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廣州喪葬習俗十分講究

廣州喪葬習俗十分講究

  有人說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註定的,所以根本不用害怕”。對於那些過世了的人。我們只能送上我們最真誠的祝福。祝福他在另一個世界可以過得更好,早聽說廣州的喪葬習俗十分講究,今天終於找到了一些資料瞭解廣州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1、送終

  病者為長輩,在臨終彌留之際,家中所有兒孫要守候病榻前“送終”。逝後,即在其床前燃香點燭、化紙錢,並於床頭點長明燈(以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放一把黑雨傘,給死者兩手各置一飯糰,意謂讓死者安然上路到陰曹地府。

  2、報喪

  由兒子向舅父家報喪,報喪孝子要穿孝服、著草鞍,見到受報者要下跪,向對方泣訴喪者死期、死因、出殯日期後即離開,一刻不能停留。

  3、入殮

  由喪家長子拿新瓦堡率全家親屬到門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謂之向水龍王“買水”),為死者淋浴、梳洗、更換衣服。衫褲件數為3—5件,多的放棺陪葬。穿的衣服不扣鈕(有鈕也要切掉)。一些山區習俗給死者嘴裡放煎蛋,縣北境則多以硬錢幣置於口中(意為其子女是孝順的)。

  死者人棺後則抬至門外空地停放(城鎮街坊和大洲、白垢部分鄉民習慣把棺材停放在屋內廳堂)。至出殯日,早晚由喪家大小人等裝飯、上香,下跪哭泣供祭。死者生前使用的床板、床凳拋到水塘或水坑浸泡。

  4、出殯

  村中不分姓氏,各戶均派人參加送葬。葬前,一般請道士做道事,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錢人家更講究,請道士“唸經”、“哺齋”1-3天。死者女家親戚前來弔唁,喪家主要成員要穿孝服、持孝棍齊出門外下跪相迎,待親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並勸慰節哀)才起身。

  出殯時,密鑼開通,道士吹牛角,其聲悽婉。抬棺上山時,喪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隨送葬,沿途鳴炮、撒紙錢、穀殼,俗稱“路錢”,以作幽冥之資。其餘送葬人由主家備發給一白布條,男扎左臂,女扎額頭,送到中途,就可返回,喪家親屬要直送到墳地,待安葬下土後才能返回。

  參加承辦喪事的人員回主家吃頓索餐,主家兒子向他們謝孝,表示其感激之情。次日復墳、修整墳墓後再祭奠。

  5、安靈

  主家辦完安葬後,立靈堂於正屋廳堂,早晚上香,從立靈之日起,逢七日燒紙祭奠,“三七”和“五七”請道士做道事,滿七七(四十九天)再請道士做道事,把靈堂的一切搬到門外焚燒,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無用的焚燒,有用的則在化靈的“火焰”中拋過,謂之“過火河”。

  主家大小脫孝服、更新衣,女的換紅頭繩,並備紅棗、餅食、果品,由道士將死者“靈魂”送入宗祠神位,謂之“祖憲”。至此,喪事完結。

  一些年歲較高的老人去世,說是“好命”,一些送葬者,喜歡拿一隻殯葬之日所用的飯碗回家使用,據說能延年益壽。明、清時期,父母喪後,守制三年,名曰丁憂,有官職者要離任,儒生不準赴考,家門不貼紅紙對聯,不辦婚嫁喜事,衣不華麗,行不遠遊,謂之守制,又稱守孝。

  解放後,舊式喪禮習俗已逐步簡化或淡化,尤其是70年代後,興起開追悼會,親友送輓聯、花圈等擺放追悼會場兩旁,會場正中懸掛死者遺像,由主持人宣讀悼詞致哀。但農村相當部分地區仍按舊俗。

漳州喪葬習俗的講究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都會有一死,赤裸裸來到這世上,也要赤裸裸的離開,但是,離開的時候要風風光光的,漳州文化中對待逝者的禮節可是很講究的,往下看。看小編給你解說。

  古時,漳州人辦喪事常因迷信風水,企求吉穴而停柩不葬,棺材停放在佛寺、野外或家中,久的竟達數十年。南宋朱熹知漳州時,曾明令禁止這一陋俗,限一個月內安葬,“如違依杖一百,官員不得注官,士民不得應舉”。但停柩不葬的陋俗並未禁絕,直到清代蔡世遠還指出閩人有的“不修人事,專恃吉地以為獲福之資,遂有遲至三年而不葬者”。清末,漳州還有貧窮人家將父母的靈柩停放在廳堂中,三餐時權當飯桌,全家圍著棺柩吃飯。民國以來,隨著科學知識的日漸傳播,愚昧的停柩不葬陋俗終於慢慢消滅。

  送終

  在漳州,長輩壽數將盡,眷屬要日夜守護在病榻前,子孫即使在異國他鄉也須回來送終。病危者若為女性,還須及時通知孃家。老人瀕危時,家人應先整理正廳,將神明及祖先牌位用紅紙或米篩遮住,俗稱“遮神”。兒孫要趕到病榻前,聆聽遺囑,死者臨終有兒孫到齊才算“有福氣”。現在漳州的風俗,老人斷氣後,兒孫要不斷呼喚老人,期望透過呼叫將死者的靈魂招回陽間,這就是古禮“復”的孑遺,俗稱“精神”或“叫精神”。呼叫一段時間老人均無反應,即可確信已經去世,下輩親屬一律下跪,脫下鞋帽,女性要披頭散髮,喪眷哀號痛哭,並在屍體未變冷之前及時為死者翕閉雙眼,把四肢和頭部與身體擺直。有的家庭在病人彌留之際,要請和尚、道士或長者為病人誦經。

  舊俗,瀕危者未斷氣之前,後輩不許啼哭,抑止不住悲傷也只能轉身掩面抽泣。

  發喪

  發喪是辦喪事的開始。輩分高的人要辦得隆重,輩分低的人喪禮從簡。

  初遭喪事,孝子心情哀慟,不能視事。喪家往往要請親族中德高望重,熟悉古禮的長者代主喪事,安排一切。孝子也要完全根據長者的吩咐行事。

  長輩謝世,子孫應及時通知親友,並告以大殮成服和出殯的日期,通知親友參加喪事,也通知“有喜”的人迴避以免沖剋。

  漳州人報喪,忌諱說“死”字,而改說“老去”、“無去”、“行去”、“過去”、“過身”、“過往”,小戶人家死了人多以口頭報喪,並請人互相轉告。大戶人家則要正式發訃告,包括由宗親、姻親、世交代告的寫在紅紙上的“公啟帖”和孝眷自署的“白帖”。有的地方,死了祖輩要鳴鐘鼓告喪。但死者若仍有直系長輩健在,則不能鳴鐘鼓。

  報喪時,死者的子孫要披麻戴孝,奔赴親友家門口叩首報喪,對方均不必還禮。有的地方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的門,如要送喪帖訃告,也只能從門縫塞入。報喪人來去匆匆,故漳州人譏行路匆忙者為“報死”。

  搬鋪

  依古禮,老人病危時應將鋪位搬到廳堂中,俾得以壽終正寢,並用斂衾覆蓋起來。

  漳州士人之家按古禮搬鋪,讓長輩“死得其所”。搬鋪時,必須頭在前,腳在後,如果病危者父母尚在世,則不能搬到正廳,只能將鋪位安放在後廳或正廳的側旁。該風俗也從漳泉帶到臺灣,《臺灣通史》記載:“父母病篤,置床堂左,謂之‘搬鋪',易簀之義也”。但民國以後,漳州民間大多是等死者斷氣之後才行搬鋪。

  死者斷氣後,子女(媳)要為其擦洗遺體,趁屍體尚未僵硬換上死者結婚時穿過的白色內衣褲,稱“貼dah7肉衫”。然後將屍體移置廳堂中的鋪上,死者仰臥,身上覆蓋布衾(白布製成,鑲紅邊,長足以蔽足,俗稱“天地被”),也即“用斂衾”。死者頭上覆蓋白布,頭下枕以磚塊墊紙帛。死者在廳堂裡的鋪由三塊木板拼成,喪事是死者單身上路,所以忌雙,無論什麼都要用奇數(單數)。

  死者在廳堂裡的位置依死者的輩分而定。如果是未婚而殤亡,則要放在角落裡。一般的安放位置是男屍偏左,女屍偏右,頭向內足向外,也有將死者橫放在廳堂中以避免“擔楹”。死在外面的屍體不能入屋,必須在屋外搭棚停屍。

  帆綾

  搬鋪後要在鋪前張掛“綾”(白布做成的幔),將死者遮擋起來,這相當於古禮的“帷堂”,漳州稱“帆(張掛)綾”。以前漳州的大戶人家有掛多重白綾以示隆重,多者達到九重。掛上九重白綾者,子孫須在死者身邊守靈,不得走出綾外。

煙臺喪葬習俗有什麼講究

  人固有一死,其實不必把死亡看得那麼可怕。

  只是對於逝世者該有的尊重要有,該走的程式要走。

  本文將帶你瞭解煙臺文化,看看煙臺喪葬習俗有什麼講究。

  原墳、燒七、燒百天、燒週年、燒三週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週年、燒三週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

  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

  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

  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週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週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週年拜,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杭州喪葬習俗有什麼講究

  逝者安息。關於喪葬的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會有什麼樣的講究。   如果你想要了解杭州喪葬習俗有什麼講究,那麼看本文一定就沒有錯了。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杭州文化,看看其中的喪葬習俗有什麼不同。   送終   杭俗:當病人彌留之際,應力求全家人全體趕齊“送終”,諸如子女、兄弟姐妹遠在異鄉,怕趕不上,家裡人總要想方 ...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廣州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