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戰必危好戰必亡出自哪裡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出自哪裡
出自戰國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馬法》一書。《司馬法》,是重要的春秋時期軍事著作之一。據唐朝宰相李靖所說,《司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漢的大司馬可以理解為現代的國防部長,司馬法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國防部頒發的作戰條例,而姜太公曾擔任周文王的大司馬,故有周之司馬法出自姜太公之說。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1]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出自哪裡
1、《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2、《淮陰侯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出自哪裡
1、《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2、《淮陰侯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出自哪裡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出自《傳習錄》,作者,王守仁。《傳習錄》此以種樹培根為喻,說明道德修養要從心底開始。意謂道德修養只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要求才有效果。
作品原文: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出自哪裡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經後人概括得出的,原文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 ...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出自哪裡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出自退伍老兵宣傳影片,若有戰,召必回的意思是如果國家發生戰爭,需要召回退伍軍人時,退伍軍人必須無條件的回到部隊。這是合法的。相對而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第九章第四十七條:為了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抵抗侵略,各級人民政府、各級軍事機關,在平時必須做好戰時兵員動員的準備工作。 ...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1、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援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 ...
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出自哪裡
“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出自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著作《戰國策》當中《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由我國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劉向編訂,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疼愛自己的子女,就必定會為子女們深謀遠慮。
《觸龍說趙太后》其中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在戰國時期,秦國趁著趙國的國內政權動盪之際,對趙國大舉進攻。才掌握趙國政 ...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哪裡哪本書
“德不孤,必有鄰”出自孔聖先賢在《論語.里仁》篇中的章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德”是目光直射之意,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光明正大的品德,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德是積極的,是和諧的基礎,這樣人身心靈和諧就越接近自然也就越健康。有的人是把“德不孤”當成“必有鄰 ...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哪裡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為壞事幹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全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