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為什麼說中原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積澱

為什麼說中原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積澱

  其豐富的藝術基因甚至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和先秦時期的文化生活中。比如說舞陽賈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至今仍能吹奏出動聽的旋律;安陽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刻有樂、鼓、龠、舞等字的甲骨,說明那時不僅已經有了弦、管和打擊樂器,而且有了表演藝術形象;而從殷墟和內黃等地出土的巫儺青銅面具,則無疑是當今戲曲臉譜的遠古蹤覓。

  至於《北齊書》《教坊記》《通典》等多部史籍中記載過的陏唐時期曾廣泛演出於河內、河朔(今沁陽、新鄉)一帶的《踏搖娘》,從其情節和表演看,則不僅已經有了人物性格、角色裝扮及舞蹈動作,而且有了獨唱、幫腔、道白,還使用了代言體手法。按照王維對戲曲所作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定義,則出現在1400年前的這一節目,無疑已是蓓甭初綻、即將成熟的河南戲了。

基諾族的民族有著什麼深厚的文化內涵?

  基諾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透過多年的文化積累和不斷改善,創造出了一個個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文化也都體現了基諾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幹。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您帶來基諾族濃厚的文化內涵。

  基諾山位於橫斷山脈無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邊緣山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優異的自然生態,是我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一塊寶地。這決定了採集是基諾族最普遍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今天。基諾人常說,沒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沒有菜吃的女人害羞。

  可見,在基諾人過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獵,吃菜靠採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任何一個基諾婦女,在勞動之餘,總少不了在箐邊林中採摘些野菜野果,作為日常必需的菜蔬。而現在,上山勞動之餘順帶採集也是基諾人普遍的行為方式。基諾族採集的食物大體可分為塊根、野菜、竹筍、山菌、野果、昆蟲、魚蟹等七大類。採集使用的輔助工具十分簡單,就地取材,使用簡單的竹木器,基諾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

  狩獵:在基諾山原始森林多層次的交錯中,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基諾人熟悉森林的動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按照他們對動物的自然分類法,所有的動物分為3種,即梢、合、厄。基諾族使用的狩獵工具多數是自己製作的,如釦子、撲籠、夾子、彎弓、跳籤、壓木、彈弓、弩箭、地弩、弓箭等等。火槍的使用,是狩獵生產力顯著增長的標誌。但早先他們主要採用的是下釦子、支壓木、置地弩、拉彎弓、下竹籤、設陷阱、枝條粘、圍獵等狩獵方法。

  下釦子:就是設圈套的意思。在基諾族的狩獵中,下釦子是一種常用的狩獵方法。釦子是用竹篾編成的活釦。使用釦子多半是捕捉鳥類和松鼠類小動物。下釦子的地點一般是根據所要捕捉的獵物而定,在它們喜歡採食的植物或山箐間的過口附件安置。基諾族幾乎人人會做釦子,但在製作程式和材料選擇上都有差別,種類豐富。

  常用的扣子有連環扣、甩扣、脖扣等。基諾人平時上山打獵或去山地耕作時,一般在沿途下幾個釦子,回來時就可以帶回幾隻小鳥或松鼠。秋收時節,地裡的莊稼成熟之際,是基諾人設釦子的最好時期。一般說來,基諾族下雀多用釦子,捕鼠常用地夾子、藤夾子。

  支壓木:也是基諾族捕野獸的一種方法,至今仍保留著這種獨特的狩獵方法。壓木有大有小,對付小動物的壓木,是由凹月形的槽扣有一定重量的木棒組成。獵人在動物必經的地方放置壓木,壓木的凹月槽中中段處挖一個小孔,裝上機關。機關與牽繩相連,繩的一端懸起木棒。只要有獸踩上機關,牽動繩子,木棒就落下擊中動物。對付熊、虎、鹿等大野獸,所用的壓木往往是一根幾個人才能抬起的大木頭。

  只是壓木所壓的範圍始終有限。所以,先要人為的把周圍的道路封住,僅留下一條通往壓木的道口。捕壓大獸的機關很重要,基諾族使用雙柱支撐,用木梢將支撐柱穩住。一旦機關被踩中,木銷就會脫出,導致支撐柱跌落,壓木隨即墜下擊中野獸。

  弩:基諾族使用弩來獲獵野獸是普遍的,弩是他們隨身攜帶之物。弩有弩身、弩臂、弩弦、箭槽、弩機等部分組成。弩身是用材質堅硬的樹木所制。弩臂的好壞代表著弩的特色,弩臂要選樹幹紋理流暢、直而少節的材料,經過烘烤蒸煮,再按傳統形狀彎曲定型,定型後削制、修整、磨光後方成。弩機是弩是否準確的關鍵,可控制弩箭的方向,一般用硬木製成。弩弦用牛筋製成。弩箭桿一般用硬竹削制。

  基諾族以農業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襲著刀耕火種、毀林開荒的生產方式。刀耕火種的第一步是砍樹開荒,時間大約在農曆的一、二月間,要選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長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員先砍3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頭。據說在女始祖阿堯時代就開始種姜和芋頭,而且這兩樣東西都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所以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全寨長老砍地三天後,全寨各家才開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樣要栽姜和芋頭。

  燒地:砍地後,約半月左右,樹木曬乾,便進入燒地。燒地前,首先要砍一圈防火線,防止山火蔓延。燒地那天,全寨在寨父寨母帶領下,聚集在地頭山頂上舉行祭祀儀式。即砍兩棵樹,綁上“達溜”,栽在山頂上,然後殺狗、公母雞各一隻,唸完禱詞後,將雞狗煮熟共餐,開始燒地。各村基諾族燒地按姓氏燒。點火則要請外姓人點。給點火人的報酬是祭品狗腿一條、雞腳一條。點火燒地之前,點火人要念禱詞,唸完後就用火把點火,各小家庭也就點火燒自己的地。

  搭窩棚:砍地、燒地後,就在地中搭窩棚。窩棚有兩種搭法:一種是兩根柱,上搭橫木,搭成偏廈。另一種立六根柱子,中間兩根高,其餘四根低,搭成房屋形式。窩棚由各家蓋,蓋好後,各家舉行祭窩棚儀式:窩棚前栽兩棵樹樁,各綁一竹編的“達溜”,同時立三棵酸棗果樹,樹杆上刻上龍圖案,然後殺雞,把雞血塗貼在樹杆和“達溜”上。窩棚的柱子腳洞內放鐵渣、竹鼠頭骨,基諾族認為這些東西可以把地下的惡鬼趕走。

  播種:搭窩棚的第二天開始播種。先種棉花,種完棉花後種稻谷。撒種前都要由村寨長老先舉行祭祀儀式,念禱詞,意思是請地神保佑莊稼長得好,請已逝去的父母守衛著莊稼,不要讓鳥雀來吃。祭祀時還要殺雞。種棉花時殺白公雞,意思是白雞飛了,棉花開了;種稻谷時殺紅公雞。殺公雞都要看卦,預卜莊稼的豐歉。播種要選擇吉利的日子。播種時,男人用點播棒在前面打洞,婦女跟在後面撒種。棒起種落,兩個緊密配合,動作協調。一般是地頭種飯谷,靠菁邊、水邊的地腳種糯谷。地棚周圍要種金蕎、雞冠花、芋頭、生薑等。

  田間管理:居住在基諾山區的基諾族在棉花除草時要殺白雞祭祀,祈求棉花多開花,多結果。稻穀長到一尺多高時要殺雞、扎“達溜”祭祀,祈求地神保佑莊稼不要遭災害,秋天獲得大豐收。若遇到乾旱天,便要舉行求雨儀式。求雨在龍潭旁舉行,殺豬,做飯、菜,備酒並扎“達溜”祭天、地、雲、霧神,祈求下雨保莊稼。然後在村寨長老帶領下,參加祭祀的人要卷褲挽袖作下水狀,用鋤頭和撮箕把水瑭內的爛泥挖出。

徽派戲曲——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徽州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明清兩代徽州的戲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並加以研究的。

  一、活躍的戲曲演出至遲在晚明,徽州人喜歡唱戲和看戲已經形成了風俗。其戲曲演出活動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徽州商人蓄養的“徽班”的演出。當時就出現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吳徽州班”。馮夢楨《快雪堂日記》記載,他於萬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吳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吳徽州班演《義俠記》,旦張三者新自粵中回,絕伎也”。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鄉土觀念很濃厚,徽商大部分時間僑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時把戲班帶到徽州,這樣就促進了當地的戲曲演出活動。二是民間的戲曲演出活動。這一類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賽會等活動聯絡在一起。據潘之恆《鸞嘯小品》卷九《舞媚娘傳》:“萬曆庚子立春,郡邑長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於東郊。百工鹹悅,不令而窮極奇巧。為平臺三十六座,馬戲四十八騎,皆選倡優韶秀者充之”。在這次規模空前的迎春賽會上,蘇州、浙江的著名戲曲演員都前來參加了演出。明清兩代,徽州的民間演出非常活躍,不僅府治、縣城有演出,農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躍。績溪縣“上元日各處土壇神廟張燈演劇,或扮童戲,持丈馬,舞青衣,遊燭龍,遍巡衢巷,名之曰鬧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輪祀越國公,張燈演劇,陳設畢備,羅四方珍饈,聚集祭筵,謂之賽花朝”。休寧縣的孚潭“二月選期演戲。古例崑腔三臺,弋陽腔四臺。今則隨首家之豐儉以為增減,亦有遲至三月而後演者,但毋過清明,過者則有罰”。歙縣的豐南三月九日有“太陽會”,直到端陽節晚上才結束;五月十三日關帝聖誕也“致祭演戲”;六月初旬則在“仲升公祠前演戲酬神”,且此俗“傳之已久”。二、興盛的戲曲創作在明清兩代,湧現了一批徽州籍的戲曲作家,創作了一大批戲曲作品。明代徽州籍的劇作家共11位,除了汪道昆、汪廷訥、鄭之珍為學界所熟悉外,還有以下劇作家:畢尚忠,歙縣人,作有戲文《七國志》、《紅箋記》;汪宗姬,歙縣人,汪道昆族侄,作有傳奇《丹管記》、《續緣記》;吳大震,歙縣人,作有傳奇《練囊記》,《龍劍記》;吳德修,歙縣人,作有傳奇《偷桃記》;程麗先,歙縣人,作有傳奇《笑笑緣》、《雙麟瑞》;汪薌,歙縣人,作有傳奇《金盃記》、《納翠記》,均佚;程士廉,休寧人,作雜劇4種,分別為《幸上苑帝妃春遊》、《泛西湖秦蘇賞夏》、《醉學士韓陶月宴》、《憶故人戴王訪雪》;吳兆,休寧鑑潭人,《列朝詩集小傳》說他“萬曆中游金陵,留連曲中,與新城鄭應尼作《白練裙》雜劇”。12 / 2 頁下一頁


文化積澱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大學越來越多,學生也越來越多。為了獲取文憑,他們得找到論文題目。題目是無限的,因為一切都可以論述。檔案館裡堆得那一捆捆發黑的論文,比墓地 ...

戲曲文化:陝西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陝西省是我國地方戲種繁多的的地區之一,有很多民間戲曲深受民眾喜歡。那麼,你知道陝西的地方戲曲劇種究竟有哪些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或許,你對其中的戲曲情有獨鍾,是一枚忠實的戲迷。   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 ...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著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 ...

戲曲文化: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河北,我國地方戲曲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具有久遠的戲曲歷史。在河北戲曲文化中,有很多戲曲被人們熟知,並且得到觀眾的喜愛。那麼,你瞭解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 ...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大鼓書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絃 ...

戲曲文化說:陝北道情的藝術特點

  陝北道情,是我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當中,不斷和道教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特色。那麼,在陝北道情的表演文化中,道情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呢?與道教相融合的特色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形式:   陝北道情是陝北的地方戲曲。以舞臺(主要農村廟會)演出為主 ...

戲曲文化說:陝北道情的演奏形式演變

  陝北道情作為陝北地方的戲曲劇種,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同樣地,陝北道情的戲曲在表演時所具有的演奏形式也是戲劇中最重要的一點。隨著陝北道情的出現,一直髮展到現在,其演奏形式也必然會發揮是能變化,能讓道情在發展中變得越來越好。那麼,演奏形式都有哪些變化呢?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徒唱的經韻,當時是詩讚體。宋代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