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收時節,梁河縣德昂山寨的寨民就會將第一碗香噴噴的新米飯先送給牛吃。尤其是翁嫗們來到自家的牛廄前一邊親熱地撫著牛頭,一邊把一碗新米飯端給牛,好像在說: 我的老夥計,你辛苦了,快吃新米飯吧。
傳說很久以前,德昂山上有兩兄弟,父母都先後去世了,只留下幾畝山地和一頭老牛。哥哥好吃懶做,弟弟阿南勤勞善良。有一天,阿南在地裡幹活,幹得又累又餓。這時,老牛突然開口對他說: 阿南,你哥哥在家裡正烤牛乾巴吃呢,你快回去吧。 阿南聽了老牛的話,拔腳就跑回家,果真見哥哥在吃牛乾巴。阿南又氣又恨,就和哥哥分了家,房屋和田都歸給哥哥,他只要了那條老牛。阿南牽著老牛在一個山洞裡住了下來,準備開荒種地過日子。山洞外有一塘清澈的湖水,人們叫它仙女湖。一天,天上的七位仙女真的就飄落在湖裡洗澡。老牛在一旁看見了美麗非凡的仙女,心裡想讓阿南娶一個仙女作妻子,便悄悄把一個仙女的衣裙藏起來了。夕陽西下,仙女們穿上衣裙飛回天宮去了,留下的那個仙女找不見衣裙著急地哭了。老牛走近她勸說: 天宮雖然富麗堂皇,但是聽說很寂寞。這裡有一個英俊而勤勞的青年,如果你願意留在這裡跟他生活在一起,他一定會給你帶來幸福和歡樂。 她是七仙女名叫扎蘭,在老牛熱情誠懇的撮合下,她高高興興地和阿南成了家,生了孩子,小日子過得比山崖上的蜂蜜還要甜,可是有一天,抱著孩子的扎蘭無意中發現了丟失的衣裙,她剛穿起衣裙就飄然離地,飛回天宮去了,從此天帝不許扎蘭重返人間。老牛來到天宮央求: 天帝呀,為了讓阿南和孩子過得好些,請施給他們一點五穀的種子吧。 天帝最終被老牛的好心所感動,給他們五穀的種子吧。 此後,德昂族學會了種莊稼。人們都說這是老牛給德昂族造的福,所以每年秋收之後,第一碗新米飯要先給牛吃。
崩龍族中若一家有人病故老死,家屬即在門外對天鳴放三槍,寨裡的鄉親、鄰里聞訊,便揹著米、提著菜、拿著肉陸續來到死者的家裡。男人們找來一點銀器放進死者口裡,說是給他到陰間時做擺渡錢。接著用紅木樹葉蘸水洗屍體,換上新衣入棺。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天,每天早晚對天鳴放三槍。
出殯前,男人們抬起棺木,由死者的侄兒侄女在棺木底下來回鑽兩次才出殯。
崩龍族一般實行土葬。寨裡建有公共墓地。死者不分姓氏,等級,凡本寨成員皆可入葬。棺木抬到墓地時,男人在地上挖一個長坑。一個男人,用一火把,在坑內繞三週,然後把棺木橫著放進土坑裡。據說,這是不讓死者的靈魂來危害活著的人。死者的子女,各捧一捧土,撒到棺木上,隨後大家才填土,真到填平。不建墳,不立碑。
坑填好後,在墓地的人都站起來,由一老者唸咒語,大意是:死者和活人是兩條路,死了的去找歸宿,活著的快快回去。待老者唸完,每個人拿樹葉掃掃身體,家人和親戚也不哭泣。大家頭也不回地回村去,安葬就此結束。
葬後第七天,家屬再請請佛爺念一次經,安撫亡靈。從此以後,家屬既不認墳,也不獻墳。
但是對暴死、凶死、孕婦難產死亡,崩龍人認為是惡魔纏身,需實行火葬。火化後,留下的骨頭用清水洗淨放入土罐,葬於公墓以外的特定地方,既不超度,也不壘墳,更不獻墳。
為什麼崩龍族人崇拜佛爺,不認祖墳?相傳很早以前,崩龍族的山寨有一個大頭人叫臘有,他的老婆叫哈木。夫婦倆到40歲時才得了個兒子,取名阿託。阿託長到十歲,不幸得了瘧疾,不久就死了。老兩口哭得死去活來,最後請木工修了一幢陽光曬不到,雨水淋不著的大房子,把阿託的屍體放進去,每天派長工送三頓飯去。三年後一天晚上,長工照樣送飯去,誰知遇上大雨,山洪暴漲,正在這時,長工看見釋迦牟尼的三個弟子傳教路過這裡,長工便將手中的肉和飯虔誠地獻給了佛爺。這天晚上,臘有夫婦同時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夢見兒子對他們說:“我走了三年,直到今天晚上才吃到家裡送的飯。”臘有夫婦大吃一驚,他們把長工叫來詢問:“昨晚的飯送給了誰?”長工如實說:“送給三個佛爺吃了。”臘有夫婦感慨地說:“哦,看來獻墳不如獻佛!”從此,崩龍族中死了人,埋葬以後,再也不認墳,不獻墳,只到奘房裡獻佛
雲南省鎮康縣崩龍大寨和南傘的白巖一帶的德昂族,至今流傳著一種尊敬老人的傳統習俗——貢飯。
貢飯,德昂語叫“嘍蚌”,一般在農曆清明節後十天的傣歷潑水節期間舉行。其具體過程是:每當節日到來之前,各戶家長就要提醒主婦,多做一份上等飯菜,向寨中老者貢飯。節日這天,在全家老小高高興興圍吃團圓飯之前,主婦便在將這些上好的飯菜,每樣舀一份,放在竹製的食品器裡,由小姑娘或小媳婦,約上全寨參加貢飯的青年,一齊到寨中最年長的老人家裡,去給老人貢飯。
接受貢品的老人,得知青年前來時,除病殘者外,都必須到竹樓門口外的陽臺上熱忱迎接。來貢飯的青年們也要按次序排成隊,逐個將貢品用手恭給老人,同時要說些祝福健康長壽的話,說罷即下跪叩頭。此刻,老人則以虔誠的態度,把叩頭的年輕人扶起,並向來貢者祝福,以表謝意。
貢飯,按各戶經濟條件而行,不一定全送食品。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除貢飯菜外,還送糖果、點心之類,有的還送毛巾、套頭、衣服等貢品。有時一個節日就有近百人給長者來送貢品,實在是一種尊老的好傳統。
按照德昂族的習俗,迎親和送親都要關夜間進行。到晚上11點左右,新郎和小夥子們在歌手的引導下,前往女方家迎親。來到女方家大門外,迎親者們停下,歌手唱起了(歡樂調),意即通知女方家迎親的隊伍到了!
女方家早有準備,聽到歌聲後,女方媒人取出一貢盤,裡面裝著各種禮物、花束和剪紙,讓新娘向家人、賓客逐一告別和敬 ...
德昂族日常飲食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德昂族文化看看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都有哪些的不同?
日常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 ...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 ...
離開熙熙攘攘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駛三十餘公里,就進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區——三臺山鄉。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從它的心臟部位穿膛而過,黑亮的柏油馬路像根青藤把它緊緊地拴在中國西南邊疆的版圖上。這裡層巒疊嶂,雲蒸霧繞,充滿神秘。這裡的神秘不僅源於大山的深邃,更來自於德昂族文化的古老、豐富與 ...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 ...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 ...
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