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印象中的一樣,朝鮮族的民族服飾極有特色。年輕女子往往穿著質地華貴、色彩豔麗的長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樣身著漂亮的長筒裙,只是顏色以素色為主;男子則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多穿長袍。兒童也著長裙,並在衣裙的袖口處配上七彩緞,色彩明亮。
像我們印象中的一樣,朝鮮族的民族服飾極有特色。年輕女子往往穿著質地華貴、色彩豔麗的長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樣身著漂亮的長筒裙,只是顏色以素色為主;男子則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多穿長袍。兒童也著長裙,並在衣裙的袖口處配上七彩緞,色彩明亮。
信陽古代民間衣著儉樸,式樣近於中原,長袖寬腳。闊擺肥腰,服色以藍、灰白、黑為主。近代以來變化很快。清末、民國時期,平民男子上衣較肥大,老人上衣較長,最長者可過膝。式樣大致分為大襟式和對襟式兩類。對襟式多為短褂,胸前對開,或釘口,或扣結,扣多少不等。大襟式多成袍狀。褲子腰肥、腿粗。東部愛在夾褲外套一
條有腿無襠的棉套褲,俗稱“叉褲”。婦女上衣一般為大襟右衽式,下著大腰褲,中老年婦女則多扎褲腳,城鎮女子穿長裙較多。春、夏、秋衣著較單,冬季穿棉的不多,穿棉褲者更少。農忙季節,男子多穿短褲,光著的上身搭條1尺寬、3尺長的手巾,或披塊1平方米左右的披單,既可作汗巾,又可作墊肩。官宦紳商穿著講究,長衫馬褂為日常主要衣著,冬季穿棉袍,外加坎肩或“八團”(即8個碗口大小的團花)馬褂,以顯示富貴之氣。冬季裘衣、皮襖。女性中穿短8寸旗袍者為數不少,領口多飾以各色金屬花。民國中後期,城鎮流行中山服,潢川、信陽等較大城鎮中,穿西服、打領帶者漸多,女子穿旗袍更為普遍。
新中國成立初期,男子通常著中山裝、軍幹服,女工作人員穿列寧服,農村女子多為對襟花褂,大襟褂限於中老年婦女。20世紀50年代後期,學生裝、工作服比較流行。女子穿裙者普遍。“文化大革命”時期,不論男女,均以著草綠色軍服為入時。80年代以來,穿著趨向時裝化、流行化、性別化。
苗族服飾,男子差別不大,多著大襟或對襟短衣,下著寬腳褲。女子服飾則各地差異較大,有的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有的地區著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緣有寬大花邊。特別是頭帕,形式多樣。鳳凰境內多用長達2丈多的花帕,花垣、吉首等地喜用短青帕,瀘溪、古丈等地則喜用上繡青色花蝶的白帕。苗族婦女衣服上的花色,很少重複,圍兜花帶富有特色。
土家族服飾,男子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繡有花紋、圖案,如著褲裝,則褲腳就有兩三條花邊。姑娘額髮中分梳兩根長辮,已婚者則單辮挽髻,青絲帕纏頭,耳、手、足皆有銀飾。侗族服飾,衣的顏色有青、藍、紫、白等。男子多穿對襟衣,下著大褲管長褲,頭包青長帕。女子穿著地區差別明顯,通道、綏寧、城步、靖州一帶女裝多穿無領右衽寬大短袖上衣,襯胸襟,下著褶裙或長褲;新寧侗族女裝則為短領右衽大襟衣,鑲有鮮眉條或滾邊,下著褲腳鑲邊的長褲。
宜章莽山瑤族服飾
侗族婦女喜佩銀飾,有項圈、項鍊、手鐲、戒子、耳環、銀花、銀冠、銀扣等。瑤族至今仍好五色衣。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婦女服飾十分複雜,有的上穿無領短衣,下穿長短不等的裙子;有的著長可及膝的對襟上衣;有的穿後面長前襟短過膝的長衣。根據婦女頭髮梳理及裝飾形狀,有“盤瑤”、“平板瑤”、“藍靛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