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徽派戲曲——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徽派戲曲——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徽州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明清兩代徽州的戲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並加以研究的。

  一、活躍的戲曲演出至遲在晚明,徽州人喜歡唱戲和看戲已經形成了風俗。其戲曲演出活動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徽州商人蓄養的“徽班”的演出。當時就出現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吳徽州班”。馮夢楨《快雪堂日記》記載,他於萬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吳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吳徽州班演《義俠記》,旦張三者新自粵中回,絕伎也”。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鄉土觀念很濃厚,徽商大部分時間僑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時把戲班帶到徽州,這樣就促進了當地的戲曲演出活動。二是民間的戲曲演出活動。這一類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賽會等活動聯絡在一起。據潘之恆《鸞嘯小品》卷九《舞媚娘傳》:“萬曆庚子立春,郡邑長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於東郊。百工鹹悅,不令而窮極奇巧。為平臺三十六座,馬戲四十八騎,皆選倡優韶秀者充之”。在這次規模空前的迎春賽會上,蘇州、浙江的著名戲曲演員都前來參加了演出。明清兩代,徽州的民間演出非常活躍,不僅府治、縣城有演出,農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躍。績溪縣“上元日各處土壇神廟張燈演劇,或扮童戲,持丈馬,舞青衣,遊燭龍,遍巡衢巷,名之曰鬧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輪祀越國公,張燈演劇,陳設畢備,羅四方珍饈,聚集祭筵,謂之賽花朝”。休寧縣的孚潭“二月選期演戲。古例崑腔三臺,弋陽腔四臺。今則隨首家之豐儉以為增減,亦有遲至三月而後演者,但毋過清明,過者則有罰”。歙縣的豐南三月九日有“太陽會”,直到端陽節晚上才結束;五月十三日關帝聖誕也“致祭演戲”;六月初旬則在“仲升公祠前演戲酬神”,且此俗“傳之已久”。二、興盛的戲曲創作在明清兩代,湧現了一批徽州籍的戲曲作家,創作了一大批戲曲作品。明代徽州籍的劇作家共11位,除了汪道昆、汪廷訥、鄭之珍為學界所熟悉外,還有以下劇作家:畢尚忠,歙縣人,作有戲文《七國志》、《紅箋記》;汪宗姬,歙縣人,汪道昆族侄,作有傳奇《丹管記》、《續緣記》;吳大震,歙縣人,作有傳奇《練囊記》,《龍劍記》;吳德修,歙縣人,作有傳奇《偷桃記》;程麗先,歙縣人,作有傳奇《笑笑緣》、《雙麟瑞》;汪薌,歙縣人,作有傳奇《金盃記》、《納翠記》,均佚;程士廉,休寧人,作雜劇4種,分別為《幸上苑帝妃春遊》、《泛西湖秦蘇賞夏》、《醉學士韓陶月宴》、《憶故人戴王訪雪》;吳兆,休寧鑑潭人,《列朝詩集小傳》說他“萬曆中游金陵,留連曲中,與新城鄭應尼作《白練裙》雜劇”。12 / 2 頁下一頁

徽州戲曲

  徽劇是一個古老、悠久、藝術遺產十分豐富的劇種。起始階段流行於徽州及安慶、池州、太平一帶,的在南方亦流傳甚廣,對許多劇種產生過巨大影響。它的劇目很豐富,共約有傳統劇目1404個,能見到的本即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應有盡有。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可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吹腔輕柔委婉,情意綿綿;撥子高亢激昂,蒼勁豪邁;皮簧則比較通俗流暢,與京劇的皮簧相近但更粗獷、古樸。徽劇的表演藝術更是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其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於高臺跌撲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趣、詼諧和語言吸引著觀眾。舞臺畫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佈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永珍、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徽州樂舞:徽州人歷喜歌舞。民間歌舞廣為流行,豐富多彩。徽州民歌有山歌、舞歌、號子、小調和新民歌等。音調帶有鮮明的江南色彩,古樸、典雅、委婉、高亢。流行在太平、黟縣青弋江流域的《放排.上灘號子》,是放排工人在急水灘上泥水背纖,為減少勞動強度,煥發勞動力量的集體創作,而今仍在水運工人中流行。徽州民俗小調尤具特色,如民間婚禮中的《哭轎》、《接房》、《敬酒》、《交杯》、《撤帳》等,與婚禮儀式緊密配合,成套演唱,饒有興味。徽州民間舞蹈素來盛行,流傳至今的還有仗鼓舞、撲蝶舞、獅子舞、蚌殼舞、龍鳳舞、麒麟舞等等。據1983年安徽省民間舞蹈調查,徽州保留的民間舞蹈就有40多個。這些舞蹈,大大豐富了徽州民間的文化生活,至今還發揮著他們的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戲曲藝術繁榮的原因

  明清時期戲曲藝術繁榮的原因:1、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市民階層壯大,有能力的消費群體出現;2、地區交通的發展,導致各個劇種相互聯絡、交融、發展;3、統治者的個人需求;4、隨著資產階級萌芽的產生和專制主義加強人民需要寄託情感,所以藝術漸漸平民化、通俗化。


徽州歷史文化

  徽州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先後攻佔了江南六州52縣,影響極大。平鎮方臘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除元末曾改稱興安府外,直到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的790年間,徽州之名前後沿用長達780年之久,所轄六縣也一直沒有變動,這對徽州孕育出相對統一的文化起到了積 ...

明清雲南歷史文化名人資料收集

  明清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1、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正史僅載鄭和為雲南人,並無其他生平事蹟傳世。   2、孫髯翁,字髯翁,祖籍陝西三原,博學多識,乾隆年間,曾為昆明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號稱天下第一長聯、海內長聯第一佳 ...

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族戲曲 北京奧運放大中國文化

     曹氏風箏藝術家孔炳彰正在展示風箏作品。新華社小編李紫恆攝   一個是人類體魄美的極限,另一個是東方精神美的極致———這兩種似乎搭不上界的東西,在人文奧運理念的催化下,終於在北京有了千載難逢的因緣際會。當採自雅典的奧林匹克聖火點燃了“鳥巢”主火炬的剎那,孕育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開始了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破天 ...

為什麼說中原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積澱

  其豐富的藝術基因甚至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和先秦時期的文化生活中。比如說舞陽賈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至今仍能吹奏出動聽的旋律;安陽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刻有樂、鼓、龠、舞等字的甲骨,說明那時不僅已經有了弦、管和打擊樂器,而且有了表演藝術形象;而從殷墟和內黃等地出土的巫儺青銅面具,則無疑是當今戲曲臉譜 ...

戲曲文化:陝西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陝西省是我國地方戲種繁多的的地區之一,有很多民間戲曲深受民眾喜歡。那麼,你知道陝西的地方戲曲劇種究竟有哪些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或許,你對其中的戲曲情有獨鍾,是一枚忠實的戲迷。   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 ...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著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 ...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河北,我國地方戲曲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具有久遠的戲曲歷史。在河北戲曲文化中,有很多戲曲被人們熟知,並且得到觀眾的喜愛。那麼,你瞭解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