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徽商屬於徽州文化嗎?徽州文化首推徽商

徽商屬於徽州文化嗎?徽州文化首推徽商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那麼,我們來徽州文化看看徽商屬於徽州文化嗎?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都屈徽州文化範疇,通常我們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徽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而不是安徽商人。由於背離人心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易名黃山市,沒有了地級市徽州的行政區劃,別有用心之人與社會組織為假借徽州而美化自己,欲氾濫“徽”字。“安徽”之“徽”來自“徽州”,安徽的簡稱系皖,而不繫徽(徽是徽州的簡稱),安徽商人應該是叫皖商。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

  明代《安徽地誌》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於江湖間,從事賈販。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文房四寶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臺(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裡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

民俗屬於物質文化嗎

  1、民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既是非物質文化又是物質文化。民俗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過語言和行為所傳承的喜好、風尚、習慣、禁忌等。

  2、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神話故事屬於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還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態。   主要內容內容: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國建築、傳統中醫、民風民俗、衣冠服飾、古玩器物、飲食廚藝、傳說神話、 ...

飲食屬於物質文化

  飲食不屬於物質文化,飲食習俗就屬於生計文化。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人們經過不斷的總結已形成了中華美食的八大菜系,即魯、川、粵、閩、蘇、浙、湘、皖流派。   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讚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 ...

我國的茶道屬於東方文化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   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 又因鴻漸之論, 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 以茶可行 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追求的是雅緻,是一種感覺、一種意境。古人云 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只有茶品人品相得益彰,才能達 ...

民俗屬於物質文化

  民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既是非物質文化又是物質文化。民俗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過語言和行為所傳承的喜好、風尚、習慣、禁忌等。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 ...

漢服是中國傳統文化

  1、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飾,其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2、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 ...

三晉文化是農耕文化

  三晉文化是農耕文化,主要敘述了農業地理環境與區域優勢,悠久燦爛的農耕文明,獨具特色的農業物質文化,豐富多彩的農業非物質文化,華夏文明演進中的歷史地位。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髮育規律,透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物件是有生命 ...

漢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

  漢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透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透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透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