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廈門藝術學校是怎麼樣

廈門中秋風俗

  農曆八月十五,是人們閤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 6 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 6 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裡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於是與當年駐紮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臺灣, 300年多來臺灣也很盛行。

廈門金瓜樓

  

  金瓜樓,現編泉州路99號,因樓頂有兩個"金瓜"而得名。

  金瓜樓建於1922年,“金瓜”澄黃泛金,8條瓜稜十分明顯,8個稜角春草飛卷,神韻古樸,這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奧地利薩爾茨堡等城市均可見到。它既有羅馬建築的因素,又有洛可可藝術的美感,加上金瓜的瓜絡縱橫密綴,交錯繁衍,故又有瓜絡綿延、吉祥富貴之寓。所以,旅菲華僑黃賜敏1924年相中後就立即與賣主成交了,買下作為住宅。金瓜樓不僅因“金瓜”是鼓浪嶼一千多幢別墅中唯一的,其門樓也頗有特色,可與藩婆樓、海天堂等別墅的門樓相媲美。門樓為二層,頂為歇山頂,重簷翹角,翹角與“金瓜”的稜角相互呼應,裝飾得如古城門一樣,門內藍天高懸,頗富內涵,不愧為獨具風采的一座門樓。該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裝修的別墅洋樓,全部樑柱、簷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窗是歐式的,均裝百葉。內部的廳堂布局又是中西結合的,既有中式的廂房和公用的廳堂,又有歐式壁爐和寬廊。這種用中國傳統工藝裝飾洋樓的手法,反映了廣大華僑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金瓜樓的獨特風格。

  黃賜敏有8個兒子、2個女兒。1947年,部分眷屬赴菲律賓定居,金瓜樓由房地產部門代管,住進了四五戶人家。1980年,黃賜敏的三媳婦從菲律賓回來欲辦理產權手續,因諸多家事尚待處理,故現仍然叫“黃賜敏別墅”。黃的兒孫遍佈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頗為興旺,真可謂“瓜絡綿延”。如今兒孫們也相繼回來尋訪祖根,看望祖業。

廈門疍民的人生禮俗

  

  1.命名:

  廈港疍民的名字富有時代與地方特色。疍家男孩名字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以出生地命名,疍民四處漂泊,有的在什麼港口降生就叫什麼名字,臺灣、澎湖、香港、金門、浯嶼、東山、汕尾、海南等都有。據查證,名叫臺灣的有3人,叫澎湖的有7人。有的在大海出世,乾脆就叫水生或海生;另一種是按照疍家舊時的習俗,認為孩子的名字粗俗低賤,比較好餵養,於是阿豬、阿狗、阿牛、阿馬、阿屎、阿尿、屎桶、糞掃都成了名字。有的叫銅貢、芋包、大呆、大怣、也是貧賤苯傻的意思;還有一種舊時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就把男孩命名叫來逗、到陣,意思要男孩子成群列陣。

  2.婚俗:

  廈港疍民的婚俗與眾不同。在連家船、夫妻船階段,疍家青年結婚,男家把船靠到女家,媒人扶著新娘過船,於是海上又增添了一艘夫妻船。如在岸上結婚,漁姑出嫁坐的是黑轎,而且是夜間過門,與陸上人家坐紅轎早晨過門剛好相反。此種風俗被稱為“以黑克紅”,寓意漁姑歹命變好命,晦氣變福氣。港中有一些捕魚兼運輸的水居之家,俗稱“五帆”,舊時只能族內自相婚嫁。有女待字則船上蓬頂必放時花一盆,嫁時剪花隨嫁,成為疍民習俗的獨特風格。

  3.喪俗:

  疍家的喪葬也有一些獨有的習俗,如在海上亡故的,要進行海祭和招魂。家有喪事,漁家姑娘頭上的紅碰紗要換成藍色或青色,孝男孝女上岸料理喪事,必須在完結後換掉衣服,理髮洗浴,然後才能帶著金銀紙之類下船燒香祈保平安。


廈門南華路——625年前城隍廟遺蹟

  上世紀20年代,因為要修建馬路,城隍廟前殿被拆毀,剩下正殿、偏殿以及後殿。   隨後,廈門城隍廟又經歷了多次磨難。日偽時期,城隍廟被佔為東區保衛團(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民國時期,又成為中華保(相當於現在的中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上世紀70年代,由於城市發展要修建醫院,廈門城隍廟被全部拆除。   後來,廈 ...

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

  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的前身是“天福興”高甲戲班。1931年,金門和同安蓮河的藝人重組,各取地名頭一個字,再加上大吉大利的“升”字,定名金蓮升戲班。   1951年,金蓮升戲班到廈門、漳州演出,獲得好評,遂留在廈門。1953年,正式命名為“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 1960年,劇團赴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屈 ...

廈門萬石巖天界寺

     在萬石巖西側的醉仙岩(古人說它山勢猶如仙人醉臥,故稱之為“醉仙岩”。 天界寺頂峰的大岩石,形似一隻蹲著的駱駝,被稱為“駱駝峰”,有一座清初月松和尚募化興建的天界寺。昔日寺僧晨間撞鐘108下,聲聞遐邇,因而有 “天界曉鍾”之稱,為 廈門小八景之一。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洞名“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稱為“ ...

廈門風俗

     鹹粥本是廈門人所喜愛的,好吃又省事。辦喪事的時候,孝男孝女只負責哭泣,幫忙的人很多,三餐又無法正常,往往煮鹹粥來招待,無形中鹹粥便成為喪事必備的專案之一 。現今大生裡火葬場也有專門煮鹹粥來供應守靈的人。這樣一來,辦喜事時,當然就視鹹粥為大忌了。 ...

廈門酒俗

  廈門人喜歡飲酒,但酒恰很好,喝得醉如爛泥或亂髮酒瘋的是極少數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們基本上把酒當作藥物來看待。廈門俗語‘小酒小人參",適量的酒對人的健康,尤其是對老人和產婦,是有益的。因此,廈門過去有名的酒是藥酒,"春生堂"、"萬全堂"、"松筠堂 ...

廈門春節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9-6 中國食品科技網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閤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 ...

廈門特產有哪些

  廈門藥酒歷史悠久,其中萬全堂、春生堂、松筠堂三種藥酒,都有2百多年曆史。藥酒是藥材和酒的融合體,具有藥的療效,酒的作用。廈門釀酒廠生產的藥酒,除萬全堂、春生堂、松筠堂的傳統產品外,還增加了固本藥酒、衛元藥酒、月桂補酒、烏雞白鳳酒、鹿茸真補酒等品種。 二、餡餅 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