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

  牌坊 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quot;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祠堂 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徽州祠堂遍佈城鄉,現存祠堂最早的建於明弘治年間,至清代,多不勝舉。總祠,作為當時重要的公共建築,一般多置於村鎮兩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規模較大,少則二進,多則四、五進,建築依地形 浙次高起,主體建築置殿後,頗富變化。單面為中軸線上兩個或多個三合院相套而 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為四合院式。僅在歙縣一地,一般較大的村鎮,如許村、昌溪,總祠與 支祠在12個以上,現存的尚有5-6個。祠堂外觀,正面較豪華,門廳多為五鳳樓建 築,兩側八字牆上飾以細膩的磚雕,其餘三面較簡潔。其結構與民居相同:內部穿 鬥式木構架圍以高牆。一般外簷柱多用木石混合,中進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碩。 鬥柱為標準南方式,節頭多為象鼻、鳳頭、如意,有時上面裝有翼形雲板。有些祠 堂寢殿雖為雙層,但底層樑架仍齊整,一如單層,並繪有精緻的彩畫。由於“新安人近雅”,故彩畫色彩淡雅,其構圖設色不同於北方,直接畫於木地上。

  黃山多古橋是因為"郡處萬山之中",地勢高峻,江河縱橫,水流迅急,阻隔商旅,不得不疊石為橋。明清時期,徽商鼎盛,資財殷實,又為建橋提供了物質條件。

  徽州自明代以來受程朱理學薰陶,郡邑多慷慨好義之士,願出巨資或倡募籌資修橋。這些古石橋,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與古塔、古民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古橋、流水、人家的古悠境界,是遊者觀光攬勝的好去處。古橋賞月更是別有一番情韻。“出雲片片擁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鉤”的景象,令人迷醉,如幻如夢。

  一代徽商富賈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們回到故鄉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豪宅、花園,靈巧的徽州工匠們,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園林。

  今日名聲在外的蘇州園林,其中不少名園,便是以徽派建築為基準,更有者為徽商所見,將徽派園林帶到了他鄉。

  留存至今的徽派園林,著名的如位於徽州區唐模的檀幹園, 關於檀幹園的由來,有一段傳說,唐模村有一許氏鉅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遊玩杭州西湖,但當時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難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資,修了這樣一個“小西湖”,供母娛樂。此種廉潔,從園亭佈局處處摹仿西湖景觀來看,是可以信的。

文化大觀園:徽派建築

  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在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都有深厚的底蘊和傑出的創造。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徽州文化亦然。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給徽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這塊土地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可以說,徽州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後,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在全國領取風騷約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是炎黃文化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的一個縮影,它是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文化的沉澱區。徽州文化所包涵的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以至文房四寶、徽菜等在全國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本世紀30年代。進入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且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原徽州地區、國內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徽州的組織機構。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其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設計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歎服。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其中,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互交融,達到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杆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其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透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杆、水池、花臺、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整體顯得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徽派建築特點

  1、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2、佈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

  3、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者謂之“武”,方正者謂之“文”,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

  4、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5、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徽派建築特點

  徽派建築的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1、主體構件;2、裝飾藝術。   1、主體構件: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   2、裝飾藝術:徽派 ...

徽派建築特點:三大特點其他地方沒有!

  本期徽州文化帶來的是徽派建築特點,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跟隨小編來詳細瞭解瞭解徽派建築特點吧!   徽派建築特點   主體構件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 ...

建築公司春聯

  經營大廈 經營有大志   建造高樓 建築多良才   高樓手中建 為國為民修大廈   重擔肩上挑 保質保量竣工程   添瓦加磚築大廈 萬丈高樓平地起   安居樂業住新樓 千幢大廈手中興   替國增光修大廈 矗立摘星腳手架   為人造福建高樓 建成頂日摩天樓   鋪磚蓋瓦為能手 大廈高樓能手蓋   落戶安家是 ...

沔陽民居的建築習俗

  沔陽民居,受江漢水鄉地貌制約和楚國建築遺風影響,風格獨特。   高臺基,沿河居 沔陽人民習慣挑築高臺作建房基地,這是楚建築風格遺存,也與地處水鄉澤國有關。人們苦於水淹浪拍和地潮浸溼,只好高築臺基。臺基多呈長方形,中段建房,前有出場,後有階延,以前寬後寬寓“前程遠大,後地寬宏”之意。建在潛江市龍灣鎮的楚離宮 ...

閩系紅磚建築捆綁申報世遺 新垵村最老古厝200歲

     這是一個被工廠包圍著的古村落,一個星期前,幾名不速之客的到來,讓這個村落的民居古厝又開始吸引人們的眼球了。   紅磚為牆,紅瓦為頂,花崗石為基座,輔以木石的透雕、漏雕、圓雕、浮雕圖飾等特色工藝,這個是典型的福建紅磚古民居村落,它是老的新垵村,位於海滄區新陽街道。   記者獲悉,省文物局正牽頭將閩系紅 ...

"客家祖地"出了建築之鄉 才溪小鎮書寫新傳奇

  才溪,是“客家祖地”閩西上杭縣的一個小鎮,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毛澤東稱讚為“全蘇區第一個光榮的模範”。這個中國紅色革命鬥爭時期的蘇區模範鄉,已從昔日的“紅軍故鄉”、“將軍之鄉”變成了今天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   毛澤東在此寫下《才溪鄉調查》   沿著小路,來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會址之一的“列寧堂”, ...

中國民間建築工藝走向海外 "大寮嵌瓷"薪火相傳

  嵌瓷是潮汕地區的民間建築裝飾工藝,它採用各種釉彩光澤的陶瓷片作為主要原料,經敲制、剪取、鑲嵌、貼上、堆砌而成人物、花鳥、山水等半浮雕或立體圓雕效果的工藝品,通常應用於寺廟、祠堂、民居等建築。   這種手工藝,出現於明代,而汕頭市潮南區大寮嵌瓷距今也已有100多年曆史。“大寮嵌瓷”於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