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德昂族+萬事不離茶

德昂族 萬事不離茶

  “茶葉是德昂人命脈/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山茶/有山茶的地方就有德昂人的故事/神奇的《古歌》代代流傳/德昂人的身上飄著茶葉的芳香。”這是德昂族人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民歌。

  一路走來,德昂族村寨裡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或村寨附近的山坡上都是茶樹。當我們走進村寨,熱情的德昂族朋友會問你:“遠方的客人習慣喝烤茶還是泡茶?”原來,烤茶是把茶葉放於泥製茶罐內,用火將茶葉烤出香味,再衝以開水而成的茶。泡茶則是我們通常用開水泡之即飲的茶。

  說起德昂族人的茶葉情結,雲南省民委文化教育處沙雲生副處長感觸頗深,激動地為我們介紹了德昂人的茶葉禮儀:成年禮茶、媒茶、婚禮茶、親情茶,還有姑姑茶、乾爹乾媽茶……

  德昂人辦事離不開茶葉,他們把茶葉作為禮品,認為“茶到意到”。探親訪友,便送茶葉一包;客人來了,主人總要沏茶招待;群體間發生糾紛,有過失的一方要求得到諒解,若能給對方送茶一包,矛盾便迎刃而解……

  德昂族同胞向我們介紹的“媒茶”和“婚禮茶”,讓我們耳目一新。

  採茶時節,是多數德昂青年選擇意中人的時候。他們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地上山採茶,邊採茶葉邊對山歌。透過採茶相互認識,透過對歌相互溝通。若對某人有意,便可特意對唱,當對歌發展到一定程度,雙方情投意合,幾天後,男方就會託人給女方送去一包“媒茶”。若女方愉快收下,表示願與對方相處,反之,則告知對方另尋相好。

  德昂人的婚禮離不開茶。婚禮一般分為迎客日、正客日和送客日3天。迎客日,新郎新娘各自揹著茶葉,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挨家挨戶地給青年男女送上一把茶葉,意在邀請他們光臨婚禮。若無特殊,寨子裡的小夥兒姑娘們都要帶一包茶葉作禮物,前往幫忙和慶祝。正客日,新娘喝完孃家的一杯濃茶,方可隨娶親的隊伍起程,到了婆家,進門之前新娘需先用茶水洗手,意在洗塵避邪。送客日,婚禮結束,要給每位賓客贈茶一包,以表謝意。

  走出德昂族村寨,茶鄉漸遠,茶香漸淡,而德昂族人的茶文化成為一道風景線,深深印在腦海裡。

古茶新香滿邊寨:德昂族

  離開熙熙攘攘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駛三十餘公里,就進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區——三臺山鄉。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從它的心臟部位穿膛而過,黑亮的柏油馬路像根青藤把它緊緊地拴在中國西南邊疆的版圖上。這裡層巒疊嶂,雲蒸霧繞,充滿神秘。這裡的神秘不僅源於大山的深邃,更來自於德昂族文化的古老、豐富與深沉。

  德昂族是中國的古老民族之一。史學界的研究表明德昂族是“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古歌裡也自豪地宣稱德昂人的歷史像江河一樣源遠流長。德昂族與佤族、布朗族一樣,其淵源都可追溯到古代的百濮族群中。文獻記載濮人定居雲南地區的時間相當久遠,至少在隋唐時期,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已在今雲南的保山、德宏、臨滄等地建立起具有地緣部落或政治雛形的社會組織,即唐代史書上所稱的“茫蠻部落”,並與布朗族和佤族先民一同建立了“金齒國”,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和文明。在今天的德宏、保山、臨滄一帶都留下了許多引人注目的德昂族先民的歷史遺蹟,如今瑞麗縣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裡附近的石鋪村道,潞西縣遮放壩莫列(意為鍊鐵廠)遺址中的塔座、佛寺石腳、石頭道路、石拱橋等,隴川縣的崩龍城和崩龍女王宮遺址等等,都是德昂族先民曾經輝煌過的實物證明。

  德昂族是山地居民,還保持著濮人先民的農耕傳統。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在山區開闢梯田種植水稻,並充分利用山區的特點,進行旱谷生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德昂族的耕作技術普遍高於當地其他民族。德昂族居住分散,在山區他們與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在壩區他們與傣族和漢族分寨雜居,但是,每個居住點的德昂族依然保留著許多獨特的文化傳統,有著本民族共同的文化情結。目前,德昂族大部分自然村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

  德昂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用質地較軟的木頭挖空心子製成,鼓身呈長型,有大小頭,表面繪有花紋,鼓面繃以牛皮。鼓的大小、輕重不定,小的輕的可一人掛在身上敲,大的重的要多人抬或用車拉。打鼓前要用水或酒溼潤鼓皮以增音色,故叫水鼓,德昂語叫“格楞當”。水鼓是一種德昂族祖先傳下來的獨特的民族樂器。

  見過德昂族的人都知道,腰箍是德昂族婦女身上與眾不同的標誌。德昂族的腰箍因民族支系和地域的差異而各不相同,更使這一民族文化的符號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花德昂”採用草藤來製作,顏色多是天然色,年輕姑娘也常把腰箍染成五顏六色。“紅德昂”和“黑德昂”多采用藤篾來製作,藤篾外面還漆上紅漆或黑漆。藤篾腰箍很細,婦女們一般要戴20~30道。也有一些地方的婦女,她們的腰箍是用竹片削製成的,腰箍大約一指多寬,上面還雕鏤著各種花紋圖案,婦女一般要戴3~5道。有的婦女戴的腰箍,是用銀片或鋁絲包裹起來的,晶瑩透亮,閃閃發光,顯得雍容華貴。

  德昂族不僅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長輩撫育幼輩、幼輩尊重長輩的好風氣,而且對社會上的老人的尊重、愛護也是習以為常的。因此,每當逢年過節時,年輕人總要把家裡最豐盛的飯菜送一份給村裡的高壽老人,以表示敬意。對於村裡喪失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當他們無力耕種土地時,親戚們要不求回報地替他們下種和收穫,使他們有飯吃,生活有保障。有的則把他們接到家裡,讓他們和自己一起生活。

  一向被譽為“古老的茶農”的德昂族,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說,德昂兒女,是茶的兒女。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就有茶文化。德昂族與茶葉的關係遠遠超出了物質的範疇,而有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情結。德昂族種茶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甚至將自己民族的來源也說成是由茶樹葉子變成的。歷史上德昂族雖有過幾次大的遷徙,但凡是德昂族居住過的地方一般都有大片茶樹遺蹟留下。在盈江縣德昂族過去的居住地有樹齡在千年以上的老茶樹,銅壁關附近也有成片的老茶林;在瑞麗市戶育鄉的雷弄山上,德昂族留下了好幾片茶林,現經當地居民修整改造,仍是當地人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德昂族善於種茶,更善於用茶,他們常說,“離了茶辦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他們賦予茶葉更多更廣的文化內涵。茶俗幾乎始終伴隨著每個德昂族的生命歷程。如“出生茶”、“成年茶”、“集會茶”、“社交茶”、“戀愛茶”、“定親茶”、“成親茶”、“敬老茶”、“上房茶”、“和睦茶”、“祭祀茶”等等,成了德昂族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用茶的種種習俗行為,全面地折射著德昂族的歷史傳統、民族性格、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茶不僅只再是一種食品,而變成了一種社會交往和溝通的“潤滑劑”。

  飄著茶香的德昂族,在吸收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力求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古老的德昂族文化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獨具魅力的花朵。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與風情

  德昂族是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哪裡有著最純樸的人民,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德昂族的傳統文化都是當地人民透過自身的智慧和勤勞積累而成,那麼,對於德昂族的民俗與風情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德昂族,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中的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

  德昂族居住分散,並與社會發展階段各不相同的漢、傣、景頗、佤等民族雜居。因此,受這些民族影響,特別是受傣族的影響較深,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濃茶,亦善於種茶,幾乎每戶都栽種茶樹,素有“古老茶農”之稱。擅長編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蓋房頂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製造銀器是德昂族的傳統工藝,在鄰近各族中很有聲譽。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民族淵源德昂族是保山、臨滄、德宏一帶最古老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先民是濮人的一部分,最初居住在壩區和山區,農業和手工業都比較發展。至今潞西縣芒市河邊及軒崗壩等地,均有德昂族村落遺址。

  據傣族父老相傳,遮放壩區的許多水田都是德昂族開墾的,到元末明初德昂族才被迫遷入山區。在今德宏州高黎貢山西部的群山中,有許多引人注目的歷史遺蹟,如瑞麗縣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裡附近的石鋪村道,以及山區發現的大片古茶林等,據說都是德昂族先人留下的遺蹟。可見德昂族是古代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民族。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德昂族的地位急劇下降,人口越來越少,降為德宏地區受剝削壓迫最深、地位最低的民族。

  居室文化

  德昂人的住房普遍為幹欄式建築,有較高的建築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還裝飾有草制飾物,更是別有風趣。集體竹房建築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區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緣關係的後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內。集體生產,共同消費。

  解放以後儲存下來的最大一幢房子,長達50米,寬約15米,面積達750平米,一般大房子面積也在四五百平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體以後,有血緣關係以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家族還有共住一所大房子的習慣,只是在經濟生活方面是各自獨立的。

  個體家庭住房個體家庭的民居多為竹木結構、歇山式草頂的幹欄建築,平面多為長方形,但也有平面為半圓形,歇山式草頂呈弧形的,別有風格。幹欄式民居上層住人,下層作畜廄,有主副兩座樓梯。歇山式草頂為圓弧形的民居,當地又稱“氈帽形”,風格粗獷。民居構架為穿鬥式木樑柱,樓面、隔間均用竹片或木板鋪設。

  山寨茶香

  茶葉是德昂族的命脈,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傳,

  德昂人身上飄著茶葉的芳香。

  這是德昂人傳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飲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幾乎一日不可無茶,而且好飲濃茶。他們喝茶時,常常將一大把茶葉放入一個小茶罐里加水少許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時,將茶水倒在小茶盅裡飲用。由於這種茶非常濃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極易興奮,夜晚會徹夜難眠。而德昂人因經常飲用,卻喝上了癮,只要一日不喝,便會手腳痠軟,四肢無力。


古老的文化“古新香”

  在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上流傳著許多自古以來被人們守護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也包括茶文化,中國是茶文化的起源,經過多年的傳承和不斷改善,人們將茶文化變得更加的古色古香。在德昂族文化中也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向被譽為“古老的茶農”的德昂族,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

各民族傳統節日——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 ...

中華民族: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 ...

--簡 介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 ...

敬牛的習俗

  每逢秋收時節,梁河縣德昂山寨的寨民就會將第一碗香噴噴的新米飯先送給牛吃。尤其是翁嫗們來到自家的牛廄前一邊親熱地撫著牛頭,一邊把一碗新米飯端給牛,好像在說: 我的老夥計,你辛苦了,快吃新米飯吧。   傳說很久以前,德昂山上有兩兄弟,父母都先後去世了,只留下幾畝山地和一頭老牛。哥哥好吃懶做,弟弟阿南勤勞善良。 ...

崩龍族()喪葬習俗

  崩龍族中若一家有人病故老死,家屬即在門外對天鳴放三槍,寨裡的鄉親、鄰里聞訊,便揹著米、提著菜、拿著肉陸續來到死者的家裡。男人們找來一點銀器放進死者口裡,說是給他到陰間時做擺渡錢。接著用紅木樹葉蘸水洗屍體,換上新衣入棺。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天,每天早晚對天鳴放三槍。   出殯前,男人們抬起棺木,由死者的侄兒侄 ...

  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