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戰國紀年,錯訛無窮
研究戰國諸子思想,必先了解諸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必先了解諸子生平和思想源流,以及論敵生平和思想源流。
由於秦滅六國之後,盡焚六國史書,因此司馬遷著《史記》時,戰國史僅有依據《秦紀》的秦國紀年基本無誤,六國紀年只能據《秦紀》推斷。除了周室紀年、楚國紀年也基本無誤外,其餘五國紀年錯訛無窮。
這一窘況本該於西晉太康年間汲冢出土魏國編年史《竹書紀年》後迎刃而解,可惜此書又於兩宋間亡佚。儘管亡佚前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已依據《竹書紀 年》對《史記》的戰國紀年稍加釐正,但一來釐正很不完備,二來《竹書紀年》止於“今王(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因此戰國史至今一團亂麻。雖經諸多 學者殫精竭慮考訂勘誤,但至今頗多異說,往往連主流意見也未得其正。比如《辭海》所附《戰國紀年表》綜合了學界的主流意見,參考吸收了陳夢家《六國紀 年》、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等,但《辭海》1979版與1999版所附《戰國紀年表》卻不同,後者有時糾正了前者之錯,有時卻 將原本不錯者改錯,有時兩者相同而皆錯,有時兩者相異而皆錯。
戰國紀年的錯訛,使繫於戰國紀年的諸子生平也撲朔迷離,進而導致諸子思想的研究也陷入困境。許多莊學家(研究其他諸子者亦然)都用錯誤的紀年證明其臆測,由於年代錯訛,因果顛倒,其所闡釋的莊學義理離莊學奧義甚遠。
我為了研究《莊子》而研究戰國史和諸子學二十多年,對任何疑難都不敢迴避,稍欠把握就不敢動筆。在充分吸收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理順了戰國時代十九 國的紀年,尤其是理順了不屬“戰國七雄”但研究《莊子》無法迴避的宋國史和中山國史。我考定的許多紀年,與主流觀點相異。
在闡釋莊學奧義之前,必先了解莊子生平及天下大勢。只有先明莊子生平及天下大勢,才能領悟莊子為何要這麼寫,究竟在說什麼。
一、莊子宋人,宋王暴君
公元前369年(下略“公元”二字),宋闢公(前380-前340在位)十二年,莊周生於宋國蒙城,今安徽蒙城。
前340年,莊子三十歲,宋闢公卒,諡桓侯。其子剔成(前340-前338在位)繼位。
前338年,莊子三十二歲,宋君剔成之弟逐兄篡位,剔成奔齊,無諡。剔成之弟名偃。錢穆先生業已考定無誤,宋君偃在位長達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史記·宋世家》誤為四十七年(前332~前286),《史記·六國年表》誤為四十三年(前328~前286)。
前328年,莊子四十二歲,宋君偃繼齊、魏之後,成為第三個稱王的戰國諸侯。稱王前在位十年,稱王后在位四十二年,死後諡康王。
宋康王是中華歷史屈指可數的暴君,《呂氏春秋·淫辭》記錄了他的兇暴:
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眾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居無何,宋君殺唐鞅。
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宋康王出奔魏,卒於魏之溫城(《史記·魏世家》魏昭王十年)。齊之滅宋,得魏、楚出兵相助,故魏、楚得以瓜分宋地。莊子於宋滅之年去世,死後故邑蒙城歸楚,因此後世有異說,誤傳莊子為楚人。
從三十二歲到八十四歲去世,莊子在宋康王暴政陰影之下生活了五十二年。宋康王是宋國史唯一之王。《莊子》中的“宋王”(莊子生前不可能知道宋王諡康,為 隱晦其旨又不可能稱名),乃至一切古籍所稱“宋君偃”、“宋王偃”、“宋偃王”、“宋康王”、“宋王”,指的都是這個暴君。研究莊學,不能不瞭解宋康王。
莊子著書,既要避免生前己身被宋康王誅殺以及己書被宋康王剿滅,又要預防身後其書被後世暴君剿滅,因此莊子的表達不得不極其隱晦。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 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 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哲學上繼承發揚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學風文風。他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抨擊,他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
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王昌齡與李白生平的關係:
王昌齡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裡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
李白與莊子有種無從說明卻昭然若揭的師從關係,李白的詩歌與莊子的文章,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莊子與李白的作品有著五個方面的共同特色:豐富和奇幻的想象,大膽又任意的誇張,直率、質樸但卻豪放、肆縱的語言,超凡脫俗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或諷刺、辛辣的筆觸。道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自然無力”,提倡自然 ...
孟子和莊子都為戰國時期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莊子,戰國中期哲學家,莊 ...
儒,墨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顯學,當時有“不入於儒,即入於墨”之說。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是分庭抗禮。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一度甚至在孔學之上。墨家同時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民間結社組織,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其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鉅子”或“鉅子”,墨家的成員都自稱為“墨者”,所謂“墨子之門多勇士”。 ...
《孟子》是“四書”之一。戰國中期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 ...
1、道和人的關係。老子的道是指純真質樸本性的實現,而莊子的所認為的則是高度的、絕對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2、老子與莊子不同的精神渴望。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天法道,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具有萬 ...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大名,也因為其《逍遙遊》而神魂顛倒。很少人知道莊子的成就是因為另一個人——惠子。
莊子和惠子時代正是戰國中期,思想紛呈,各為其主。從有關史料來看,惠子要年長於莊子,而且 惠子屬於上層社會,官至王相。他在相位上一呆就三十餘年,深得魏惠王的信任。按理說,莊惠二人是不大可能搞到一塊去的,而 ...
相同之處:他們同為浪漫主義文學,基本上處於相同的時代;同樣接受過中原文化的影響;都有著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都崇尚人格美的傾向;
不同之處: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慾,善於自我安頓,他的作品始終葆有平民分子的強烈憤世精神,莊子是消極的浪漫主義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