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達瓦孜民俗

布林津達瓦孜民俗

  達瓦孜達瓦孜(走高繩)是維吾爾族民間的一種雜技、體育形式,源於古西域“雜戲”,東漢張衡《西京賦》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記。

  “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的古典技藝,這高難的絕技可不是輕易能看到的,所以每當有這種表演,觀眾一定是人山人海。只見在寬大場地上高高豎起幾根木杆,最高的有30多米,從地面到每根木杆的頂端,都用粗繩聯絡著。隨著哨吶鼓樂聲起,但見表演者雙手橫握一根橫杆,光著腳踏上繩子,敏捷地向豎杆的頂端走去,一邊走還一邊做出坐、臥、單腳立等各種姿勢,忽然又猛一“失足”墜下,會場觀眾“啊”地一片驚呼,接著便發現表演者巳穩穩地騎在繩上。場上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聲。接著,他還在繩上矇眼走繩、倒立走繩、飛身跳繩、踏碟走繩……,把觀眾的心絃拉得緊緊的。萬眾歌舞、鼓樂喧天的狂歡場面一連持續3天,維吾爾人的熾熱奔放的心胸,也渲洩得格外痛快淋漓。

達瓦孜是什麼東西

  1、達瓦孜 是維吾爾族一種古老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達在維吾爾語是懸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達瓦孜一詞,是借用波斯語達爾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繩表演,古時稱為走索、高原祭、踏軟索等。

  2、2006年達瓦孜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達瓦孜

  達瓦孜是新疆的一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他也是維吾爾族的一隻種傳統的雜技表演。達瓦孜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體現了新疆人民的勇敢以及獨特的風格特色,新疆人民精湛的表演技術和驚險刺激的表演方式讓達瓦孜大受歡迎。

  下面的新疆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達瓦孜的內容,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據史料記載,“達瓦孜”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西域,漢代傳入中原,曾在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地盛行。在歷史上,許多“達瓦孜”世家代代傳藝不衰,有的甚至西出國門,沿絲綢之路,曾到印度、紅海之濱、埃及等地賣藝。

  最早記載這一技藝的大約是東漢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他在《西京賦》中,有臨回望之廣場,呈角抵之妙戲。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之語,描述了兩位藝人索上相逢的情景。東漢定都洛陽,稱長安為西京,賦中回述的是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漢武帝為誇耀國家的富足,國力的強盛,在乎樂觀設宴款待四夷賓客,高堂華屋,酒池肉林,同時召集各族民間藝人,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可見公元前108年便已有走繩了。

  “達瓦孜”從1953年起,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表演專案,已歷時四屆了。到目前已成為民動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1年在南寧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上,“達瓦孜”節目榮獲國家首次設立的表演獎。“達瓦孜”在歷屆表演會上以它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藝,摘取了表演專案的桂冠。

  為了使“達瓦孜”藝術發揚光大,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90年批准,將長期流傳在民間的維吾爾族“達瓦孜”藝術人員改編成為新疆雜技團的一個演出隊。1997年6月22日,“達瓦孜”傳人阿迪力·吾守爾以13分48秒成功地橫跨了我國長江三峽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達瓦孜”表演多在喜慶節日期間舉行,高空走繩表演起來驚心動魄,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達瓦孜表演場地獨特有趣,它需佔地面積100×60米,中間聳立主杆高30米,最高處扎有牌樓,彩旗迎風招展,似空中樓閣,特別使人注目。牌樓橫杆兩端栓有吊槓(鞦韆)和吊環,供表演者使用。80米長的主繩像一條長蛇頭尾相連將地面和牌樓接為一體,顯得格外壯觀。達瓦孜表演透過地面動作到高空走繩和空中吊槓的組合技巧,展現達瓦孜的全過程。

  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其特點是把多種多樣的雜耍技藝搬到數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演練。演員表演時更加引人入勝,男女青年“達瓦孜”個個伸手不凡,表演者手持長約6米的平衡杆,不繫任何保險帶,在繩索上表演前後走動、盤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腳下踩著碟子行走、飛身跳躍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技藝。

  在維吾爾族民間樂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員踏著節拍跳舞歌唱,迅速替換著高難技巧,表演幽默,場面熱鬧非凡,極富特色。整個表演驚險動人。今天的“達瓦孜”表演透過地面動作到高空走繩和空中吊槓的組合技巧,展現“達瓦孜”的全過程,經過不斷實踐和發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隨著“走繩”藝術上的日趨成熟,技巧也有了重大突破。如表演時,女藝人沿著接地的斜繩逐步向上,登上橫繩,開始技巧表演,這一傳統動作至今保留在維吾爾族的“達瓦孜”和我國的其它地區。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軀,前進後退,舞蹈翻騰之外,又創造了一些更難的動作:借繩的反彈連續向上跳起;在大索上急速地跳繩;兩位藝人繩上對劍格鬥,鬥劍時還能互換位置,較之兩倡對舞,切肩不傾大大進了一步。

  達瓦孜早先流行於和田、莎車、英吉沙和喀什一帶,後傳至庫車、吐魯番、哈密、伊犁和烏魯木齊。當今表演達瓦孜的明星當數新疆雜技團的空中王子阿迪力·吾守爾,他是達瓦孜表演世家的第6代傳人,其家族表演此技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阿迪力·吾守爾不但創造了在高空鋼絲上小頂倒立、劈叉、騎獨輪車、彎腰採蓮等創新性的高難技巧,而且於1997年和2000年兩次重新整理了高空走鋼絲的吉尼斯記錄,成為眾人關愛的空中勇士。


布林柯爾克民俗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伊犁州現有17047人。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 ...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柯爾克

  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 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 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 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樂器是“庫姆孜”。   民間有句諺語:“伴著你生與死,是一把庫姆孜琴”。也就是說,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隨時反映 著人們喜 ...

布林錫伯族民俗

  錫伯族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察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34年(清乾降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4000人,到伊犁駐防後而發展起來的。伊犁州現有33435人。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 ...

布林俄羅斯族民俗

  伊犁州的俄羅斯以塔城地區最多。俄羅斯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聚居的村落稱為“歸化村”。解放後,改稱為“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   俄羅斯人最初是18世紀從沙俄遷來的,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遷來的更多。據 ...

布林塔塔爾族民俗

  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塔塔爾語屬阿勒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進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並防止食物濺在衣服上。全家人圍坐一圈,中間餐桌上放一塊餐布,吃飯時習慣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飯,要先送給長者,然後再按年齡 ...

薩嘎節——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個特定節日——薩嘎達瓦節,藏語意為氐宿約(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創始人施迦牟尼誕辰、成道、圓寂和文成公主進藏的日子的日子,也是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在薩嘎達瓦節那天,拉薩的大街上總是人頭篡動,藏民們圍繞著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外牆轉經,3條主要的轉經路上滿是信徒。整個拉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