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帝嚳與顓頊誰先為帝

帝嚳與顓頊誰先為帝

  顓頊先為帝。

  帝嚳,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囂,是太祖黃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辛。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

  顓頊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丘,號高陽氏,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逼令順從黃帝族的教化。當時南方苗族又逐漸向北發展,自顓頊到禹,傳說中常見苗族、黎族與黃帝族的不斷衝突。

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出自《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顓頊與共工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首領,顓頊所在的部落疆域遼闊,而且顓頊將部落治理得非常好,這引發了共工的嫉妒心,顓頊與共工所在的部落曾發生過一場大戰,戰爭中還意外撞塌了不周山,戰爭最後,共工不敵顓頊,最終顓頊由此統一了華夏民族。

關羽與劉備誰先死

  關羽是被孫權的手下潘璋部獎馬忠所擒,孫權見關羽和關平不肯投降,就殺死倆人,關羽死後,劉備和張飛要為關羽報仇。途中,張飛因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所殺。劉備率七十萬大軍為關羽報仇,卻被東吳陸遜用火攻—火燒連營,大敗。

  關羽,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李斯韓非拜荀子

  李斯為先,是師兄,韓非是師弟。   李斯在荀子門下時間長些,學成儒家後再學法,有時候就有些優柔。   而韓非不同,他覺得儒家的方法行不通,而改學法家,所以,對於法家的理論來說,韓非更純粹更徹底,但李斯更適合理政,韓非比較適合改革。 ...

商務禮儀中掛電話合適

  打電話是人們在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的溝通手段,而接打電話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在商務禮儀中,一般是客戶先掛電話為宜,並且接線員應提醒客戶是否還有疑問或要求,因為如果自己先掛電話,若有未盡事項在找客戶,會讓別人覺得丟三落四,服務質量差。在商務活動中,為了體現相互尊重,需要透過一些行為準則去約束人們在 ...

武則天狄仁傑逝世?

  1、狄仁傑逝世早,狄仁傑於700年逝世,武則天705年12月16日逝世。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2、武則天(624年-705年12 ...

武則天狄仁傑逝世

  1、狄仁傑逝世早,狄仁傑於700年逝世,武則天705年12月16日逝世。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2、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 ...

韓愈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1、韓愈和柳宗元發起了古文運動。這一運動發起於中唐,但它的成功卻在北宋。中國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2、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以此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援和社會上的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鬥爭浪潮 ...

王維合稱王孟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 ...

王勃並稱初唐四傑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王勃: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人,出身儒學世家,王勃為四傑之首。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