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拉祜族民間音樂舞蹈

拉祜族民間音樂舞蹈

  思茅地區的拉祜族分佈在瀾滄、孟連、景谷、鎮沅、西盟等縣。其民間歌曲可分為:敘事歌、頌歌、情歌、兒歌、催眠歌、喪葬祭祀歌五類。

  敘事歌:拉祜語稱“木哈可”。一般多見於農閒佳節或村寨有婚嫁時,由老歌手演唱,內容多為祖先開天闢地、遷徒傳說、民間故事、風土人情、生產節令等。有《牡帕密帕》、《扎努扎別》、《追蜂記》、《祝福歌》、《年歌》、《季節歌》等。

  頌歌:多以形象化比喻語言表達歌頌的物件,較舒展、奔放,旋律音程跳動大,節奏對比強烈,演唱時一般都放聲高歌。 情歌:分為三部分:(1)開場,自我介紹情況;(2)展開,雙方互相稱讚,商議日後生活安排;(3)結尾、歌詞“拉祜呃呃”是曲調終止的標誌,表示“請你唱吧”之意。

  兒歌、催眠歌:兒歌是將普通生活知識編成簡單曲調教兒童學唱的一種啟蒙歌,內容單一,形象易懂。催眠歌是婦女哄娃娃的一種節奏單一,歌詞風趣,曲調甜美的搖籃曲,曲調的起伏與身體擺動的節奏相一致。

  悼歌、祭祀歌:悼歌是鄰居親友安慰死者家人、訴說死者好處和哭訴家庭悲哀的歌。祭祀歌多用於求神祈禱、除妖咒魔演唱,現在多用其演唱破除迷信講科學的內容。鎮沅的拉祜族苦聰人有酒歌(盤曲)、打歌(雜曲)、哭調(苦曲,)、祭歌(祭祀曲)。

  拉祜族民間器樂有:吹管樂器、弓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類,多用作歌舞演唱伴奏。吹管樂:瀾滄拉祜納支系流行有葫蘆笙、蘆笛、哩嘎都、響蔑、稻穀稈笛、必魯等。曲目有圍豬舞調、斑鳩吃食舞調、鵪鶉調等。景谷拉祜西支系的吹管樂器有大號、小號、蘆笙、竹簫、哩嘎都。嗩吶曲目較豐富,有過山調、隔娘調、採花調、出菜調、出門調、蜜蜂過江調等。鎮沅拉祜西支系的吹管樂器有嗩吶、五管葫蘆裡、五眼竹笛、響茂等。

  弓弦樂:瀾滄拉枯納主要是三絃。景谷拉祜西文系除有三絃外,還有二胡。鎮沅拉祜西支系有三絃琴,多作歌舞時伴奏用。

  打擊樂:拉祜納支系有象腳鼓、鏗,多作擺舞、鼓舞時伴奏。拉祜西支系有鑼、鼓、芒,多在歌舞場上伴奏作打點節拍和增強氣氛。

拉祜族民間傳統樂器:小三絃

  有人說音樂是無國界的,不管是哪一國人,就算彼此間語言不通,但是可以透過彈奏的音樂感受到彼此的交流。音樂也是偉大的,它化解了各國之間的誤會。那麼,說到音樂,必不可少的當然是樂器了。你想知道拉祜族民間傳統樂器小三絃的來源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小三絃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悠長。由於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和地域環境的差異,近千年來,無論從用材和外觀製作,還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發展,小三絃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形成了門類眾多、各有所長、各具特點的局面。

  簡介

  民間彈撥樂器。弦鳴類。流行於紅河州各地彝區。琴體音箱用鳳凰木或刺通木製,扁圓形,面蒙蛇皮或羊皮,高5釐米,直徑9.5釐米。杆用刺黃慄,四方形,頭雕龍、馬頭為飾,裝絃軸三個,無品,全長50釐米。拴高中低不同粗細的三股絃線。木質琴馬,高1.6釐米。定弦為c1、g1、c2,音色柔美清悠,奏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彈撥。有滑音、打音、揉音等技法。多用於“先基調”、“阿勒調”、“阿哩”對唱場合。

  形狀構造

  雲南拉祜族喜愛的傳統樂器。形體小巧精緻,琴絃為三根同樣粗細的鋼絲,琴碼為一枚舊時銅幣上斜放一截小鐵棒。彈奏方法獨特,不用指頭肌肉觸弦,而用指甲背面緊貼指板按音,使小三絃獲得清晰明亮的餘音,為它迷人的揉弦、滑音提供了可貴的音源。右手食指綁一小竹片,用第一關節彈奏。

  竹片堅韌有力,富有彈性,發音顯得清新而柔和。獨特的形制與獨特的演奏方法,使它具有獨特的音響;音量較小而集中,音色清晰而柔美,並有較持久的餘音,像吉他、似古箏,但比二者更纖細,能維妙維肖模擬人聲。在雲南省瀾滄縣一帶拉祜族中流傳。拉祜族小三絃,從形制到演奏方法都與漢族大、小三絃有較大區別,別有一番風味。

  拉祜族小三絃是拉祜族彈絃樂器,外形與彝族小三絃相似,流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等拉枯族地區。

  拉祜族小三絃:拉祜族彈絃樂器。流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等拉枯族地區。

  拉祜族小三絃外形與彝族小三絃相似,但形制較小。整個琴體用楓木或其他硬質木材製成。全長53釐米左右,琴桿和琴頭較寬,琴頭頂端向後彎曲呈彎月形。琴鼓為扁狀橢圓形共鳴箱,蒙以蛤蠐皮或羊皮。裝三個絃軸,張三條絲絃。依次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音色清亮、優美。頗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愛,常在傾訴愛情時演奏。

  拉祜族小三絃經過改革,出現了電擴音小三絃,增強了表現力。可參加樂隊合奏,音色柔美、動聽。

淺述拉祜族民歌的音樂風格

  拉祜族民歌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拉祜族善於歌詠,自古以來,創造了無數民歌,型別涵蓋頌歌、敘事歌、兒歌、情歌、喪歌五大類,是拉祜族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拉祜族民歌都有哪些風格和特徵吧。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口304174人(1982年統計)。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拉祜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和器樂兩大類。民間歌曲有古歌、山歌、想念歌、兒歌和催眠歌等。

  古歌:拉祜語稱“咕闊嘎闊”,節日喜慶中,多由長者演唱,藉以傳授習俗和農業生產知識,追憶本民族的歷史,演唱民間傳說故事。古歌的音域較窄,多在八度以內,音樂結構為一個樂句的變化重複,旋律與想念歌、山歌有聯絡。山歌:拉祜語稱“嘎闊”,原意為唱歌。因為多在山野間唱,也常譯為山歌。

  山歌的內容廣泛,有愛情、勞動、讚美家鄉、歌唱新生活等。山歌的節奏較自由,多為單句體結構,根據歌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曲調高亢悠揚,時而出現八度及四、五度的跳進和有趣的三音mi下滑結束,形成了拉祜族音樂獨特的結尾。

  如下例:想念歌拉祜語稱“法達闊”,屬於情歌一類,青年男女常以想念歌表達愛慕之情,或歌唱情人的美麗勤勞。

  多獨唱或對唱。兒歌和催眠歌:拉祜語稱“亞哀嘎闊”和“亞諾闊”。前者旋律流暢,常作三、五度的跳進,型別的節奏頗有特色。後者由婦女為孩子演唱,旋律婉轉,節奏細緻。此外有多種習俗歌,如節日喜慶中唱的酒歌、祝福歌以及摩巴(巫師)為病人唱的叫魂歌、送鬼歌等。器樂:拉祜族的民間樂器主要有葫蘆笙列嘎杜(直簫類吹管樂器)、響篾(即口簧)小三絃、象腳鼓、鑔等。

  拉祜族的男子幾乎都會吹葫蘆笙。葫蘆笙曲以舞曲為多,如《跳笙調》、《舂鹽調》、《撒種調》《犁地調》、《過山調》、《串門調》、《催眠調》等。列嘎杜曲有《山歌調》、《想念歌》、《催眠曲》和舞曲等。響篾多為姑娘彈奏,曲調有《情歌調》《鈴鐺調》、《樹枝調》等。小三絃雖然不是拉祜族的傳統樂器,但已廣泛流傳。樂曲有《傷心調》、《歡樂調》、《跳笙調》等。著名民間藝人張老五的演奏技巧頗富特色,並積累了一批風格鮮明的曲目。


達斡爾族民舞蹈魯日格勒舞

  咯咕……咯咕……一群身著粉色衣裙、梳著長辮的姑娘們模仿著布穀鳥的聲音,舞歌和呼號、音樂融合在一起,姑娘們在盡情地載歌載舞。   這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統稱“魯日格勒”,它因地域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和“哈根麥勒格”等幾種叫法。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魯日格勒舞》在單項節目中 ...

唯美的鄂倫春族民舞蹈文化

  富有民族特色的鄂倫春族民間文化你看過嗎?鄂倫春族的舞蹈與熊分不開關係。他們既有與熊相愛相殺的傳說,如今他們的民族舞蹈也被稱為“鬥熊舞”。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到鄂倫春族文化去看看鄂倫春族的舞蹈吧!   鄂倫春人與熊的傳說   鬥熊舞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模擬黑熊在搏鬥時的一種動作,較粗獷簡單。二是由於 ...

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蘆笙舞

  舞蹈是人們在慶祝節日時渲染節日氣氛,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一種方式。中國有56個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下來後每個民族的舞蹈都獨具特色,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把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舞蹈裡,讓人嘖嘖生嘆。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的蘆笙舞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 ...

中華民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

族--簡 介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 ...

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族的節慶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拉祜族擴尼哈尼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 擴尼哈尼 。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 ...