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惠女的奇特服飾

惠女的奇特服飾

  在泉州最引人興趣的可數惠安東部崇武一帶婦女的奇特服飾。

  惠東婦女服飾的奇特集中於衣、褲、褲帶上的銀褲鏈、頭巾和斗笠等上面。

  惠安東部婦女穿的衣褲除太青蘭、蘋果綠、黑色以外,還有白底柳條花紋或上下綠白拼接而成的,顏色甚為鮮豔;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臍位,肚皮外露,現出身段的曲線美;袖長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緊束,上衣下襬弧度為橢圓形。這種上衣人稱“截衫”或“節約衫”。褲子多是黑色的,褲筒甚為寬大。

  褲帶上的銀褲鏈是惠東女奇特裝飾的重要內容。她們穿上寬筒的黑褲時,通常都用一條絲繩帶子(一般都是用色彩鮮豔的塑膠絲編織,圖案精巧)紮緊褲頭,以銀褲鏈懸掛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構成的曲線美襯托出來。銀褲鏈先前只有一二股,最多也只三股,後來逐漸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如今最多的達九股,價值一二千元,甚至二三千元。那些銀褲鏈一般是結婚時男方必送的禮物之一。

  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頭巾有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圖案,或蘭、綠底白花的,或紅底白綠花的,戴上頭巾時多綴上大小不同、式樣各異的塑膠花。黃斗笠上裝飾四個綠色塑膠釦子,綴上幾朵塑膠花,有的還在斗笠裡面夾上彩色照片或流行歌曲的卡片等等。頭巾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狹小一部分,而頭笠又戴得很低,如不仔細辨認,就是熟人也很難一下於認出斗笠下的人是誰。

  因為不論夏天或冬天,她們總是把頭包緊,而讓肚皮露出來,褲子又特別寬大,所以有人說他們是“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惠女出門時多數人都戴上精製的銀手鍊,把摺疊整齊的小花帕一半綴於腰側襯衫口袋,一半露出外面;手中提著精美的小竹籃子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惠女的奇特服飾也在改變中,不過那種奇特的格調和韻味卻經久不衰

陳老的收藏———從清末至今的惠女服飾和頭飾

  

  

  這在惠東女頭飾中叫‘孤錢’,插在頭髮上,就像蝴蝶的觸鬚,很漂亮。”陳焰興老人手指輕捏著一根“孤錢”頭飾品,開心地說。

  陳焰興是惠安縣淨峰鎮蓮峰村人,曾在部隊裡做文教工作。1988年,陳焰興退休後,為了過得充實些,他開始收集惠東女服飾、頭飾,並著手研究各種有關惠東女服飾的文獻。

  每件收藏都有特殊含義

  “這些簪子特別有意思,代表的歷史各有不同。這根簪子刻有‘維新世界共和政體’,是清朝末年,紀念康有為、梁啟超的‘百日維新’;這根刻著‘擁護領袖抗戰到底’,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頭飾品,表明我們惠東女也是與時俱進的。”

  在老陳的收藏中,有一件飾品是一枝長長的針,針的一頭有蓮花形狀的裝飾,陳焰興笑著說:“這叫採針,惠東女孩出嫁時,要插在髮髻上,還要插一小塊肥肉,讓針尖油膩順滑。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時,若新郎射精不止,新娘可用此針插其恥骨,以保新郎性命。”陳焰興說,曾有人出價1萬元要買這根採針,他都捨不得賣。

  蝴蝶式樣的頭飾有來由

  “以前這些衣服、飾品全部是手工做成的。”陳焰興完整地擺出惠東女的全套服飾品,“袖套是惠東女孩出嫁時盛裝的一部分,但是,到了夫家後,要進廚房幹活,必須把袖套脫下,以免弄髒。”而惠東女的整個頭飾像只振翅欲飛的美麗的蝴蝶,陳焰興解釋道:“據說南宋楊文廣平閩十八洞,只有蝴蝶洞未平,惠東女孩認為蝴蝶洞的蝴蝶是死不了的,就以蝴蝶樣式的頭飾品作為紀念。”

  弘一法師書信談及惠東女服飾

  “男40歲以上有辮髮,女子裝束更古,豈惟清初或是千百年來之遺風;餘居此間,有如世外桃源。”弘一法師曾住在惠安淨峰寺一段時間,此間在給文學家夏丏尊的書信中,對惠東女奇特的服飾嘖嘖稱奇。陳焰興老人拿出珍藏的弘一法師書信影印件:“弘一法師對詩歌、文學、戲劇等都頗有研究,從這些書信可以看出他對惠東女服飾也具有濃厚的興趣。”

  對於惠東女服飾的來歷,陳焰興解釋,有一種說法是南宋一名官員之子去搶一名員外的女兒時,用手鐲“銬”住手,銀鏈、銀褲帶綁住脖子和腰,把女孩搶到船上。當女孩要上船時,褲子被船釘鉤破,就繡上花朵作為掩飾。從此之後,戴銀手鐲、銀項鍊,系銀腰帶,衣服繡花邊,就成為惠東女孩出嫁時的裝扮。

惠女服飾風采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襬長至膝蓋,腰間繫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現在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

  出門的時候,蒙的黑紗,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襬,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鳥壇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他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時刻不離身的斗笠裡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颳起海風特別冷,可是為什麼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觸時,我們發現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間的綵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就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據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夫妻感情的深淺和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約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臍的原因吧!對於惠安女服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鄭文偉,這位曾經在大學擔任過教授的縣委書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20世紀50年代後,惠安女的結婚頭飾不再是沉重的金屬飾品和黑布,而是用綢布製作的紅繡球,美觀又輕巧。在不同的時代,她們的結婚服飾也不盡相同。

  惠安女的結婚服飾時代不同,它的樣式也不一樣,那不知道,它這個婚俗是不是也是時代不同也不一樣。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惠安女有一個長住孃家的習俗,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孃家長住,一年裡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後,長住到丈夫家。

  這種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的長住孃家的習俗。長住孃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惠安小岞“境主公”786週年誕辰 踩街盡展風情

  血脈之外,是什麼維繫著一個部落,一個村鎮的情感,是民俗,是文化。不管是真實存在過,還是已無法考證的傳說,它們已形成符號,成為同一群人的共同歷史。   1月8日凌晨3點半,沿海的惠安小岞後內村,開始了躁動。   “阿米,阿米啊……”邱黑米阿婆家門傳來連續的敲門聲,原來是找黑米阿婆做頭髮的鄰居阿婆們來了。大家 ...

惠安小岞境主公786年誕辰 踩街展風情

     血脈之外,是什麼維繫著一個部落,一個村鎮的情感,是民俗,是文化。不管是真實存在過,還是已無法考證的傳說,它們已形成符號,成為同一群人的共同歷史。      1月8日凌晨3點半,沿海的惠安小岞後內村,開始了躁動。   “阿米,阿米啊……”邱黑米阿婆家門傳來連續的敲門聲,原來是找黑米阿婆做頭髮的鄰居阿婆 ...

南日島有個“村”

  穿惠安服,講閩南話,遵循惠安習俗——在南日島有這樣一個“惠女村”浮葉村。據說,380年前,浮葉村的開拓者(當地稱開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漁民,打魚遇風浪漂流到此島,發現這裡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隨之一些林姓宗親陸續遷住於此,使荒僻的海島開始人煙繁盛,逐漸形成村落。經過幾代人的勤勞“打拼”,他們依山傍海 ...

惠東奇特的婚俗

  惠安沿海一些地方曾流行過奇特的婚俗,婦女出嫁三天後即回孃家長住,只有過年過節及農忙時到夫家住一兩天,直到懷孕了方可長住夫家。住孃家的時間至少有二三年,最長達20年以上,五六年七八年的司空見慣。長住孃家媳婦俗稱為“不欠債的”,住夫家的稱“欠債的”。她們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過三日,回夫家時多半要用塊布 ...

惠安服飾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魚骨為幹,高約3尺,粗恰盈把,高戴頭上,將頭髮攤開包勻扎牢,然後再插些銀指釵為飾,高翹頭上,確如高射炮。據髮式專家研考,這比之元朝宮女的矗聳髮型還要高擎一倍有餘。其梳洗雖較“簸箕髻”為易,但仍須請人幫忙,亦頗費事,故與“簸箕髻”一樣均已過時。   現今惠東女的常見髮式 ...

封建頭民主肚 小小惠安演繹傳統服飾

     小小惠安女      5月13日,由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哈克先生著作的《惠安女服飾與刺繡》在惠安崇武首發。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等參與了惠安女服飾、民俗文化研討會討論。圖為首發現場,準備上場為嘉賓表演的小小惠安女。“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特色服飾在漢族婦女服飾中獨樹一幟,勾 ...

哈尼族服飾——古樸奇特

  一、民族概況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125.4萬多,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佈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