飯特別香,你們放開肚子吃罷。”

  人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屋子裡,法圖、哈賽和哈桑舀都來不及。說也奇怪,鍋子看看不大,可是總也舀不完。穆民們有的吃了三碗,有的吃了五碗,都吃飽了。阿里對眾人說:“今天為吃飯無常了的,真主不降罪。”

  至今,回族在吃阿術拉飯時,還是盡情地吃,請人,送吃,湊錢湊糧一起做著吃,直到把肚皮撐圓。回族們把這天叫糧食節,也叫媽媽會。

布林津哈回族人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撥汗毛)、洗“離娘水”--大淨。梳妝打扮停當以後,新娘在送親人的陪同下,由眾鄉親簇擁上車。有的地方大熱天新娘還要穿紅棉襖,取“豐衣”之“意頭”。送親的人須是雙數,選擇上有雙親、下有兒女、品貌端莊的人來擔當此任,預示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兒女雙全。

  接親車到男家大門口時,鄰里鄉親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車前,用一根繩子系在車頭上 ,大家像趕牛一樣,大聲吆喝,讓他們向前拉車,這叫往家裡拉扯新媳婦。新郎則圍著接親車跑步轉圈,以示熱烈歡迎。賀喜的親友自動排成兩行,夾道歡迎。有條件的,要從大門口到新房鋪上紅氈毯,有的則有新娘的哥哥 或舅舅把新娘抱進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顯其尊貴。待送親人全部下車後雙方親屬鄰里互相高聲道“色倆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族習俗請阿訇念“尼卡哈”(伊斯蘭教們合婚儀式)。

  儀式開始,先由阿訇讀一段《古蘭經》,分別向新郎新娘詢問是否同意與對方結婚,待雙方應答後,阿訇宣佈他們倆人 正式結為夫妻。繼而,再按照一定的內容諄諄囑咐一番,“尼卡哈”儀式即結束。接著,阿訇從擺在面前的盤子裡抓起一把糖果隨手一撒,在座的人飛身搶奪,這是吉利的“意頭”,也是婚禮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禮上耍公婆的習俗。人們拉來小毛驢,將到處躲藏的新媳婦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驢,頭戴草帽,手敲臉盆,用鍋煤塗著黑臉,讓他的老伴(親媳婦的婆母)牽著毛驢在院子裡轉悠。婆母的打扮是:滿臉塗黑,兩個耳朵上掛著紅辣椒,手搖扇子。老倆口這副打扮儘管不雅,但被喜鬧的人們簇擁著、歡呼著,心裡美滋滋的。這種習俗如同漢族新婚的鬧洞房,圖個吉利喜慶。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 ...

布林烏孜別克—“討休錢”與“搬新娘”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後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他民族比較,並無特別之處。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 ...

布林烏孜別克—生育奇俗

  烏孜別克婦女生育習俗頗為講究。在生孩子時,丈夫是絕對不準進屋的。而產婦在7 天之內必須足不出戶,飲食起居,則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悉心護理。孩子一出生,丈夫要向親友們報喜,而諸親友要備禮賀喜,嬰兒出生的第3 天,要舉行命名禮。嬰兒的名字一般 都要請阿訇或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蘭教的經名 ...

布林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 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 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 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樂器是“庫姆孜”。   民間有句諺語:“伴著你生與死,是一把庫姆孜琴”。也就是說,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隨時反映 著人們喜 ...

布林錫伯族民俗

  錫伯族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察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34年(清乾降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4000人,到伊犁駐防後而發展起來的。伊犁州現有33435人。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 ...

布林柯爾克孜族民俗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伊犁州現有17047人。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