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廣西黑衣壯獨特的取名習俗

廣西黑衣壯獨特的取名習俗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壯族是廣西那坡縣的主要民族,遍佈全境,按自稱和語言劃分有12個族群之多,如布壯、布央、布峒、布農、布稅、布依、布路、布省、布決、布擁、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壯稱為黑衣壯,總人口51800多人,佔當地壯族總數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有相當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壯,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壯。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黑衣壯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儘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們勤勞、節儉、家庭關係和諧、社會安定。

  過去黑衣壯地區孩子的取名是嚴格按照“鄧、趙、馬、關、康、機、皇、帝、將、佛、元、項”等12字來命名的,而現在只有對女孩子才這麼作。取名時,師公把這12個字分別寫在不同的紙片上,做成12個籤,放在一個小碗裡,由孩子來抓,孩子不會抓的,由其父親、祖父來抽,抓到或抽到哪一個籤,孩子就叫哪個名字。可以叫以下名字中的—個:丁鄧、丁趙、丁馬、丁關、丁康、丁機、丁皇、丁帝、丁將、丁佛、丁元、丁項。

  如果多人同用一個名字,則在其名字後面加上其兄或其弟的名字,以示區別。例如其兄名字叫黃文權,其妹的名字“刁—鄧”就叫“丁鄧權”。鄧、趙、馬、關等12個字是名而不是姓,是平常所說的乳名。這12個字,如果不讀書就喊到老,如果讀書或辦身份證,就改用書名。另外,婦女結婚生孩子之後,再也不能喊其乳名了。在黑衣壯地區,不僅孩子取名要使用這12個字,而且起房子、吉慶時也要使用。黑衣壯用這12個字給孩子取名,主要是傳統的沿襲和圖個吉利。這12個字可能是歷史上12位有名人物的名字,它們是神的化身。

壯族黑衣壯傳說及傳統習俗

  在壯族文化中,壯族的服飾保留著最傳統而樸素的特點,整個民族以穿黑色為美,並且以實用為主,沒有太多的裝飾和考究。

  那麼,為什麼壯族會有這樣的習俗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黑衣壯族服飾是至今仍然保留著最為傳統,最具有特點和內涵的壯族服飾。它不但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民族的標記,而且在穿戴上講究實用,款式大方,樸素美觀,別有風度。

  男人穿的是前蓋大襟上衣,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這種裝束便於他們進行勞動和在山裡行走,古裝的男裝,頭上還纏著圈成數圈的黑布頭巾,腰間繫上一條紅布或紅綢,以示驅鬼趕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氣概。

  婦女的服飾更具特點,無論是老婦,還是中青年婦女或少女,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繫黑布做成的大圍裙,頭帶黑布大頭巾。其圍裙既寬且長,戴時能系周身有餘,裙底垂掛到小腿下部,具有一裙三用的特點:一是作為裝飾用,將圍裙戴上後,經過善折巧扮即將圍裙一角往上打折成三角形繫於裙頭(前身),使婦女更瀟灑美麗;二是趕圩或走親友、到孃家的時候,可將圍裙底翻卷上來作成小包袱,用以包裝衣物、針線和日用雜貨等;三是在勞動的時候,可把圍裙捲上來作鬥形的袋子,以便容納在勞動中撿來的少量萊豆類和零星的雜糧。

  婦女頭巾都是一塊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戴時先圍繞在頭上圈,然後翻折擺佈成火稜彤的圖樣,罩在整個頭上,再把頭巾的兩端分別垂掛到雙肩上,看上去樸素美觀。同時還可以當做帽子遮蔭用。他們的衣邊、衣角、袖口、裙邊和頭巾的四邊都用紅布或黃布剪成小條以後鑲捆上去,有的則用紅、黃、藍色絲線繡成波浪形的線條,使黑中襯出紅、黃、藍色的線條來,清雅明亮,色彩協調。再加上頭髮插著龍頭形的假簪,頸項上帶有銀鏈或項圈,手帶銀圈、玉鐲,耳掛珍珠耳環等,使人一看,黑中閃豔。樸素之中亦有玲瓏之美,表現了她們獨特的審美觀。

黑衣壯奇特的婚俗

  

  族內婚制

  黑衣壯從古至今一直實行嚴格的族內婚制,即只有雙方都是黑衣壯的男女才能通婚,不能與黑衣壯以外的壯族其他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其婚姻半徑僅限於分佈於全縣的51800人的黑衣壯人口中。這種約定俗成的婚俗,對任何黑衣壯人口都具有絕對的約束力,不管是在家務農的黑衣壯,還是在外工作的黑衣壯,也也不管是初婚的黑衣壯,還是再婚的黑衣壯,都會自覺地去遵守,而不需要什麼強制措施。外出工作的黑衣壯也要找一個黑衣壯伴侶,除非特殊情況。當然,黑衣壯的族內製並非是那種近親結婚的族內婚制。法律規定的近親結婚是指直系血親和血親三代以內通婚的。黑衣壯從來沒有直系血親和旁系血來三代以內相互通婚的現象,其祖先早就懂得近親結婚不利於族人個體素質的提高,也不利於民族的發展,因而規定直系血親和七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通婚。其所以至今還保留只能在黑衣壯之間通婚的習俗,原因有四:一是祖先傳統的沿襲;二是為了保恃"黑"的傳統;三是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築構了族內婚長期存在的"保險櫃";四是周圍民族難以適應其風俗習慣,因此不敢向其通婚,或適應其風俗習慣,敢於同其同婚但遭拒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特別的入贅婚

  招贅是許多民族都有的婚俗,但黑衣壯的入贅婚有自己的特色:黑衣壯男子入贅之後,仍然保持自己的姓氏,而其孩子則頭一個跟母姓,次一個跟父姓,依次類推。如果只有一個孩子,那麼只能跟母姓了。贅婿在其他壯族族群有改從妻姓現象,而黑衣壯沒有。男方要在女方神堂上立上自己姓,男方和女方在家庭中擁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從來不受歧視。入贅後若妻子過早去世,女方家可另為其續絃。

  情定終身“風流節”

  黑衣壯過著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傳統節日。在“風流節”等傳統節日中,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來到百年老樹下或大草坪上相會,紅美帶是黑衣壯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寫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紅美帶拋入大簸箕中,經攪和後各自抽出一個,得出的紅美帶上寫有名字的人就是你的夢中情人。青年男女透過“紅線傳情”對唱情歌、互贈信物而情定終身。歌聲裡寄寓了黑衣壯的生活理想,也體現著他們堅韌、樂觀、勤勉的優秀品質。

  如今,青年男女雖然可以透過歌圩等場合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要經過媒聘、定命、納幣等一系列禮儀。

  夜間娶新娘

  黑衣壯的婚禮都在夜間進行。新娘出門後,不得回頭看孃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則,被視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過門入洞房後,對送入洞房的飯菜,只能象徵性地吃一點點。至午夜雞叫頭遍時,新娘必須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孃家。此後,每個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幫工,小住二三日後,新娘又返回孃家與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懷孕將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來,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處。


廣西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 ...

廣西南丹的端午習俗-遲到過端午

  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中堡苗族鄉的苗族同胞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苗族端午佳節。每年這個時候,苗胞們都輪流走村串寨,共同分享香噴噴的粽粑。   眾所周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但鮮為人知的是,南丹縣中堡苗族鄉苗胞們卻不是在這一天吃粽子,因為他們的端午節不在這一天,而是農曆五月二十 ...

取名習俗

  德昂族子女的名字,一般由父母取,有的請親友取名,目的是希望孩子順利成長,不生疾病。對生下來體弱多病的子女,家長們還到類房請佛爺再取一個名字。德昂族給子女取名,習慣按屬相和排行取名,也使用漢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先(龍)、沙(蛇)、牙(馬)、麻(羊)、新(猴)、收(雞)、尺(狗 ...

焉耆取名習俗

  焉耆回族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個"經名",習慣上把這種名字叫"小名"。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時請阿訇唸經起名,男嬰一般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先 聖、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親)、"木合買"(穆罕 ...

廣西話哪裡的地區最標準

  壯語個方言土語本身沒有哪個地區最標準這種說法,但現代壯語是有標準的,現代壯語是以武鳴雙橋鎮方言為標準音點,以壯語北部方言通用詞為基礎創制而成。   壯語是壯族人使用的一種語言。中國的壯語主要分佈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西部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壯語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 ...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喪葬習俗有: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 ...

重陽節各個省市獨特習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