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康有為是什麼年代的人物

康有為是什麼年代的人物

  康有為,生於1858年3月19日,於1927年3月31日去世,是清末,近現代的人。

  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晚年別署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遊記》、《廣藝舟雙楫》等。卒年七十。

康有為是什麼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

康有為眼中的“國民意識”:責任、平等、民權、文明

   康有為 與西方不同,中國古時的文人似乎對“國民意識”不很注重。受君權思想影響深遠的中國,直到明清才出現一些提倡民主的思想家。而從歷史上考察,對作為近現代意義上的“國民意識”的呼籲與探討,始於康有為。把立國、救國與國人是否具備國民意識緊密聯絡起來,構成康有為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為推動變法,康有為主持成立了保國會。在《保國會章程》第四款中重申保國會對於國民的責任和義務,即:“為保人民種類之自立。”在康有為看來,這種新的國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意識或精神呢?

  首先,國民應該具有責任意識。每個人由於生於某一國家,必然受到祖國文化的薰陶和洗染,這使他具有了對祖國的國民之責任。若人們逃離祖國,任由國家滅亡,國民就完全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其次,在康有為看來,國民應該具有平等意識。康有為在很多論述中均強調了國民的平等。由對國民之間沒有貴賤,不可“妄分流品”的探討,康有為以激越的情感批評了中國傳統社會一個最大的不平等,就是男女之間的不平等。

  康有為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對婦女的迫害與排斥的現實弊病是,對婦女的不平等對待使得國民數量驟減一半,其國家無論在“公理”或“厚力”上均處於不利境地,如果能夠反其道而行之,則可以既得“公理”又得“厚力”。康有為強調國民平等意識的意義在於,唯有全部國民之平等,才有望形成舉國同心、上下一致的力量。

  康有為又明確地提出,國民應該具有民權意識。民權意識是指公民普遍自覺到所享有的權利,而且這種權利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利害干涉而隨便更改或變易。

  最後,康有為大力倡導國民的文明意識。這裡的“文明”主要是指文化知識的獲得與道德精神的高尚。由於傳統社會里歷來行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致使一般的普通民眾沉浸於不聞不問、聽天由命、渾渾噩噩、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以愚昧的民眾如何能振興國家呢?康有為敏銳地指出,如果國傢俱有文明的國民,國家會愈加文明,如果國家充斥著愚民,就有亡國絕種的危險。可見,康有為強調國民的文明意識的目的,依然源於對國家強大、民族興旺的現實願望。

  康有為從如何塑造國民,如何樹立起新的國民意識出發,在不同的情形、條件之下,大力弘揚或強調了傳統社會缺少、缺失的諸如責任、平等、自由、獨立、民權、文明等近代國民意識,在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國民的概念成為近代中國改良維新思潮和運動的重要組成成分,在愚昧、封閉、保守的清末社會,這無疑是康有為推動封建中國的現代化轉型的首倡之功。


有為越老越喜歡幼女,六個妻妾真逍遙

  我們分析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把他的著作或者活動與他的私人問題分開,雖然二者有很大的關聯性,但它們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康有為呼籲維新,禁止婦女纏足,但他一生娶了六個老婆,大都是年幼的女孩子,這位大佬是為什麼這般鍾情未成年少女呢?   康有為作為倡導維新運動的核心人物,也曾提倡婦女解放,其中最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反 ...

有為的變法思想有什麼特點

  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總體上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透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 ...

有為結局

  1、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終於採納康有為的建議,下詔變法。6月16日,在頤和園勤政殿,光緒帝特旨召見康有為。光緒帝命他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楊深秀等人入軍機處任章京擔負具體職務,推行新政,為了便利康有為為皇帝出謀劃策,光緒又特許他專摺奏事。   2、在百日維新中,康有為充當了政 ...

有為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康有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是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二是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 ...

有為的核心主張

  1、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   2、先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其後他以上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康有為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建議和設想反覆向皇帝提出。   3、在我國曆史上, ...

有為是個什麼樣的人

  康有為是個積極尋求變革,上下求索的資產階級的改良派。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 ...

有為是怎麼死的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光緒二十四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