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張敬偉:重建古城的利益驅動

張敬偉:重建古城的利益驅動

  

  重修古城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製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為中國城市化程序中的獨特風景。

  復建古城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種衝動,內在的驅動力源自權力。追溯其源頭,可從很多年前的城市 景觀、影視城建設、山寨景點建設等一波波的熱潮中找到影子。按照建設者的邏輯,這叫做“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自然,這裡有各地政府利用和開發當地歷史文化 資源發展經濟的積極意涵,可一哄而上,耗費巨資而為之,加之文化成了政績工程的幌子,這樣的古城復建就失去了意義。

  從新一波的古城復建潮中不難發現,最低的投資也有數億,一般都是數十億上百億,最牛的高達千 億。這些城市的主政者,要麼是想夢迴宋朝,再現國都的輝煌(譬如開封),要麼是夢迴上古,演繹古書中的記載的傳奇...可是美好的追憶或想象,都必須面對 嚴苛的現實。大凡懷古憶舊者,現實往往是不盡如意。的確,熱衷復建古城的城市,基本上屬於經濟欠發達城市。他們希望復建古城復活曾經的輝煌,用所謂的古城 軟實力提振現實的硬實力。

  這是城市決策者一廂情願的邏輯悖論。復建古城亟需的億萬巨資,別說復建城市拿不出來,即使透過多管道融資籌足了資金,復建的古城也未必能夠發揮出文化為經濟服務的作用。而城市則要揹負沉重的債務負擔,更加阻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因此,奉勸那些熱衷古城的復建者,不要耽於夢迴古城的文化迷思,而要著眼於現實,把有限的資 金用於城市基建尤其是民生上。有了城市的發展和現實的民生幸福,城市才是接地氣的。如果城市治理者,對歷史文化充滿虔敬之心,那就保護好現有的歷史文化遺 跡,而不是一邊丟掉和拆掉真的文化遺產,一邊複製出偽文化的建築垃圾。

  故而,古城復建者們,除了涵養現代城市文明理念和公共財政取民予民觀念,還需補上關於城市建築的歷史專業課。

  因為歷史厚重,中國不乏古城。可中國古城,能夠留存至今的,其實寥寥。王城帝京,現存於世的不過明清兩代的故宮;省府級別的也就是西安的古城牆了,那也不是秦漢時代的遺存,而是明代的遺留。因而,大多數所謂的古城,早已湮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代表,中國古代的城市文明並不發達。因此,從王朝帝京到州府縣城,從古文獻記載中的顓頊時“祝融作市”到建國前夕的城市,大抵都是同樣的城市建制:城為牆圍,牆開城門,外有護城之河,因而具有保守防禦性質(既防戰火,又御

  水災)。至於城內,基本上是以衙署為城的主軸中心,體現官員統治的絕對權威,市井生活不過是城的點綴。

  因為城是王朝權力的象徵和統治的標誌,而且具有防禦的基本屬性。因此,中國古代的戰爭,收官階段,往往是以攻城為高潮。新王朝對舊王朝的顛覆,往往是以燒城屠城和建城來彰顯其政治存在的。因此,古有項羽焚燒秦始皇阿房宮,近代有曾國荃焚燒洪秀全天京(南京)城...

  技術層面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容易為戰火所毀和天災湮滅。歷史傳統加上歲月消磨,一些古城的消逝就成為難以遏止的宿命。

  現代人應該承認這個事實,而且不妨對歷史反思,但不必以復建的方式來重現已逝古城,---不管現代人基於何種思維,復建的東西都是缺乏歷史文化精魂的現代建築,唯此而已。

張敬偉:48位名人傳記為何無人能寫?

  

  《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創作會

  中國作家協會今年啟動了浩大的《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工程。然而,截至目前該“叢書”還有 48位名人傳記無人接手,包括墨子、韓非、王勃、孟浩然、柳公權、溫庭筠、姜夔、馬致遠、吳承恩、王夫之、柳亞子、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中國作協副主 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13日表示,這是因為目前報名者尚不符合“叢書”要求。

  這48位傳主,是大學中文系必講的名人,他們的作品也常常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大學課堂,講述這些名人,必然要講他們的經歷和經典;中小學語文教材,往往第一個註釋就是介紹作者的生平。因此,這些名人的傳記,應該屬於最簡單的文學常識。

  也許正如組織者所言,這項工程前期宣傳不夠而不為人所知。可這種說法也不盡然,這項工程裡一 半以上的文化名人不是已經被人認領了麼?其實,真正的原因還在於組織者的苛刻。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所言,研究這些名人的學者很 多,也有人報名,但組織者因為他們不是文學家,因而要“考量考量”,這一“考量考量”就會嚇走那些愛面子的學者專家們。

  簡言之,48為名人傳記無人“認領”的原因是設定了所謂文學的門檻兒。其更多要求作傳者是文 學家,要把傳主寫成文學典型人物(何建明所謂“文學創作”),這自然讓很多專家不敢“認領”。哪怕這些名人傳記叢書的稿酬誘惑極大---發行量達20萬以 上,稿酬超過100萬元。

  中國人其實有修史作傳的傳統。從《史記》到《資政通鑑》,紀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這些 都屬於記述史實為主的史傳,和文學意義上的紀傳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史傳也好,文學上的傳記也罷,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因而,司馬遷、班固、司馬 光這些人,其實都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家,他們的職業屬於官僚,至多屬於史官。可是,他們以官僚職業或者史家專業的身份,寫出的史傳卻兼顧了信史與文學的雙 重屬性。

  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例,他在大家熟知的《史記·陳涉世家》中,描寫陳勝對同伴言:“苟富 貴,無相忘”,並傲然而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典型的文學家言的細節描寫。在《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中,也有類似的文學筆法。 正因為如此,魯迅先生評價太史公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信史和文學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因此,不要小覷專業人士的文學才能。一部傳記,尤其是歷史文化名人的傳記,固然需要文質結合,但質(歷史真實)更為重要,文(文學文采)不過是為質服務的。所以,對於48位文化名人傳記過度強調文學色彩,對於專業學者的求全責備,才是這些文學名人難以“成傳”的主因。

  事實上,若對研究這些歷史人物的專業學者寬容一些,他們起碼能夠保證傳主人生經歷的真實性, 也能深刻傳遞出這些文化名人的“文化味”來。而且,專業人士的文字也並非毫無華彩,街面上暢銷的一些明星學者的書籍,修辭煉句也是相當雋永的。若恪重於文 學家作傳,他們對傳主缺乏嚴禁的研究,因而對傳主的人生紀實和文化真實難以描摹。在此情勢下,他們也許只能發揮藝術想象甚至過度演繹,那就不成傳記而是小 說了。果如斯,龐大的網路小說者就可在百萬稿酬的重賞之下,把這些名人們演繹成玄幻的傳奇。

張敬偉:光明牛奶的尷尬

  

  尷尬的光明牛奶

  9月8日,上海多位訂牛奶的使用者發現,送到家中的光明牛奶出現酸腐異味。對此,上海質監局當天回應稱,已收到部分市民反映部分地區光明瓶裝牛奶有異味的情況,並進廠展開調查。對於事件最新進展,昨天下午光明乳業表示,共收到投訴952起。經初步分析,原因是:該批次產品從工廠下線後集中存放於大冷庫,為滿足當天的送奶上門服務,在配送前進行移庫的過程中,因車輛溫度沒達到標準導致其中部分產品發生酸敗。

  客觀來講,光明牛奶在國產品牌中還是有些市場聲譽的。新聞中述及的牛奶問題,亦屬於技術疏失所致。但是,光明牛奶的疏失變成輿論關注的大問題,實在是因為食品安全大於天,一點也馬虎不得,否則就會造成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質監部門行動很快,光明牛奶也很配合,並真誠道歉,一場可能再次誘發中國奶業危機的事件就這樣悄然落幕。

  光明牛奶除了慶幸,還須警醒反思。就在8月25日,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稱去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折算下來是抽查了幾十萬個指標,沒有一個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並猛發怨氣:“抽檢抽死人”。媒體自然是不依不饒,冷嘲熱諷一通。

  郭先生話音未落,光明牛奶就在運輸上除了紕漏---大批牛奶出現“酸腐異味”。這顯然讓郭先生難堪,更讓光明牛奶尷尬,因為這意味著,即使光明牛奶奶品質量沒有問題,但是在儲存運輸環節還存在著瑕疵。這也給中國牛奶以猛地棒喝,因為中國牛奶的問題不是單向的而是系統性的,是屬於“按下葫蘆浮起瓢”那種。這種系統性的痼疾,企業或懵懂無知,但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威脅生命健康權的定時炸彈。不管是多麼牛的中國乳業品牌,都無法讓人放心——即使奶業協會的某高層強調自己的孫子喝國產奶,或是郭本恆先生不服氣而發出的怨氣。

  有人說中國奶有原罪。因為中國人本不喝奶,因而視喝奶為生活改善的標誌,故而中國人初始喝奶時不太關注奶品質量,有奶就是好。國人乳品消費的低要求,讓中國的乳品業一開始就沒有提高奶品質量的意識。然而國人的消費習慣在進化,國產牛奶的品質卻不長進,三聚氰胺毀了一個三鹿,也讓中國乳業整體陷入危機中。

  從危機中走出來,無外兩個途徑:一靠完善和常態化的他律監管,二靠自我拯救。從郭本恆的埋怨國家抽查批次太多以及上海質監部門迅速介入光明牛奶的調檢視,近年來國家對乳製品行業的監管力度在提升。可是牛奶行業的自我救贖呢?不能說沒有,但以三聚氰胺的陰魂不散、皮革奶等中國乳業的醜聞頻然觀之,中國乳業並未真正反思,經濟人的牟利衝動依然,缺乏社會責任的基因缺陷難以療治。這,或許就是中國乳業的原罪所在。即以光明牛奶而論,在“酸腐異味”之前,還出現過“菌落總數超標”,光明總裁實在沒有理由抒發怨氣。

  所謂“抽檢抽死人”,消費者也有自己的修辭,若沒有“抽檢”,有問題的牛奶就會“害死人”。前一個“人”不過是經濟利益至上的企業“法人”,後一個“人”才是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你、我、他。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若監管者偏袒“法人”利益而輕蔑“自然人”權利,那才是真正的社會悲哀。

  中國乳業的流弊在於,即使是像光明牛奶這麼穩健的品牌企業,依然擺脫不了常發性的質量問題,中國還有多少放心奶可消費?

  當國產牛奶“有毒”造成了國人的消費恐懼,國產牛奶的前景一點都不“光明”。因此,國人透過網購、代購、出國採購等各種方式搶食進口奶,絕非崇洋媚外,實在是因為國產奶讓國人太受傷。

  國產奶要求得市場生存的空間,必須涅槃重生才行。


老外稱公租房“真幸福”諷刺誰?

   11月13日,北京市新聞辦與十八大新聞中心組織中外記者參觀採訪本市最大的公租房專案。中外記者們來到石景山區京原路7號公租房專案。已經竣工的8棟住宅樓,“穿著”鮮豔的黃色外衣,矗立在敞亮的小區中。住宅樓旁邊,幼兒園、超市、菜市場、公共食堂、洗衣房應有盡有。“北京老百姓“真幸福”!”第一次來到中國、中文還不 ...

假論文隱喻的中國學界悲哀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了一篇撤稿宣告,宣告“最古老的獵豹可能來自中國”這一說法不再成立。   最古老的獵豹不來自中國,不過宣告了古生物學的事實。但是隱蔽在這個事實背後的資訊卻相當的 耐人尋味。據悉,發出撤稿宣告的是上海科技館研究人員黃驥,他宣告撤回的論文名為《一種上新世晚期的獵豹,並 ...

為郭靖黃蓉立雕像為哪般?

     郭靖黃蓉雕像設計圖   郭靖、黃蓉是金庸《射鵰英雄傳》中家喻戶曉的人物。近日,襄陽傳出將以該小說中“襄陽大戰”故事人物為原型建造郭靖黃蓉“射鵰情緣”像,一時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   經媒體驗證,此事屬實。襄陽市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襄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施工單位等方面 鹹確認,襄陽市襄城區小北門廣場 ...

梁朝功夫真的是一個修煉修養

  王家衛籌備五年、拍攝三年的電影《一代宗師》,終於1月8日起在全國上映。雖然影片到底好不好看的問題引發了網上的大討論,但對於梁朝偉的表現,卻幾乎都一致說好。主演梁朝偉也接受了記者訪問,暢談了《一代宗師》給他帶來的改變。   梁朝偉稱出演《一代宗師》有很多收穫,第一身體好了,因為真的練了這麼多年,我也未曾試過 ...

三丰能文能武的修道人

     太極拳   張三丰一生的事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所有後世人的心中,越來越覺得神秘難測。所以有關張三丰的傳說也是非常之多。張三丰最後卒於何時,也無法考證,甚至有人相信張三丰一直活著,他長生不老,始終逗留人間。   張三丰,這個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極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塑造過他性格慈祥和藹、武功深 ...

“爭議大帥”作霖不要糊弄百姓

     張作霖父子 梳理張作霖的言論,仍讓人感嘆他的聰明絕頂。他敢於直明心曲,因此十二三歲時便得私塾老師的幫助。後來他更是放膽直言,多次對上司說自己只不過“為了升官發財”。   張作霖沒有多少文化,卻一點兒也不糊塗。奉系崛起之初,他常以李淵自況,一心為“張家王朝”創基業。隨著他勢力的擴大,輿論盛傳張作霖有野 ...

靈甫日寇最頭疼的第一恐怖軍

     張靈甫 抗戰期間,張靈甫歷任153旅旅長,58師副師長、師長,一直做到74軍副軍長。74軍被日本人稱為“中國第一恐怖軍”,幾乎參加了對日作戰的所有重大戰役,其頑強、勇敢的作風令日本人很是頭疼。   74軍之所以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與張靈甫息息相關。張靈甫被盟軍觀察團稱為“中國最能打的將領”,絕不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