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怎麼評價王安石與蘇軾

怎麼評價王安石與蘇軾

  1、對王安石的評價:王安石是一位理論上的先行者,行動上的冒險家,政治上的賭徒。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這是優勢,也是累贅。因為他對自己理論的自信,使他輕視歷史上的教訓,忽視相同歷史土壤這一客觀事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的道路。當這條道路出現問題時,他只能採用不斷破壞現有平衡來加力的方式,從而最終引導北宋王朝走向了不歸路。昔日韓琦評論王安石,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2、對蘇軾的評價: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正規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如何客觀評價王安石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從目的上來說當然是興國,而其結果確實是導致北宋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

  首先,王安石變法主要在於“理財”,而在農業社會社會財富基本既定,無論出發點多好,最終結果都只能是“與民爭利”。而許多“理財”措施只能交由民間機構,若交給政府,必然會導致壟斷和腐敗。其次,如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無疑會觸動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就是統治階級,變法實際上就是以極少數對抗絕大多數,即使只是減輕剝削,也不能為地主階級所容。正因為王安石是少數派,因此凡是擁護變法的他都任用,而這些人中有相當多的投機分子,使得變法的實施變質,加重了農民負擔。綜上,王安石本人雖是拳拳救國之心,但王安石變法不僅沒能救國,反而導致了社會動盪,說其是導致北宋亡國的重要原因是不為過的。

王夫之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

  王夫之對王安石變法持幾乎全盤否定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他把王安石的諸項新法稱為聚斂之術“聚斂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視作興利之道“剝民興利”;

  2、他認為王安石以花言巧語迷惑宋神宗,導致靖康之變;

  3、他認為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北宋亡國。

  總之,王夫之完全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延續了和歷代統治者一樣的評價。

  王夫之,1619年至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漢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與先楚屈子、理學鼻祖周子等同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開始,至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蘇軾被貶是什麼情況

  王安石變法蘇軾被貶是因為蘇軾反對變法。 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任知州、熙寧十年四月至元豐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 ...

如何評價變法的歷史地位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梁啟超《王荊公》是20世 ...

蘇軾誰的地位高

  二者各有其地位。   論政治才能,王安石地位高,他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政治家,列寧也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而蘇軾,因其浪漫主義色彩太濃,並無政治家的頭銜。   論文學才能,兩人同屬唐宋八大家,在詩詞和文學上都有傑出成就,難以區分高下。不過在文學名氣上,蘇軾要更高一籌。 ...

如何評價這個人物

  王安石是雄才大略。古往今來,人們認識王安石大多數是從他的文學與改革兩方面來說,人們對他的認識也是褒貶不一的。自北宋當時到近代,人們對於王安石的評價貶低為主流,宋朝幾位皇帝為其追封的爵位及諡號,到了後來都被廢除了。甚至許多人認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甚至是導致靖康之恥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的變法,實際上是一場以 ...

如何評價的文學水平

  評價王安石的文學水平:   王安石是位具有強烈個性的文學家,兼擅散文、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的一席,他的文學創作歷來受到的評價,褒多貶少,相對於政治、學術評價,較為公允,這也表明政治與文學能保持一定疏離的空間,但王安石的文學創作其實仍然顯示出鮮明的政治目的性。   王安石的文論,以重道崇經、濟世致 ...

蘇軾的關係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亦敵亦友,惺惺相惜。體現在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學術交往三個方面。   在政治關係上,蘇軾起先反對王安石變科舉,繼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被貶。蘇王交惡的主要原因,是雙方政治見解的不同。   在私人交往上,蘇東坡從御史臺之獄出來後,到黃州做了4年零2個月的團練副使,之後往汝州,途經金陵,與 ...

蘇軾什麼關係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主要包括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學術交往三個方面:   1、政治交往。蘇軾起先反對王安石改變科舉制度,繼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被貶。被貶之後,蘇軾又寫了很多政治詩來諷刺新政。而後王安石失勢,司馬光當權,欲全部廢除新法,而蘇東坡又主張對新法“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以致又被―貶再貶,流落嶺南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