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烏孜別克—“討休錢”與“搬新娘”

布林津烏孜別克—“討休錢”與“搬新娘”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後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他民族比較,並無特別之處。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階段。

  烏孜別克人結婚典禮習慣於在女方家晚上舉行。良宵之夜,燈火通明,女家必須以抓飯招待客人。結婚儀式之前,男女雙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協商“討休錢”,所謂“討休錢”,是結婚以後如果男方提出離婚時,男子必須付給女子的款項。對於烏孜別克族來說,離婚是相當可恥的。小兩口恩恩愛愛過日子才是光彩的。

  因此,在這個民族裡,夫妻發生離異的現象,是極少見的。不過,如果夫妻實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離婚又是男方主動提出,當著女子的面說過“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那麼,女方不但可以帶走自己的嫁妝,同時男方必須付給一定的“討休錢”。討休錢在婚禮舉行前就商定好,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那種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男子的一種限制和約束。

  討休錢商定之後,在阿訇的主持下舉行結婚典禮。阿訇誦經,詢問新婚夫婦是否願意結為伉儷。當一對新人都表明同意結合後,阿訇拿一塊用鹽水浸過的饢分送給新郎和新娘各一塊,這是婚禮中很有意義的一項內容。烏孜別克人珍視鹽,認為鹽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饢又是烏孜別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為一體,象徵著新婚夫婦好象鹽和饢一樣永不分離,天長地久。

  婚禮儀式舉行之後,新娘隨新郎及前來迎親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來後,還要舉行“搬新娘”儀式。搬新娘是女家親友來到男家將新娘接走,回到孃家。剛到身邊的媳婦就被接走,似乎有點不盡情理,新郎無可奈何只好帶著禮物,尾隨著新娘追到女家,獻禮物以“贖回”新娘。按規矩,新郎再次來接新娘時,新娘要抱著母親哭天嚎地,表示不願意離開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親,這時應為女兒祈禱,希望真主降福於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禮也送了,情也求了,父親也祈禱了,這些形式過後,新娘便高高興興地跟著新郎回到婆家。

  這時,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當新郎“贖回”新娘時,男家早在院中點燃了一堆火,新娘繞火堆走一週後,踏著鋪在門前的白布進入屋內,以此表示新娘已結束了姑娘時代,從今以後將忠於火熱的愛情,與夫君恩愛一生。新娘進屋時,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眾人哄搶,表示恭賀新娘回來安居樂業,早結喜果。然後,護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邁的婦人留下外,其餘皆在男家賓客的歡送聲中返回。

  按傳統習慣,烏孜別克婦女從結婚那天開始就必須戴上面紗(烏孜別克語稱之為“赫瓦蘭”或“帕蘭結”,意思是將全身遮蓋)。這種面紗的臉部那一塊是用馬鬃織的,便於通風、透光。因此有人說,連蒼蠅都很難看見烏孜別克婦女的臉。不過,現在揭下面紗的婦女已經越來越多起來了。

布林津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烏孜別克人絕大多數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少數居住在新疆北部的烏孜別克人從事畜牧業。

  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麵食以饢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饢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饢有油饢和肉饢之分。除油饢和肉饢外,還有窩窩饢、片饢等數種。奶茶是烏孜別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後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後,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饢泡奶茶。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烏孜別克族的傳統風味食品。用來招待貴客,食用時一般情況下用手抓食;米腸子,烏孜別克族傳統小吃,用羊腸、加米和佐料等灌製而成。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過“肉孜節”前的齋月裡成年人都要封齋,吃齋飯時,親友鄰里要互相邀請,如有客至,主人要熱情款待。古爾邦節要屠宰牛羊炸油餅,吃手抓肉和抓飯以及民間特有的風味食品“那仁”。 

   

  每年春季,烏孜別克族還要舉行“蘇麥萊克”儀式,屆時以村為單位,大家自帶各種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鍋熬熟後共餐。在此過程中,人們聚在一起進行歌舞娛樂活動,預祝風調雨順、人畜兩旺。

布林津烏孜別克—生育奇俗

  烏孜別克婦女生育習俗頗為講究。在生孩子時,丈夫是絕對不準進屋的。而產婦在7 天之內必須足不出戶,飲食起居,則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悉心護理。孩子一出生,丈夫要向親友們報喜,而諸親友要備禮賀喜,嬰兒出生的第3 天,要舉行命名禮。嬰兒的名字一般 都要請阿訇或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蘭教的經名。如聖賢、哲人、英雄的名字,或吉 祥、祝福之詞。命名之後,主人要擺酒設宴招待阿訇、長者。有時,嬰兒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為之命名 。  

  烏孜別克族的習俗是孩子滿月不做酒,而是在孩子 出生的第1 1 天大宴賓客,祝福母子家人,甚為隆重。嬰兒出生的第1 5 天,父母再宴親朋,為孩子舉行“搖籃禮”。當日給嬰兒穿上新裝,由親友或鄰居中德高望 重的老人將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起來放在搖床上,讓老人 念祝福詞。更為隆重的是嬰兒出生4 0 天時舉行的“洗禮”。 這一天,嬰兒父母要準備好一隻大澡盆,再從清真寺取一點土,然後把土和一枚金首飾(如金戒指或金 鐲子一類)放入盆內,再把孩子放入澡盆內。從親友、鄰居家請來的4 0 個小孩作陪,用木勺舀水淋到嬰兒的 頭上,邊淋洗邊說一些諸如“幸福”、“健康”、“前程綿繡”等吉祥之詞。這時,年輕的母親當眾給孩子洗一個澡,“洗禮”儀式則告結束。舉行完“洗禮”,產婦就可以出門參加一切活動了。


布林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 ...

布林哈回族人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 ...

布林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 ...

布林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 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 般在伊斯蘭曆每年8 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 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 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 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 成火把狀 ...

布林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 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 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 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樂器是“庫姆孜”。   民間有句諺語:“伴著你生與死,是一把庫姆孜琴”。也就是說,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隨時反映 著人們喜 ...

布林錫伯族民俗

  錫伯族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察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34年(清乾降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4000人,到伊犁駐防後而發展起來的。伊犁州現有33435人。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 ...

布林柯爾克孜族民俗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伊犁州現有17047人。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